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的应用
2020-04-09陈艳
陈艳
【摘要】
目的:分析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应用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7.1-2019.12期间本院收治的70例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护理干预,观察康复效果。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经过护理干预后均取得康复,其中疼痛消退时间为(2.53±0.58)d,肿胀消退时间为(4.76±0.69)d。结论: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的应用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疼痛消失时间及肿胀消退时间,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
R36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4-184-01
在骨科中,四肢骨折属于一种常见病,其多数是因患者在外力作用下导致四肢骨完整性受到破坏,对于此疾病临床一般采取创面清洁、肢体固定等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但在四肢骨折术后常由于血管、肌肉及骨骼损伤出血而引起肢体肿胀,若患者未及时得到处理,可造成动脉供血阻碍与静脉回流,从而导致患肢疼痛及局部神经、肌肉组织缺血坏死,不仅极大的增加患者痛苦,还十分影响骨折与切口的愈合效果,更有甚者可出现深静脉血栓或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最终形成肢体功能障碍,不利于患者康复[1-2]。因此,一个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康复的关键,本文就此分析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应用护理干预的价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0例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当作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为36:24,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9.26±3.47)岁,肿胀程度为I级17例、II级26例、III级27例,骨折类型为尺桡骨骨折7例、肱骨骨折13例、胫腓骨骨折19例、股骨骨折31例。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护理干预,具体为:(1)健康教育:在患者手术顺利完成后,护理人员需及时向其讲解各类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需详细向患者讲解护理干预的优势、流程及目的,从而获得患者的信任。另外,还需采取安慰性言语去去鼓励患者,从而提高其康复信心。(2)术后切口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可利用弹力绷带对患者进行加压包扎,时间以3d左右为宜,从而减轻创面渗血,但在加压包扎时,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松紧度(以患者患肢感到压迫感为宜),并2h/次对患者患肢的末梢循环情况进行过,以及时发现其是否有疼痛加重、麻木及痉挛等情况,一旦发现上述情况,则提示松紧度不适宜,需再一次给予包扎,同时护理人员可利用红外线对患者进行照射,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照射时间以30min/次为宜,2次/d,灯具以30-50cm为宜。另外,护理人员可导致患者取健侧卧位或平卧位,并将患肢抬高20-30°,以减轻肿胀程度、促进血液循环,还可采取局部冰敷方式减轻患者的肿胀程度与出血量,即将酒精盐水冰袋利用毛巾包裹后冰敷于患侧伤口外、内、前等部分,以促进局部血管收缩,达到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与促进组织代谢的目的,30min/次,2次/d。(3)疼痛护理干预:术后患者常存在疼痛感,此时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这是正常情况,无需紧张,此类疼痛可随着创面的逐渐愈合而减轻直至消失,同时护理人员还需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缓解患者疼痛感,如:看电视、看报及听音乐等,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若患者无法忍受疼痛,可遵医嘱适量给予止痛剂。(4)功能锻炼:在患者的麻醉作用消失后,且其生命体征较为稳定,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足趾屈伸、踝关节环转等功能锻炼为主,在术后3-10d给予患者关节类锻炼,再逐渐从被动运动转变成主动运动,而术后10d护理人员可协助患者进行下床活动,在运动全程均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患者可耐受为宜。
1.3观察项目观察患者的疼痛消退时间与肿胀消退时间。
2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经过护理干预后均取得康复,其中疼痛消退时间为(2.53±0.58)d,肿胀消退时间为(4.76±0.69)d。
3讨论
四肢骨折术后肿胀属于一种极为多见的并发症,其多数为创伤性肿胀,此并发症和患者体质、创伤位置、骨折时创伤范围、骨折原因及骨折类型均存在紧密关联,十分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3]。因此,为了促进骨折愈合、降低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肢血液循环障碍及尽早快速消退肢体肿胀,不仅需要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还需一个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配合,从而取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有相关研究发现[4]: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通过护理后患者均可取得较佳的康复效果,且疼痛消失时间为(2.6±0.7)d ,肿胀消退时间为(4.1±0.6)d。本文研究发现:所有研究对象经过护理干预后均取得康复,其中疼痛消退时间为(2.53±0.58)d,肿胀消退时间为(4.76±0.69)d,提示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快速康复,有利于消除疼痛与消退肿胀,与上文所述基本一致。这是由于护理干预可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措施,从而促进肿胀消退;通过术后切口护理干预可抬高患者促进血液回流,而加压包扎可降低组织液渗出、促进小血管关闭、提高受损组织内部压,从而减轻肿胀程度,且冰敷可促进血管收缩,以减轻局部炎症,同时红外照射可保持伤口干燥清洁、改善组织血供、降低渗出,从而有效消退肿胀;疼痛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甚至消除患者的疼痛感,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功能锻炼可大幅度改善患肢末梢血液循环,从而促进淋巴及静脉回流,十分有利于维持肌张力,最终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的应用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疼痛消失时间及肿胀消退时间,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祁海丽.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腫胀康复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6):182.
[2]梁茹.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6):190-192.
[3]付敏,况婷.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的临床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0):4383-4384.
[4]罗达兰.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的临床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5):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