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旧教材中《地球上的大气》对比及教学启示
2020-04-08宋静卢远钟娇香
宋静 卢远 钟娇香
【摘 要】本文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一章内容为例,基于不同时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变化,对比分析新旧地理教材的内容选择、组织与呈现等方面的变化,阐述获得的教学启示:适当拓展外延,渗透情感教育;搭建学习支架,促进深度学习;应用信息技术,展现灵动课堂。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旧教材 地球上的大气 变化对比 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8-0142-03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地理学科适应时代变化而发展,地理教材内容不断更新。本文以 2004 年以来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为例,分析教材的变化,探寻其中的规律,为地理教学提出改进建议。
一、不同时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变化——关注学生发展,趋向综合育人
2017 年版新課标凝练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素养培养角度分析,相比 2003 年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新课标由能力提升转变为素养的养成(见表 1)。我国课程标准主要分为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个维度来陈述,并设定不同的学习水平及相对应的行为。从目标类型和行为动词选取的角度看,旧课标主要采用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的层次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这两个学习水平层面上,体现出课标对学生掌握系统地理基础知识,获得基本地理技能的要求,这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理念是紧密相关的;新课程改革后,受到全面发展取向课程观的影响,新课标兼具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学习的经历,学会主动实践,提高综合素质。总之,新课标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凸显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的发展(见表 2)。
二、地理新教材内容选择的变化—— 精选核心知识,凸显实用价值
(一)突出基础性。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通过表 1 和表 2 对比两个时期地理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有较大的变化,课程标准的变化必将引起地理教材的演变。通过对比高中地理新旧教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教材内容(如表 3,见下页),发现新教材的内容选择呈现的特点之一是基础性。首先,教材内容由原来的四节精简为两节,保留了原来的“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这两部分比较经典的学科核心知识,删去了“气压带和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等“繁难偏旧”的知识要素,补充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一知识基础。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新高考的课程改革提出从总体上降低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是新课改背景下顺应教材设计是为了方便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的课程理念的表现。
(二)体现生活性。新课程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重视所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迁移应用。新教材内容选择变化明显之处在于体现生活化的地理。新教材囊括了“了解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和“何时蓝天常在”内容,这宣传了保护大气环境的理念,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人类通过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生命活动维持生命体征;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废气、尘埃等进入空气中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和含量,而且过度的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些生产生活现象与新版教材的“大气的组成”紧密联系。通过对“大气的垂直分层”学习,便可以解开学生对日常现象中地理事象的疑惑:日常生活中飞机是在气流平稳后才到平流层中飞行的;大气的运动范畴中的“城市热岛和雨岛效应”“海陆风”等生活现象,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机,使之寓学于乐。
三、地理新教材内容组织的变化—— 重视学生发展,遵循认知规律
(一)增强可读性。教材是指导教与学的材料,教材内容的组织结构关系到教学有效性。增强性内容作为一种引导性的教学材料,它能够将学习者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观念与新的学习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我国高中地理教材的栏目主要有引言、正文、图像、思考、案例、活动、自学窗等,可将它划分为以下六类:概念式知识、引导式知识、图像式知识、阅读式知识、活动式知识、总结式知识。
从教材具体细节看,在“节开头”和“节结尾”上,新教材分别设置有丰富多样的增强性内容类型,而旧教材缺少这方面的材料;在“节内容”上,新教材中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对应设置增强性内容,以利于传统的“教材”向“学材”转变,提高教材的可读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
(二)提高综合性和逻辑性。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知识要素更全面系统、逻辑联系更紧密。新教材首先介绍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其次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保温作用,最后再学习热力环流及其应用,逻辑性更强,教材知识内容由易到难,地理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逻辑,而且这比旧教材中开篇直接介绍大气受热过程,更能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更系统的视角看待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顺应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培养综合思维的要求。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四、地理新教材内容呈现的变化
教材内容如何表达,以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这就是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包含课文、图像和作业三大表层系统。2004 年以来,教材内容呈现的变化主要在作业系统。
(一)梯度性增强,利于发展地理思维。旧教材的作业呈现以生硬晦涩的问题为主,中间几乎没有给学生提供引导性或过渡性的提示或话语,学生难以理解。在新教材中,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层次分明。如新教材“说明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的活动中,先展示“地球和月球表面辐射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先观察图中地球和月球表面辐射的差异,思考辐射差异带来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导致月球昼夜温差比地球大的原因。这样的问题设置梯度明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因此,新教材中的作业系统设置更符合现代课堂“启发式教学”方式的要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如表 4 所示。
(二)探究性增强,利于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新旧教材在每章知识学习完成之后都设置一个“问题研究”栏目,是学生学习本章知识后的迁移应用,这说明高中地理教学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视。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贯彻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旧教材是以“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问题研究的内容,而新教材的研究主题则是“何时‘蓝天常在”,两个主题都是研究地理环境问题,与本章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不同的是新教材中问题研究选取的素材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而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探究“何时‘蓝天常在”时,可以通过提供大气污染的相关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我国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如何治理大气污染),把全班学生分为 3 组,每组分别扮演政府官员、环保专家、居民角色,组间展开讨论。在模拟决策者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我国大气污染问题,设计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培育通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得以落实,并培养学生从区域的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树立人地协调观。如表 5 所示。
五、地理教材变化的启示
(一)适当拓展外延,渗透情感教育。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篇幅极大地精简,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发挥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适当拓展課外案例材料。例如,在新版教材“大气的组成”一节中,教师在讲解完大气的物质组成后,可拓展讲解“2019—2020 年间的澳大利亚森林火灾”案例,并设置类似“从大气组成角度分析,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火灾对生态环境及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拟定一个这类灾害发生的应急预防方案”等一系列开放的具有梯度性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中,实现知识向真实的社会问题解决过程迁移,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教育理念,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搭建学习支架,促进深度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搭建通向未知的桥梁能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抓住新知识的增长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和事物、社会实事入手,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撑材料,以此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提取、理解、转化与迁移应用。例如,教师在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一节时,可以设置“实验支架”“工具支架”“问题支架”等。在此过程中,每个实验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和实验要求进行分工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由此,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不断提高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三)应用信息技术,展现灵动课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之一。新课程理念强调加强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融合。3D 技术具有高交互性、强裸眼性,给人以接近真实的体验感和立体感。针对新教材中“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 3D 全息投影展示大气层,引导学生观察三维立体视角下的大气垂直结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的圈层结构及物质组成,形成视觉冲击,以此帮助学生深化对地理现象和原理的理解,落实地理空间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潘 艳,赵 媛.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比较[J].地理教学,2015(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6]朱 丹.基于先行组织者理论的中美地理教材对比研究—— 以人教版和科学发现者“大洋的运动”一节为例[J].地理教学,2017(20).
[7]李家清.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8]潘 燕.让3D全息投影技术走进课堂[J].亚太教育,2016(11).
(责编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