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究
2020-04-08黎珊珊
黎珊珊
【摘 要】本文以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例,论述立足教学目标、具体学情、文本特征,设计导读激趣课型、精读示范课型、研读探究课型、交流展示课型教学活动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 导读课 精读课 研读课 展示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8-0136-03
“整本书阅读”作为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首,贯穿于整个高中语文学习过程。在高中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扩大阅读视野,丰富精神世界,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新课标规划在一个学期内,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共18个课时,除去布置阅读任务、读前指导、成果交流等环节,这些课时难以保证将原著通读一遍。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教师需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以本学段教学目标、学生学情为出发点,合理安排阅读活动,精心设计相应课型,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阅读经验,给学生以课外自主阅读的有效示范,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一、导读激趣课型
导读课作为整本书阅读的起点,其侧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读懂作品的深层意蕴,而是借此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品结构,了解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产生良好的阅读期待。有些教师忽略导读这一环节,直接让学生进入整本书的阅读中,结果不少学生在纵横交错的情节结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迷失了方向。《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对于高中生而言,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阅读任务,必须周详计划、精心筹备。因为在真正阅读一部作品前,有效的阅读导引和策略指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杰出代表,中华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涵盖了丰富的社会信息,包罗了各种世态人情,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鉴于作品篇幅较长,在阅读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阅读动机、实际阅读水平、所面临的阅读障碍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教师从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内容概述、结构特征、语言特点等入手,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导读课还应具备激发阅读兴趣的功用。有些学生之所以对整本书阅读缺乏热情和耐心,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把自己与文本联系起来的意识。若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根据学情设置目标,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与文本建立有机联系。当学生完成前三回的阅读后,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请你以故事概述为主要内容,用 400 字左右的篇幅为本书制作一个“好书推荐卡”,向读者介绍《红楼梦》。这一设计既检查了学生前期阅读的情况,引领学生从自身阅读出发来整理和归纳文章内容,也与新课标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水平,获得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发展的学习目标要求相契合,这比教师的枯燥讲解更易于让学生内化、吸收。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一个。”在阅读整本书伊始,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文体特征和文章内容来掌握适合该作品的阅读方法。由于《红楼梦》篇幅较长,结构复杂,人物繁多,可引导学生从章回体小说这一文体特征入手,抓章回题目以厘清结构,梳理情节,感知人物,获得初读体验。
二、精读示范课型
根据新课标 18 个课时的建议要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要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几乎不大现实,阅读只能有赖于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设计合理的阅读方案、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是解决阅读量与课时这一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所在。从开展情况来看,许多学校、教师都摸索出一系列阅读教学策略,但整体效果依然不佳,原因之一是未能处理好教师课内指导与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关系,而学生课外阅读又与内容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一些阅读指导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步骤完整、师生互动效果好,但是教师每个章回的教学都能做到这样面面俱到、条分缕析吗?时间允许吗?学生课外也能参照该节课而自主赏析其他章节吗?这值得语文教师深思。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往常的课外阅读,它是一项目标明确、严格围绕既定计划展开的阅读活动,是课堂阅读的延伸与拓展。阅读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承担着组织阅读活动、指导开展阅读、示范如何阅读的责任,因此,教师上好精读示范课尤为重要。精读示范课,是教师利用课堂这一教学平台,以翔实、具体的教学內容向学生介绍解读文本的有效方法,起到示范的作用。学生通过该节课所学,能有效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无须教师教而能读有所思、思有所得。精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明白读什么、如何读,在文本选择上侧重于那些具有枢纽作用、充分体现作品特征的片段,以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作用。《红楼梦》属于小说文体,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体裁。因此,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是重点赏析的内容,由此把握小说主题。
以环境描写为例,学生在环境描写中应该读出些什么呢?第三回中有一处典型的环境描写:“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半旧的弹墨椅袱……”这三处“半旧的”与前文富丽堂皇的贾府大院截然不同,看似无心,实则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此次描写与人物形象刻画、主题表现等联系起来。贾政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恪守清规戒律,“半旧的”可看出其文崇尚简朴、迂腐保守;虽然贾府在陈设布局、吃穿用度等极度奢华,可早已“内囊尽上来”,此处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学生据此总结出环境精读应从环境自身、人物刻画、主题表现上着手,并进行课堂演练。教师巡视检查,根据学生精读情况,给予针对性点评或指导。
三、研读探究课型
与初中生重情感体验的感性化阅读方式不同,高中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应在理性判断、思辨审慎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只停留在复述故事情节和概括人物形象的浅层次阅读上,鉴赏文学作品应有更高的阅读追求。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和赏析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开展深层次研读,使学生在细读中增进对作品的理解,获得精神陶冶,培养全面解读作品、把握文化内涵的理性思维和鉴赏能力。
(一)比较鉴赏阅读。比较是思维拓展和深化的基础,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综合、创新等能力。整本书的比较阅读,既可以从典型章节、重点人物、关键语句等方面进行内部比较,也可以与电影、电视剧、戏剧等不同媒介进行比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层次发现差异,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体会原著的艺术魅力。比如,从人物形象自身选择对比点。贾雨村曾接受过甄士隐和林如海的恩惠,态度却大相径庭。当穷困潦倒、身无分文、借住在葫芦庙的贾雨村感叹时运不济的话语传至乡绅甄士隐耳中,甄士隐拿出他五十两银子和两套冬衣给他,好让他进京考取功名。甄士隐的慷慨解囊,只换来贾雨村的“略谢一语,仍是吃酒谈笑”,第二天就不告而别了。后来在巡盐御史林如海家做家庭教师的贾雨村听闻朝廷准备“起复旧员”,他又希望借助林如海与贾家的关系,为自己在京城谋得一官半职。在得到林如海写给贾政的亲笔信后,贾雨村“一面打恭,一面谢不释口”。同样是接受别人的恩惠,贾雨村一边是毫不在意,一边是忙不迭地言谢,个中缘由是什么呢?学生还可以从薛家的人命官司、贾政与贾宝玉对待贾雨村的不同态度、平儿怒骂贾雨村等情节描写,揣测贾雨村做出如此前倨后恭举动的原因,准确、全面地把握其形象特点。
(二)任务驱动阅读。任务驱动型阅读以任务作为阅读的导向,通过制定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聚焦任务、落实任务、完成任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借助各种渠道搜集材料、学习资源探寻答案,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体验,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其互动探究、个性化解读文本等能力。教师可根据小说的文体特点,将本书分为人物、情节、环境、语言、诗词曲赋等专题主任务,每一个主任务之下再细分成若干个子任务,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聚焦相关文本内容,在任务驱动下从不同层面来理解作品。如在探究《红楼梦》主题时,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来帮助学生把握作品主题,避免理解简单化、浅显化。在把握小说主题的任务驱动下,具体分为“宝黛爱情说”“家族兴衰说”“看破红尘说”等主任务。“宝黛爱情”分为梳理感情发展过程、林黛玉诗词解读等子任务;“家族兴衰”分为贾府巨大耗费、财政管理、众女子的命运等子任务;“看破红尘”分为《好了歌》解读、贾雨村的仕宦之路、贾宝玉出家为僧等子任务。任务驱动阅读符合探究式学习的规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活动,使之从中获得成就感。
四、交流展示课型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因而每个人的阅读感受都具有独特性。组织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整本书阅读成果交流展示活动,意在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或个性化理解,产生思想碰撞,在交流、分享中深化阅读理解,开阔阅读思路,提升阅读品质。
整本书阅读,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对细节的挖掘,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组织整本书阅读成果交流分享,应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的独特地位,在强调整体感知的同时,又要留心每个学生独特的个体感受。交流分享的内容一般包括复述作品主要内容、概括典型人物性格特征、品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把握作品的深刻意蕴等,同时又不忘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的理解和提升。
交流展示课不仅展示感性层面的阅读体验,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实现新的突破,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借助不同形式的成果展示,实现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层进式发展。除了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报告等传统形式,作品朗诵、编写剧本、调查报告、人物访谈、人物传记等新形式,可以在加深学生对原著的理解上,更能内化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比如,在探究“宝黛爱情”这一主题时,学生以宝黛爱情为主线,阅读作品相关内容,梳理出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的情感发展过程,编制一个宝黛爱情剧本。其他学生可从情节设计、场景布置、人物对白、人物动作等对该剧本进行点评。师生在品评中共同探讨并明确了撰写剧本的一般方法:尊重原作,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为基本结构,根据剧情需要可灵活调整;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场景来表现故事;根据情节设计舞台背景,设计人物对白、动作、舞台提示等。以读促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
又如,在探究“家族興衰”主题时,学生以某报刊记者的身份,深入调查贾府经济状况,形成一篇调查报告,建议中央朝廷对地方豪门贵族严加管制。完成此次调查,需要做好各项前期准备:明确调查目标,初步规划具体研究内容(大观园修建、秦可卿丧礼、月钱发放、债务、租金等);明确人员分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收集个人意见;组织讨论研究成果,撰写调查报告。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了解贾府从兴走向衰的过程及其原因,体会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自主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以上四种课型循序渐进,贯穿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导读”在于激发阅读兴趣,提供方法指导;“精读”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促进迁移拓展;“研读”聚焦任务,推进纵深阅读,锻炼思维品质;“展示”是对整本书进行总结、提升,产生思想碰撞,促进学用结合。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力求每一堂课都应该给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与示范,不断推进整本书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成长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欣歆.阅读整本书,整体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7(1).
[2]谢树峰.创新基本课型 有效阅读“整本书”[J].中学语文,2020(9).
【基金项目】贵港市教育科学“十三五”研究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阶段性成果。
(责编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