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职思政课《哲学与人生》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2020-04-08陈彬彬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10期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思想政治课程中《哲学与人生》模块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针对《哲学与人生》教学中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对教材中蕴含思辨因素的教学内容挖掘尚浅、课堂教学中缺乏思辨氛围等问题,提出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转变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利用教材,深挖富含思辨因素的教学内容;突出主体,与学生生活体验相结合;改进教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中职思想政治课 哲学与人生 思辨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8-0070-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职思想政治课《哲学与人生》模块不仅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其中包括思辨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包含一种辩证的精神,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反思精神,用辩证法来理解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中职学生学习这门学科时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的阶段,开始形成不同程度的思辨能力。因此,如何在中职思想政治课《哲学与人生》模块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的思辨能力,值得深入的探究。

一、思辨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学界对思辨能力尚无统一的界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学者张胜宽认为,思辨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哲学观点,思辨力也可以理解为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进行正确认识、理解和处理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等有关事物或矛盾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结合中职思想政治课的性质,笔者认为思辨能力主要有三大特征:全面性、深刻性、动态性。全面性,主要体现在要用唯物辩证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把握认识对象内部的多样性、复杂性,找到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也不能忽视事物的次要矛盾,从而科学地找到解決问题的途径及手段。深刻性,需要在思维中透过复杂的事物表象,揭示其内在的本质。面对社会各种现实的复杂多变,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思考问题,分辨是非,坚持立场。动态性,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着的,用动态的思维去看问题,就是要根据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情况,把握其过去、现在及未来,全面思考,灵活变通,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创新。

二、在中职思想政治课《哲学与人生》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一)是《哲学与人生》教学的需要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具有教育性、逻辑性和批判性等特点,它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哲学与人生》是中职思想政治课的必修模块,蕴含极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该模块不是一般的哲学概论,而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学会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分析和处理个人成长中的人生问题,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对中职学生而言,《哲学与人生》不只是哲学知识的了解和积累,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可以帮助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学会判断、分析,客观冷静地解决问题。

(二)是中职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认为第四个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此时儿童在 12 岁左右,已经不再需要根据具体事物进行运算,而能够对抽象的事物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这被认为是最高的思维形式。中职学生由于年龄、知识、社会经验等诸方面的原因,虽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不够成熟。对于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德国当代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主张引导反思和语言思辨,以此增强学生反思社会现实、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职思想政治课《哲学与人生》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将辩证思维运用到学习中,使其能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提高思辨能力水平。

三、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仅是一种知识形态,还是一种方法论,它提供的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哲学与人生》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提高分析和解决人生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部分老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注重学生学习哲学原理,而对思辨能力培养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时间少,缺乏对问题的思索,特别是缺少抽象思维、逆向思维的锻炼。

(二)对教材中蕴含思辨因素的教学内容挖掘尚浅

中职思想政治课教材中都有十分丰富的思辨内容,特别是《哲学与人生》每一个专题都蕴含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思想政治课老师要上好《哲学与人生》课,应具有一定的批判和怀疑精神,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学科素养,还必须吃透教材。但是,在哲学教学中,部分老师往往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和分析,对思辨因素的内容更是挖掘较少,这就使得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课堂教学中缺乏思辨氛围

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科,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就教学而言,它已成为中职学校大多数思想政治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不牢固,对较为抽象的内容学习上会产生陌生感和惧怕感,很难理解和消化其中的知识点。《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但是,在《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缺乏耐心,讲课只是一味灌输,没有留时间给学生思考,整个课堂缺乏思辨的气氛,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不参与思考和提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哲学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更不会主动参与教学中,这导致学生的惰性越来越大,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四、在中职思想政治课《哲学与人生》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因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老师普遍忽视受教育者与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只传授理论知识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强调,要把知识能力统一起来,既要克服片面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发展学生能力的倾向,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培养学生能力而忽视知识质量的倾向,应该把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辩证统一起来,既注重知识质量又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加大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力度。

(二)利用教材,深挖富含思辨因素的教学内容

《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思想政治课老师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应从教材入手,不断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辨因素,并加以充分利用。下面笔者从《哲学与人生》中选取两个内容加以说明。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讲到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时,需要学生思考在复杂多样的联系中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蕴含的思辨因素有: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反映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联系既有多样性也有复杂性,学生应学会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和确立平等、协调、互利、信用的原则,处理好人际关系。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思考如何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自身发展。蕴含的思辨因素有: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学生利用辩证的思维掌握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但是是有条件的。

由此可见,《哲学与人生》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思辨因素,需要思想政治课老师对教材进行归纳、分析,正确处理其抽象与具体的关系,科学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突出主体,与学生生活体验相结合

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教师必须贴近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学生就是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中职学生往往只对书中一些案例的故事情节感兴趣,教师在教授内容时要与其生活实际相贴近,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与删减,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如何运用哲学指导学生的人生选择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教师要将哲学学习与学生生活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拓展课堂,学会用哲学的视角分析生活、人际交往、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在运用哲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辨能力。

(四)改进教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1.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把哲学原理运用于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哲学与人生》中学生思辨力的培养需要循循善诱,逐层递进,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笔者在关于“规律”的定义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分析“揠苗助长”成语动画视频的荒谬之处;其次,在生活实践中分析“太阳东升西落”是否属于规律;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日常可见的“红灯停,绿灯行”与规律的区别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客观性和主观臆想的区别与联系;第二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联系;第三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思考规律和规则的区别与联系。在教师抛出情境问题后,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碰撞中培养思辨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拓展思辨能力的深度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旦得到有效激发,其可供挖掘的思考空间是巨大的。此时,教师需要继续点燃学生的热情,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拓展对问题讨论的深度与广度,拓展思辨能力的深度培养。

例如,分析一则案例:中国政府承诺,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巨大努力。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为什么我国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个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感悟抽象哲学知识的“实用性”,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将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此,逐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展现哲学教学的本质和魅力。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入挖掘思维因素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营造思辨氛围,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6-37.

[2]张胜宽.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报,2014(18).

[3]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J].教学与研究,2011(3).

[4]沃兹沃思.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5]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张燕京.哲学教育重在培养哲学思维能力[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

[7]王 霁.哲学与人生[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8]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95.

【作者简介】陈彬彬(1970— ),女,汉族,籍贯广西桂平,高级讲师,现就职于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責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