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性”在现代档案管理模式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2020-04-08王慧

兰台内外 2020年1期
关键词:公共性价值取向社会治理

王慧

摘 要:管理模式是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基础问题,对于档案管理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提升实践工作的有效性。在社会治理的大框架下进行现代档案管理模式的建设,“公共性”是其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现代档案管理模式在管理理念、制度设计、管理手段及运行机制都应围绕公共性特征进行建构,才能体现档案管理的价值取向及档案事业发展方向。

关键词:社会治理;管理模式;公共性;价值取向

“社会治理”理论于上世纪90年代源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场倡导公民权利、公共利益和合作治理模式的第二轮政府改革浪潮。此次政府改革不仅将现代管理带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把“治理”这种新兴的管理理念推向了世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治理”概念,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必然应当紧跟国家管理方式调整的步伐,在传统管理模式基础上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档案事业发展方向的新模式,积极回应社会治理式变革的新要求。

本文所说的档案管理工作,是指社会档案工作或公共档案工作,以区别于国家依职权进行的档案行政管理工作。随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的逐步深入, “公共性”问题进入档案管理研究学者的视野。

公共,公为平均;共为合力。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作为形容词,公,谓不私也,它是指公有的,或公用的。其二,作为一个名词则涵盖公共场所和公共精神。前者指属于社会的,公有的区域或领域,后者则反映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主观认可并体现于客观行动上的遵守、执行,是独立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意识或整体观念。其三,它不仅指一种状态,还指一种运行机制。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共性已成为一种以公众利益为旨归的治理理念的核心。在现代档案管理模式转换及重建过程中,“公共性”同样起到了核心指引作用。

一、“公共性”体现了现代档案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模式问题决定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方向、途径与取得的成果,可以说是研究的基础性问题。托马斯.S.库恩认为模式就是“公认的模型”,强调了它既是理论的总结,也是开展活动的基础。可见,管理模式是指导和规范管理思维与实践的一种路径,主要内容包括有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实践方法等。在这个有机体中,思维层面与实践层面共存,前者体现了管理的价值取向与理论思考的逻辑基础,规定实践的实施方式,后者是实现前者的基本载体,是实现前者的现实“工具”。落实到档案管理模式上,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就是指档案管理的出发点及其如何有效运行的问题。

1.档案管理起源于社会公众的对历史中各种资源信息的利用需求。人是历史的存在,人创造了历史,又留下了历史。历史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总结了教训,传承了文化,而档案则是这些人类历史的物质载体。当人类社会出现分工后,人的存在与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各行各业以及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档案信息作为历史的记录,有助于人们认识自我、寻求自我发展道路;各类社会组织所形成的档案则有利于为我们反思社会管理、推动社会进步。这些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为的档案信息,促使我们应当选择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对策来改进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回望历史,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治体制下,社会公众及组织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程度不一样,但都体现了档案管理服务于公众这一事实,反映了档案管理的合法性及合理性。

2.现代档案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大众需求,强调的是公共责任,这是档案管理的归宿。在“统治型”社会中,档案管理工作依附于统治目的,这种非独立的地位决定了档案工作的基本功能被定位于“资政”,档案工作更多的是为政府服务,社会需求受到较大压缩,在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作为统治工具而存在。而随着社会宏观制度的变迁,隶属于政府的“公权力”受到必要的限制,区别于“私权力”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领域里,政府与公民是一种合作管理状态,在这个时期,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出现在社会实践中,档案工作的角色性质逐渐由工具性向社会服务性转变。我国现代档案管理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需求,其目的在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通过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档案服务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档案需求。

二、现代档案管理模式设计中应包含“公共性”内涵,体现公共管理基因

现代档案管理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公共管理是其自身应有之义。管理模式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服务公众,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在这个目的之下,模式调整的焦点自然落脚于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合理、丰富以及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的高效与完善。前者要求我们重新考量现行的档案资源建设框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档案收集各类和范围,尤其應当将一些重要的档案文献收集到公共档案部门中来,如反映社会思想变迁、社会制度变革、国家建设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果的档案等;后者则要求在完善服务理念的同时,利用信息时代的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性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渠道与方式,为社会提供多元化、便捷、高效的档案服务。

1.在价值取向上强调社会责任。社会大众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成就了档案管理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这种对于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就是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内在推动力。现代档案管理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在内容上区别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更多强调促进社会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就责任履行程度而言,表现在所需提供的档案信息门类不断丰富、数量不断增大、档案信息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2.管理理念上强调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以人为本体现于在追求工作效率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个体的需求、动机和发展。从“科学”到“人本”,从“统治”到“治理”,这是管理理念的进步,这种进步反映在档案管理事业上就是工作重点从强调科学管理的效率到如何向社会公从更好提供服务上面。

3.管理机构构成上强调“多元格局”。“公共性”所包含的公共的、共同的含义必然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主体呈现多元格局。首先“社会治理视域下,国家、社会组织与公民是新形势下档案管理的权力主体,三者通过协商合作共,同承担档案管理事务”。其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在社会治理的大框架下日益彰显。比如,近年来日益兴起的社群档案管理就是由社群组织自发建设并自主管理的一种模式,如“英国的黑人社群、加勒比移民社群、加拿大的同性恋社群、澳大利亚西部的努家原住民社群”。此外一些专业性的档案社会组织也在发挥重要的作用,如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中国档案学会等。上述各类社会组织在档案管理中的参与积极、主动,且拥有一批成功案例,这为档案制度转型与创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4.档案管理在管理手段上强调信息化,突出公共服务的要求。信息化的手段可以丰富档案资源,从源头上保证档案来源的多样与完整。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对各种文件和档案信息进行及时全面地收集,同时对存在于互联网的或者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一些符合档案要件的信息资料也进行收集存档,获取更加有利、丰富的外部档案信息,极大地丰富可收集利用的档案资源。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使我们的档案资源更加丰富,服务手段更加便捷,档案利用更加广泛,极大地满足了使用者对档案资源的纵向利用和横向利用的选择需求,有效提升了档案公共服务的质量。

5.在运行机制上强调开放机制和参与机制。在现代档案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中,开放机制与参与机制尤为重要,两种机制的运行,是“民本”理念的有效践行,为档案管理“公共性”的合理合法提供了丰富的底蕴。参与机制是开放机制的具体实现途径,公众参与机制解决的是公共性实现的具体措施问题。

以社会多主体合作和社会服务为主的开放机制,不仅是思维的开放也是实践的兼容;不仅是资源的海纳百川,也是技术的顺时而动;不仅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履行,也是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的过程。公众参与机制表现在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的公众参与路径设计。包括档案收集、档案管理、档案评价等一系列实践问题,公众通过一定程序提出建议和意见,有助于增强档案管理的水平及扩大社会影响力。

三、结语

现代档案管理模式的选择、转换与重建的过程,是一个与社会治理逐步相适应并相互契合的过程,是不断以“公共性”理念来规范其指导思想与制度设计的过程,任何不具备公共特征的制度與运行机制都不符合公共治理发展的要求,不符合档案事业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托马斯.S.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唐一芝.社会治理视域下多元档案管理权力主体的功能定位新探[J].档案管理,2016

[3]谭 雪.西方社群档案研究热点及其引入障碍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5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档案馆)

猜你喜欢

公共性价值取向社会治理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形成与发展
论政府的公共性及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