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绿洲乡村振兴与坎儿井保护协同策略研究
2020-04-08苏春雨李琛王力恒
苏春雨 李琛 王力恒
摘要:新疆吐鲁番独特的文化遗产坎儿井地下水利工程与吐鲁番绿洲村落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然而在地球环境变化、人类技术进步及乡村不断发展的今天,坎儿井与绿洲村落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居民生产生活与坎儿井水源的密切联系逐步因取水技术变革而被打破和弱化,导致坎儿井数量的急剧减少,绿洲传统文化面临衰落。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坎儿井保护与吐鲁番绿洲乡村振兴有着共同的需求与目标,本文立足于梳理坎儿井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内容,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要求,结合坎儿井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五个方面的吐鲁番绿洲乡村振兴策略,包括:(1)根据保护分区引导乡村布局,(2)通过高品质生产推进农业现代化,(3)结合坎儿井的综合利用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4)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构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5)利用坎儿井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实现坎儿井保护与乡村振兴共赢的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坎儿井;吐鲁番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05 中圖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1-0022-07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Conservation of Karez and Strategie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urpans Oasis
SU Chunyu, LI Chen, WANG Liheng
[Abstract] Karez undergrou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s Turpans special cultural herita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urpan oasis villages. However, with the change of the earth environment, the progress of human technology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arez and oasis villages is chang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s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Karez water source is gradually broken and weakened due to the change of water intake technology. As a result, the number of Karez decreased dramatically,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asis was in declin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ere are common needs and goals for the protection of Karez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Turpan oasis villages. Based on comb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Karez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trategic pla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2018—2022), combined with the protec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Karez,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strategies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Turpan oasis rural areas, which are to guide the rural layout according to the protection zone;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rough high-quality production;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Karez; to build a beautiful and livable ecological village through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o make use of Karez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flourish and develop rural cultur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win-win goal of Karez prote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Kariz; Turpan
1吐鲁番绿洲和坎儿井的传统关系及变化
1.1坎儿井与绿洲的存续
吐鲁番绿洲是在新疆吐鲁番盆地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1]形成的人类居住和生产区域,其存续依赖于一种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分组成,暗渠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竖井是开挖暗渠时供工匠定位、上下、出土和通风之用,也是建成之后用于检查、维修坎儿井的设施。暗渠的首部为集水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起截引地下水的作用,集水段之后的暗渠为输水段,在地下水位以上,起运送地下水的作用。暗渠的出口,称“龙口”,龙口以下接明渠,明渠与一般渠道基本相同。涝坝,又称“蓄水池”,用以调节灌溉水量,缩短灌溉时间,减少输水损失[2]。坎儿井截取山前冲积扇汇集的浅层地下潜水,通过暗渠输送至可种植作物的区域,形成了有水灌溉的农田,随之带来了村落的生成,生活用水也全部由坎儿井提供,因此坎儿井从诞生开始直至近现代的大发展时期,一直是吐鲁番绿洲存续的根基和命脉(见图1)。
坎兒井水流经、汇集之处可以浇灌野生植物,形成林带,鱼虫鸟类等多在此栖息,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对维系当地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其他水源无法取代的作用,并形成了特有的生态平衡网络(见图2)。
作为绿洲生产和生活至关重要的因素,坎儿井还衍生了文化上的意义,坎儿井历史上曾是地方村落最为重要的设施,其作为水源的重要性及修凿的艰辛使地方民众对其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寄托,坎儿井水的分配与使用、坎儿井设施的维修与管理等活动则成为居民社会生活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坎儿井形成的植被带和涝坝水域为绿洲居民提供了优美和舒适的景观环境,成为村民日常生活和举行宗教活动、传统节日庆典的重要场所,并由此衍生了维吾尔民族众多独特的文化习俗。
1.2村民对坎儿井的维护
坎儿井以土质为主的构造特点,在气候和水的作用下非常容易发生变化和损坏。为了维持坎儿井的运行,形成了一整套的管理和维护机制,每村有自发组织的淘捞(坎儿井维修的主要方式)队伍负责各村坎儿井的维修,维修分为突发性抢救维修及季节性的维护。由于村民生产生活和坎儿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坎儿井的水质和水量出现异常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得到维修。每年的农闲季节,掏捞队会对坎儿井进行常规检修,匠人会沿着暗渠检查构造的情况,对可能有隐患的部位进行排查,上述工作所需工费和资金均由村民集资支付,保障了坎儿井的供水[3]。
坎儿井维修技术的传承也有相对明确的制度,精通技术的坎儿井建造、淘捞匠人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及一定收入,保证了传统技术的传承。
1.3近年来关系的变化
坎儿井充分运用地下水循环规律,天山水源通过下渗、火焰山拦蓄进入火焰山南盆地后,通过坎儿井汲水、输水,出露地面浇灌农田,这些浇灌农田的水下渗后,可再次成为下游坎儿井的水源而得到利用,最高可进行两次循环,实现三次利用。之后剩余水源流入艾丁湖,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4]。
这一利用方式只使用浅层地下水,一旦水位下降,就会造成断水,从某种意义讲,是维持了人类对水源的消耗在生态修复允许的范围内,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利用水源的方式(见图3)。随着地区人口及工农业生产规模的增长,村落规模持续扩大,导致了原有以坎儿井为主的水利系统的供不应求,致使现代水利设施取代了部分坎儿井的供水功能。现代水利设施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天山融水形成的河流出山口处建造水库,直接截取水源并输送至各用水处,另一种是在用水处直接打机电井获取深层地下水,这两种方式的取水量超出了生态水源的供给量,其结果将破坏水平衡并且无法恢复(见图4)。
随着坎儿井失去其主导的供水地位,村民对其重视程度下降,村中不再筹集资金对坎儿井进行维修,也没有年轻人愿意继续学习坎儿井开凿与维修技术和从事此项劳动强度很大的工作,因此传统技艺得不到传承,导致更多的坎儿井断水。由于用地紧张,建设逐步侵占了坎儿井的分布空间,农村废弃物也在坎儿井区域堆积,导致环境严重恶化。坎儿井形成的小型生物群落逐步消亡,独特的吐鲁番绿洲林田交错的文化景观逐步衰退。
对于坎儿井水源崇拜的消失导致了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传统逐步消失,蕴含其中的情感因素也在逐渐消亡。
这一恶性循环过程正在破坏坎儿井形成的吐鲁番盆地和谐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也使吐鲁番乡村失去独特的由坎儿井带来的景观风貌和社会文化传统。
1.4坎儿井的保护得到重视
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关于坎儿井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政策法规,坎儿井的保护得到重视。尤其是吐鲁番提出的关井退田和节水计划,使得坎儿井水量减少的趋势得到遏制。
在基层工作中,大量有水坎儿井仍由地方民众自发组织进行掏捞清淤,局部地区亦有新开挖的坎儿井。这些行为表明村民对坎儿井依然有情感需求,坎儿井有延续下去的意义和动力。
在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之前,坎儿井由水利部门管理,制定了坎儿井保护条例,主要保护有水坎儿井,在坎儿井地下水利工程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文物部门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其进行保护,迄今为止实施了五期坎儿井保护工程,总投资达7000多万元,重点加固维修坎儿井130条,加固竖井口13721个,掏捞明渠、暗渠近50公里,2016年,第六期已立项维修40条[5-6]。并且文物部门一直在努力推进坎儿井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目标是统筹考虑今后坎儿井在使用和展示过程中的相关需求,并且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
对于坎儿井定位的改变,即由原来单纯的地下水利工程过渡为文化遗产及水利工程,决定了坎儿井管理方向和方式的变革,目前既有坎儿井保护方面的规范法律等未能及时跟进,单一的部门管理无法满足变革后的要求;又有限于人力、资金、专业程度及监管执法力度的局限,政府部门的管理规章、措施无法下达至基层,造成管理上的脱节,规章制度无法落实。另外,民间的掏捞清淤技术仍缺乏宏观的控制和政策的指导,对文物的认知也相对匮乏,带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坎儿井保护和吐鲁番绿洲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探讨结合坎儿井保护提出吐鲁番绿洲乡村振兴策略,达到以乡村振兴促坎儿井保护,以坎儿井保护落实乡村振兴的目的。
2与坎儿井保护相结合的吐鲁番绿洲乡村振兴策略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主要在于发挥乡村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使其进一步得到发掘和拓展,延续乡村文化血脉、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坎儿井保护的目标是延续坎儿井对绿洲的灌溉功能、坎儿井营造的独特文化景观及坎儿井带来的社会文化传统。本文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7],具体分析乡村振兴规划和坎儿井保护的衔接内容并探讨如何以坎儿井保护工作促进吐鲁番绿洲乡村振兴。
2.1结合保护分区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2.1.1衔接内容分析
在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方面,坎儿井的分布规律、保护空间和保护要求是科学安排吐鲁番村庄规划布局的重要依据。活态坎儿井的分布是由可持续补给的浅层地下水源分布规律决定的,在很长的时期内,吐鲁番绿洲的村落空间关系与坎儿井的分布直接关联,这一空间关系能够最大效益利用可持续自然资源来发展农业生产的布局方式。后期吐鲁番开始依靠机械方式超量获取的深层地下水发展的农业区域中坎儿井由于缺水变得干涸,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极差。因此围绕传统坎儿井的分布发展形成的乡村布局是最适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的布局方式,乡村布局应该始终遵循这一规律。另外,《吐鲁番地区“关井退田”实施办法(试行)》(简称《实施办法》)[8],要求取消非法开垦的农田,而这些取消的农田绝大多数分布在传统坎儿井分布区之外,因此《实施办法》取消的农田和坎儿井保护要求的调整农田布局的目标是一致的。在保护策略中,依据保存分区提出了分区分级保护策略,在此策略前提下进一步提出构建吐鲁番绿洲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的策略。
2.1.2通过坎儿井的分区分级保护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2.1.2.1分区分级保护策略
分区分级保护策略即依据坎儿井延续的可能性划定保护分区,制定不同的分级保护控制策略。依据坎儿井保存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评估结果,结合地理分布,将现状坎儿井划分为三种类型的保存分区,即活态保存区、亚活态保存区、静态保存区(见图5)。
2.1.2.2分区分级保护与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相结合
结合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的需求,对于不同保护区采取不同的保护和乡村发展策略。
(1)活态保护区。该区为坎儿井活态保存区,以有水坎儿井为主,保存趋势整体较好。该区域全面延续坎儿井灌溉系统及绿洲文化景观体系。结合坎儿井的保护,发展特色保护类村庄,将村庄作为绿洲文化景观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其他要素包括坎儿井、农田、植被等)进行发展。
(2)亚活态保护区。该区为坎儿井亚活态保存区,有水坎儿井和无水坎儿井并存,水源供给存在一定问题,应重点保护有水坎儿井和紧密关联的环境要素,控制该区域内的农田发展和村落扩张,改变作物种植方式和品种。
(3)静态保护区。该区为坎儿井静态保存区,全部为无水坎儿井,村庄也逐步衰落,恢复有水的可能性低,该区内应该大量减少农田面积,迁并村庄,转型发展戈壁景观展示或者新型节水产业。
2.2以高品质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
2.2.1衔接内容分析
吐鲁番绿洲的农业现代化,不仅要考虑设施设备的工业化、现代化,更要着重考虑吐鲁番绿洲农业的生态特性和区域水源阈值,建立合理利用资源、转化率高的农业生态系统。吐鲁番农业产品的产业发展应选择高质低量路线,运用科技手段,打造品牌农业,实现资源节约和经济发展并重的产业方式,和坎儿井保护中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实现衔接。
2.2.2通过生态生产和打造品牌实现农业现代化
(1)实现生态生产。吐鲁番的农业很大比重是水果种植,目前有超量取水、依靠添加农药化肥进行大量种植的倾向,带来的是资源浪费和产品品质和声誉丧失,导致产品滞销和售价下滑,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必须科学测算坎儿井供水和农产品产量之间的关系,保障产品的生产消耗不超过可持续发展所能消耗的水资源阈值,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2)打造农产品品牌[9]。坎儿井的保护要求节约水资源,因此需要对依靠坎儿井灌溉的农业生产进行减量,但减量不应帶来农业经济的衰退,而是实现高品质生产,提升坎儿井保护区域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才能维系坎儿井绿洲农业体系。以生态营养作为特色,通过准确的产品定位和科学认证,打造生态葡萄等农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品牌,提倡量小而质精,提高单位产量的收益。
2.3以坎儿井的综合利用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2.3.1衔接内容分析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战略的实施要求由单纯一、二、三产业割裂发展转变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10]。坎儿井系统因为自身对农业的支撑特性和具有的景观生态特质,具备多产业发展的条件,坎儿井的综合利用也可整合吐鲁番绿洲的各种资源,深入发掘吐鲁番绿洲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11],顺应城市居民消费拓展升级趋势和休闲度假需求,满足外来游客对特色乡村的探索需求,形成新的消费热点,配合休闲和文化体验活动,增加乡村富有生态特色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支持开展旅游销售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从而实现乡村农业、农产品生产加工、旅游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2.3.2通过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发展旅游业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1)协调坎儿井村落农业与旅游业发展,在坎儿井得到系统保存、景观资源丰富的重点区域,利用坎儿井的景观优势,建设可以提供坎儿井体验的绿洲乡村综合游览区,开展结合坎儿井主题的休闲游活动,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振兴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见图6)。
(2)借助坎儿井的生产特性,将相应农产品和相关饮食文化作为旅游产品的开发重点,当地居民的餐饮富有特色和吸引力,引导当地居民通过提供旅游餐饮服务和出售时令农产品获取收益。这一环节也可以改变农产品的流通方式,减少流通环节,增加生产者收益。
(3)在除核心游览区外的其他区域,生态较好的区域鼓励高质量的农产品种值,提供核心游览区所需的原料农产品;生态较差的区域采取经济利用水源方式,减少农产品种植,鼓励当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形成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并借助互联网进一步拓展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促使乡村早日脱贫。
2.4结合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2.4.1衔接内容分析
保护坎儿井及相关的村落景观环境和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的目标高度一致,坎儿井保护工作的核心在于吐鲁番绿洲的水系植被系统的维护和治理;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维护良好的绿洲生态系统和绿化景观。
2.4.2结合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1)保障生态补水,保护和修复坎儿井原有明渠、涝坝植被群落。吐鲁番乡村植被景观完全依靠坎儿井渠道和涝坝的渗水生长,随着生产的扩张,有些村落为了保障农业生产,对渠道、涝坝进行硬化,依靠涝坝渗水形成的植物群落消亡,这种将水完全用于生产而忽略生态补水的方式会使吐鲁番绿洲景观消失,植被虽然损耗一定水量,但同时可以减少明渠、涝坝蒸发量,还能实现维护村落绿化景观和水边宜人小气候的目的。同时涝坝下渗的水量能够为整体生态系统所用,对于整体的生态持续发展必不可少。因此应该保障生态补水,杜绝涝坝硬化,保障涝坝植物群的生长,维护乡村绿化景观。
(2)营造地方特有的戈壁绿洲绿化景观。有些乡村建设中受到现代园林设计思想的影响,使用现代城市绿化品种,这类植被不适合吐鲁番极干燥的气候环境,种植耗水量大,实际无法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应该逐步调整植被群落构成,减少高蒸发量植被,培育适合当地气候和水资源环境的沙枣、梭梭、红柳等品种。
2.5围绕坎儿井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2.5.1衔接内容分析
坎儿井及其带来的文化价值是优秀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以尊重自然、社会和谐、具有道德规范的朴素观念为根基,乡村振兴应该汲取其精华内容,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中的作用。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完善坎儿井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乡村原有的建筑特色;发展特色传统文化产业,基于坎儿井的良好小环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2.5.2以坎儿井文化为主题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1)对坎儿井相关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由政府出资在分布有水坎儿井的村落,由村民组建或恢复坎儿井掏捞队,由吐鲁番文物管理部门组织文物专家向老工匠担任的掏捞队长传授文物保护理念,使传统掏捞技术与文物保护理念相结合,掏捞维修队应定期组织培训,由队长向队员及村里的年轻人传授文物保护理念及传统技艺,培养坎儿井建造及维修技艺的传承人。
(2)推进坎儿井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说、故事、音乐、舞蹈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并积极推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文化活动的工作,鼓励结合传统的民间艺术创作,活态延续文化遗产。
(3)依靠坎儿井形成社区凝聚力,配合文化设施建设,围绕坎儿井开展形式多样的利用活动,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带动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3结语
坎儿井水利工程文化遗产保护与吐鲁番绿洲乡村振兴衔接的目的是希望在社会发展变化中,通过结合坎儿井保护相关的保护分区、高品质农业生产、农业与景观资源的利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坎儿井文化发展等方面提出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乡村振兴策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制止不符合生态环境容量的生产开发,让生态利用水资源方式和绿洲乡村经济发展取得新的平衡,实现和谐、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吾甫尔努尔丁托仑布克.坎儿井[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5.
[2]刑义川,张爱军,王力,等.坎儿井地下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5.
[3]翟源静.新疆坎儿井传统技艺研究与传承[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4]田阡.多学科视野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
[5]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管理局.守望坎儿井[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
[6]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Z],2015
[7]中共中央 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Z], 2018.
[8]吐鲁番地委,吐鲁番行署.吐鲁番地区“关井退田”实施办法(试行)[Z],2012.
[9]李娜,赵丽娜.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的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9(1):14-16,46.
[10]高启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审视农业与农村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3):2,52-63.
[11]瞿建蓉.落實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J].新疆社科论坛,2018(1):57-6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