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游侠”人物形象探究
2020-04-08李琴
李琴
【摘 要】提及“侠”,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钦佩与向往之情。在《史记》里,司马迁用了一些篇幅来讨论游侠的问题,在他看来,游侠并不是像班固所说的“罪已不容于诛”的社会底层的人,而是倾倒天下大众的英雄。游侠是活跃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于国家而言有利有害,但是对于平民百姓而言,他们是不可多得的英雄。在当今社会,这样的人貌似已经不存在了,然而这不能阻挡人们对侠义之士的崇拜之情。即使见不到真正的侠义之人,人们也会在小说里塑造这样的人物。因此,笔者认为,社会的完整,不仅仅需要有权有势的人,还需要侠肝义胆的英雄以及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关键词】史记;游侠;郭解;侠义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8-0179-03
一、《史记》简述及其“游侠”的产生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其中本纪主要是记载当时掌握最高政权、发号施令的人物事迹;世家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的兴亡;列传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表分为世表、年表、月表三种,但以年表为主,有记大事的,也有记人物的;书是记载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对我国文学和史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里笔者援引白寿彝对其的评价来说明其独特之处。白寿彝在评论《史记》一书是“空前的巨著,优秀的楷模”时写道:“《史记》这部通史在它所包括的时代上,在丰富的内容上都是前无古人的。书中写贵族的很多,写平民的也不少,这是二十四史里的其他著作比不上的。司马迁在那种历史条件下,就能不仅记载上层,而且也记载下层人物;不仅记载统治集团的人物,而且也记载被统治阶级的人物,說明他的眼光是比较远大的。这一点和以后的史书比起来也是很突出的。《史记》里面不仅写男子,还记载了妇女当中比较出色的人物,如聂政的姊妹。在写妇女历史方面,司马迁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史记》不仅写汉族,还写少数民族。他写了南越、东越、西南夷、匈奴等列传,并且不是把少数民族放在末尾,而是和别的列传穿插起来,按历史顺序编排。此外,《史记》不仅写中国,还写当时接触到的国外情况。就是这样,司马迁把他当时能收罗到的材料和书面上能见到的东西,都利用起来,写成了一部从远古传说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通史,包括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妇女、少数民族和有关的外国。从内容的丰富、包含时间的长远来看,《史记》确实是一部前无古人的巨著,是后来史家的优秀楷模。”①
“侠”源于先秦时代,以战国时最为兴盛,秦汉后逐渐衰微,但仍流风不绝。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游侠之风又勃然兴起。“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就难怪司马迁为游侠作传,以《韩非子》此说开篇。只是此说语焉不详,并且没有具体的例证。一直到《史记》的《游侠列传》,“侠”的基本特征才被较为精细地勾勒出来。游侠产生于战国时期,当时百家争鸣,游侠继承了儒、墨两家的一些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侠义精神。
游侠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从新兴的士阶层中分化出来的特殊群体,随着它于西汉后期转化为豪族而从历史上消失。西汉初期战争频繁,平民的生活变得更加艰苦,游侠以其侠义精神,不图回报,帮助平民渡过难关,因此,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游侠受到平民的欢迎。在司马迁的笔下,游侠是一群很了不起的人物,而且对社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游侠列传》具体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着重写了三个人物,即朱家、剧孟和郭解,其中,司马迁又重点叙述了郭解。下面笔者就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探究。
朱家是鲁国人,与高祖是同一时代。鲁国人都喜欢搞儒家思想的教育,而朱家因为是侠士而闻名。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觉得,他并不是要与社会脱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适应社会。他解救过很多的人,但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所做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只要做了一点好事或者是帮助了别人,都会产生一种想要回报的心理。而朱家不是这样的,那些他曾经施舍过的人,唯恐再见到他们。他救济别人,首先从贫贱的开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②他一心救援别人,超过为自己办私事。他曾经暗中使季布将军摆脱了被杀的厄运,待到季布将军地位尊贵之后,他始终不肯与季布相见。从函谷关往东,人们莫不伸长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个为行侠仗义不惜钱财,把人看得比钱财重要的人。同时又不求回报,获得好名声,尽管他不屑于这个名声。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会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朱家避之不及,他的这种不追名逐利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的。
剧孟“以任侠显诸侯”,其虽“好博,多少年之戏”,但他母亲死后,“自远方送丧盖千乘”,而他自己死后,是“家无余十金之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剧孟也是一个侠义之士。可能是由于深受剧孟这个侠士的影响,在他之后,涌现了很多侠义之人。
司马迁详细描写了郭解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于游侠的同情。郭解的父亲也是一位以任侠现身的英雄,但被诛杀。郭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在很小的时候就杀过很多人。我们通常说,侠义之人大多数都是会喝酒的,那样才能显出自己的豪爽及侠义的特点,但是郭解是一个不喝酒也称侠的人。这个话题如果我们有心要讨论的话,也是一个不错的研究对象,在这里,笔者主要是通过这些细小的环节去探究郭解这位侠者的人物形象,所以谈及的内容不多。
不饮酒,说明郭解是一个比较注重个人形象的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酒喝多了會失去理智,甚至会违法乱纪。郭解不饮酒,笔者认为,一是喝酒会误事;二是酒喝多之后整个人的形象就变得和之前不一样,所以郭解很注重个人的形象及人格。郭解虽然在早年的时候“以躯借交报仇”,但在后来是“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这表明他是一个不以己私为重,顾全大局,知错能改的人。如今,知错能改谁都会说,但是要真正去做的话,是很难的。后来,郭解姐姐的儿子倚仗郭解的势力,做了一些令人生厌的事,被杀以后,郭解的姐姐以为郭解会为外甥报仇,但郭解在得知实情以后,说:“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这说明郭解是一个公私分明、理智的人。不包庇人,是一位惩恶扬善的英雄。对于郭解这样的人,很多人都是避而远之的。如果有人对郭解不是那么敬重的话,那些追随郭解的人就会愤怒而杀人,但郭解认为是自己的德行还没有修到家。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郭解不会因为别人不敬自己而怪别人,而是从自身去找原因,即使那个人被证实是一个坏人。郭解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去获得别人的尊重。他遇见仇人,并没有表现出报仇的神情,而是很和气地与之谈话,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让人无法对这样的一个人实施报复。
在古时候,人们都是很畏惧权威的,但是有些人的存在是对权威的最大挑战,因而当权者总是想严厉打击他们。汉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转标准,但迁移名单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官吏害怕,不敢不让郭解迁移。当时卫青将军替郭解向皇上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但是皇上说:“一个百姓竟能让将军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不穷。”于是郭解迁徙到茂陵。人们为郭解送行共出钱一千余万两。这说明郭解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当权者的权威,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郭解的那种侠义精神。
古代的老百姓对那些劫富济贫的人是很欢迎的,在统治阶级只顾自身利益的封建社会里,能有一个肯为百姓服务的侠士,百姓自然是求之不得的。郭解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戴,甚至有人肯为他去犯法。他其貌不扬,语不惊人,但是能笼络众人的心,虽然未得善终,但其个人是让人敬佩的。
可以说,司马迁塑造了杀身成仁,言必信,其行必果,救危济困的《史记》群侠,称颂他们重信守诺,为报知遇之恩可为知己者死。他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罗列了朱家、田仲、剧孟、王孟、郭解、郭解之父、王孟、周庸、诸白、韩无辟、韩儒等游侠,司马迁心中的游侠不同于韩非子,他不同意韩非子所说的“侠以武犯禁”,虽然其也承认游侠非正统,却又私心慕之。可见司马迁心中之侠,是不同于那些私剑之侠和豪强之侠的,是义侠。因此,笔者觉得,司马迁其实也是一个有着侠义精神的人。
三、“侠”的精神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指出,游侠能“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这道明了他作《游侠传》的目的。他所看重的是游侠扶危救难、信守诺言的品德,并且认为这些品德是那些“仁者”“义者”身上所具备的。这实际上是说,游侠的立身行事就是“仁”“义”,与所谓的“仁者”“义者”并没有什么差别。在《史记·游侠列传》的开篇,司马迁对此观点有着更为详细的阐述:“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在古代,游侠所做的正是官府所不能或是不想做的事。可以说,游侠是当时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体,与政府权威更多是一种互补关系。当然,游侠常常做不法之事,对社会秩序就会有一些不利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当今也不例外。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要觉得这些人物与我们没有关系。虽然可能没有这样的人物存在,但是这种精神是存在的,而且是不容忽视的。在今天,很多人也会救人于危难,但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行为,其实这是从一个小的方面诠释侠义的精神。现在很多小说都在谈侠及侠士,这是因为人们的心中还存在那种对侠精神的向往。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看武侠小说、武侠电影,大多数时候是人们对侠义文化的一种崇敬。正因为这种精神,所以在面对很多困难的时候,人们才能有精力去解决。如四川大地震的时候,那些为灾区捐款捐物的人,他们虽然没有在现场亲力亲为,但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帮助,困难才能尽早解决,才没有丧失更多鲜活的生命。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侠义精神虽然有点不恰当,但是笔者觉得它与侠义是有些关联的。简单来说,古代的侠士救人于厄,现在的人也能救人于厄。
因此,可以说,“侠”的精神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还是很重要的。我们并不能否认这种精神的重要性。
四、结语
司马迁笔下的游侠救人之急,能够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捍卫别人的利益,并且功成身退,能够以德报怨,主持正义。但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行为与最高统治者的意愿相悖,因此他们也是最高统治者严厉打击的对象。所以说,游侠这样的人物在司马迁的心中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他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对我们今天的人而言,他们的那种精神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
注释:
①瞿林东.20世纪二十四史研究综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8.
②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84.
参考文献:
[1]杨树达.汉书管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