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梅戏《女驸马》中旦角的修辞分析

2020-04-08韩志玲

戏剧之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旦角

韩志玲

【摘 要】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有其浓郁的民俗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本文将从修辞学的角度出发,根据黄梅戏台词和唱词的语言特征,运用伯克的同一理论对經典剧目《女驸马》中的旦角进行修辞分析,从更深的层面去认识黄梅戏。

【关键词】旦角;同一理论;修辞分析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8-0016-02

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它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加之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以丰富的表现力,展现了浓郁鲜明的地方民俗特色。黄梅戏不仅是一代人的美好回忆,其中流传的励志、爱情故事更是祖辈价值观的一种传达和表现。

黄梅戏《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讲述了湖北襄阳道台之女冯素珍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美满姻缘的故事。好的艺术作品可以超越时间限制,经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中蕴含的道理。《女驸马》中很多超越当时社会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也是让人受益颇深。除此之外,该剧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塑造了个性鲜明的正旦、花旦形象,而这些旦角形象深入人心的原因就在于她们为了达到修辞目的所采取的修辞手段。以往评论多把焦点集中于正旦冯素珍,而对花旦——公主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可以说,如果没有公主这一集修辞者与听众双重角色于一身的人物,整个剧情都无法取得进展[1]。

为了从更深的层面去认识黄梅戏,本文将从修辞学角度出发,根据黄梅戏台词和唱词的语言特征,运用伯克的同一理论对正旦冯素珍和花旦公主进行分析,观察修辞手段在剧中的运用和其所产生的效果,领会修辞无处不在的力量。

一、本文的理论基础

(一)伯克及其主要贡献

肯尼斯·伯克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修辞学家,他的研究是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延伸扩展,因此享有“亚里士多德第二”之美誉。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不仅对修辞学,而且也对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英语写作教学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

(二)伯克的同一理论

“同一”是伯克整个动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一理论也是伯克修辞理论的核心。同一是劝说的起点,也是目的。伯克的“同一”是根基于“质”。“同一”与“同质”同义,即如果两个人具有相同的物质,他们就同质或同一。要使A与B同一,就必须使其同质。但是,有“同一”便有“分离”,因为人都有互相分离的身体,从而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相隔离。为了消除分离,实现同一,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伯克提出了三种同一策略:“同情同一”“对立同一”和“无意识同一”。

1.同情同一。伯克认为这种同一最接近规劝,是“社会情感”的一种,它将文明社会中的人和谐地联系起来。同情同一强调的是产生共鸣的情感,不管是劝说还是赞美,修辞者旨在让受话者在情感上认同自己。对于修辞者来说,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就是同情同一,通过这一过程,修辞者会增进对听众的了解,投其所好地进行劝说或者赞美,从而获得听众的好感,导致情感上的共鸣,顺利实现劝说的目的。伯克举过两个例子:一是政客亲小孩;二是他乡遇故知。一般来说,对于女性听众来说,说服手段可能更多地偏于情感,而对于男性听众来说,可以偏重逻辑。

2.对立同一。对立同一要涉及一个对立面,没有对立面就不可能有对立同一,因为在对立同一中,人们的认同行为常常是依据对立面这一前提条件而推断出来的。这一对立面是由修辞者提出来的和听众共有的对立面,即修辞者使听众相信,他们共有一个敌人,这个共有的敌人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更可能是人的生存环境,对立同一就是这样通过分裂而达成凝聚,因为具有共同的敌人而同一。比如在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总统呼吁伊朗以及其他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美国。而在此之前,伊朗和伊拉克之间曾爆发过多年的战争。但对于伊朗而言,美国也是敌人。所以,在美伊战争中,伊拉克和伊朗由于具有美国这个共同的敌人而同一[3]。

3.无意识同一。无意识同一是伯克同一理论中最深奥、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观念,也是最富创新性和哲学意义的观念。无意识同一大多可使听众在无意识中与修辞者达到同一,从而被说服,因此是一种强有力的劝说。例如,几乎所有的政治家都会通篇用“我们”这一人称代词,听众会不自觉地认为他们与该演讲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于是就与演讲者产生共鸣,在无意识中与演讲者达到同一。

二、《女驸马》的修辞情境

冲突是构成戏剧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黄梅戏《女驸马》的情节就是在人物之间的冲突中一步步展开和推进的。在冲突中被危机包围的人物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修辞活动,他们处于特定的修辞情境中,在这个特定的修辞情境中存在分歧,为了解决分离与分裂的状态,为了寻求认同、合作,他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同一策略[4]。

《女驸马》 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人物命运扣人心弦。冯李两家交好,冯氏之女冯素珍与李家公子李兆廷也是青梅竹马、同窗共砚,于是两家喜结秦晋、订下同偕。后来李家败落,李兆廷投亲冯府,冯素珍的继母嫌贫爱富,逼其退婚,并逼迫冯素珍嫁给宰相刘文举之子。后李兆廷被诬陷入狱,素珍女扮男装出逃,以李兆廷之名参加科考,高中状元。她对救出李公子充满了信心,哪知早已闯下大祸,随即“外岁”又“红妆招驸”,令她陷入了万般无奈与无限愁苦之中。洞房花烛夜,冯素珍不得已向公主表明实情,公主也被他们的爱情所打动。在公主的帮助之下,冯素珍取得了皇帝的认可,并被收为义女,李兆廷获释,两人成就了美满姻缘,公主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黄梅戏没有像京剧中那样的武旦、刀马旦,这决定了黄梅戏比京剧要柔美,也体现了人是理性的动物,在化解危机时就会采用理性的手段,这些旦角的存在也为黄梅戏中大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埋下了伏笔。该剧成功地塑造了个性鲜明的正旦、花旦形象,皇家、冯家代表的是传统的封建势力,而正旦冯素珍、花旦公主则是新生力量的代表。新生力量看似薄弱,却并不放弃对自由和平等的追逐,而这股新生的力量最终通过自己巧妙的劝说说服了传统势力,找到了各自的幸福[5]。本文对正旦冯素珍和花旦公主如何运用修辞手段达到修辞目的进行分析,主要修辞情境为第五场《洞房》,该场景中冯素珍是修辞者,公主是听众,和第六场《金殿》,该场景中公主和冯素珍是修辞者,皇上是听众。

三、分析过程

在考取状元后,冯素珍边唱边舞、自鸣得意。而招驸马圣旨一下,她就忧心忡忡, 感觉“骑虎难下”“进退不得”,虽再三推辞,仍无奈奉旨成婚。面对“含情脉脉”“羞涩喜悦”的公主,冯素珍“心惊胆颤”“紧张焦虑”,终于冒死说出了真相,公主震怒,唱道:“……想我金枝玉叶体,怎能遭受这欺凌!越思越想越难忍,随我金殿面圣上!”冯素珍自述冤情后,公主惊叹“世间竟有这等嫌贫爱富之人?”冯素珍不失时机地讲述了三个和她一样忠贞不渝、不贪富贵的女子的故事,还再次向公主强调自己的处境:“素珍也遭父母逼, 只怪天地不同情”,继而劝说公主:“公主也是闺中女, 难道不念我救夫一片心?”巧妙地运用了同情同一策略,三个故事就足以引发公主对冯素珍忠贞不渝、不贪富贵的品质的欣赏,一句“公主也是闺中女, 难道不念我救夫一片心?”的反问更是深深触动了同为妙龄少女、同样追求完美爱情的公主,使公主在思想、情感、价值上逐渐与自己趋同,深深地受到了感动,对这个不幸的民间女子充满了同情与怜悯。

冯素珍在思想、情感、价值、观点等方面获得了公主的认同,却并没有得到公主的原谅,她被公主责备:“……不该进宫招驸马,误我终身实难容!”勇敢、聪慧的冯素珍马上采用了对立同一策略:“误你终身非是我……不是君王传圣旨,不是刘大人做媒人,素珍纵有天大胆,也不敢冒昧进宫门!”公主的满腔怨气得到了缓和:“听她言来有道理,顿时叫我无主张……”冯素珍把“误终身”的责任推给了皇上和刘文举,成功地为公主和自己树立了一个共同的对立面。对立同一策略的运用,使公主和冯素珍由原本的“敌对”关系转为“盟友”关系,她们追求自由平等,是新生力量的代表,因为具有共同的“敌人”而同一起来,这个共同的“敌人”就是代表着封建传统势力的皇上和刘文举。冯素珍运用对立同一策略,成功地在公主身上形成观点,诱发公主与其合作并即刻采取行动:“随我去至后宫,共商良策。”

“主意安排定”“二人见机行”,金殿之上,公主和冯素珍共同设套哄骗皇上和刘文举。皇上得知公主讲述的故事中那个“女子点状元、东床招驸马”的“女钗裙”就是眼前的冯素珍,就听信了刘文举的谗言,准备将其治罪。冯素珍临危不惧,表现出非凡的胆识:“我为救夫上帝京……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何愁皇家动大刑……你曾亲口将我恕,你曾亲口将我封,我今一死全名节,怕你失信于天下人。”“君无戏言”的皇上,此刻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失信于天下人”的形象,无意识地认同了冯素珍,决定自己万不能做这个言而无信的皇上,于是收回了成命。为了收拾残局,“糊涂的刘大人”又献上“愚见”,建议将李兆廷带进宫来与公主成亲,将冯素珍幽禁。于是,公主也运用了无意识同一策略来劝说皇上:“父王休得听谗言……素珍受尽千般苦,为救夫婿出牢监……割断他人夫妻情,皇家又要留骂名。……你思一思来想一想,万不能幽禁民女留下骂名天下传。”皇上无意识地认同了公主,不做“骂名天下传”的皇上,而是原谅了冯素珍的欺君之罪,成就了一段佳话,成了一个“有道明君”。

四、结语

通过分析发现,在两个旦角的台词和唱词中,同情同一、对立同一、无意识同一均被多次使用。戏剧的冲突如此强烈,因此,修辞者要想诱发听众与其合作,单纯使用某一种同一策略很难成功。三种策略的充分运用使得修辞者实现了自己的修辞动机,也为修辞者塑造了善良、勇敢、聪明、理性的美好形象。

参考文献:

[1]闫岩.《女驸马》中旦角性格与政治伦理[J].淮北師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51-153.

[2]邓志勇,伯克修辞学思想评述[J].修辞学习,2008(6),P16-19.

[3]邓志勇.修辞理论与修辞哲学——关于修辞学泰斗肯尼思·伯克的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P43.

[4]周强.基于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的语篇解读模式——以葛底斯堡演说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P111-113.

[5]陶嘉琦.黄梅戏《女驸马》主要人物形象简析[J].文学教育,2012(6),P151-153.

猜你喜欢

旦角
戏曲扮相的“变”与“常”——从清代至民国的女子发式与旦角容妆
施光南在京剧创腔领域的探索——对现代京剧《红云岗》旦角唱腔的颠覆性设计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京剧形成的标志之一:道光时期的京剧旦角名伶及其剧目——以《花天尘梦录》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