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2020-04-07林庆昌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摘 要】本文以《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为例,论述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策略及教学反思,提出解读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创设情境、梳理时空线索、构建问题导向等做法,以确立主题、引入主题、深入主题、突破主题,构建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 高中历史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4-0130-02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给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过程主要包含知识的动态发展、情感的动态发展以及人生动态发展。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贯穿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改进以往只重视学生知识体系建构而忽视学生内心情感建构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中不但要考虑知识的学习质量,而且还要考虑人文素养的提升。主题式教学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中缺乏时空断层的不足,把碎片化的历史拼接起来,以主题引领,让学生感受历史发展的动态,体验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进而把握历史规律,理解在时代环境下新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进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加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动,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说,主题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而且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对学生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以《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为例探讨主题式教学的应用。

一、基于课程标准与课程解读确立主题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指南,主题的确立要基于课程标准。《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的课程标准为: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而关于课程解读,笔者联系上节课的部分内容进行解读。首先,鸦片战争惨败后并未使清政府统治者意识到列强入侵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甚至以出卖司法主权和关税主权的“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来减少中外矛盾冲突,实现“以夷制夷”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忽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现实与西方的侵略本质;其次,欲望总是无法满足,列强的侵略诉求不可能因为鸦片战争带来的利益而感到满足,在此之后,相继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 19 世纪 60 年代之后西方列强在中国的边疆地区不断制造事端而引发的边疆危机、八国侵华等,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浩劫;最后,自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那一刻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抗就没有停止过,同时在中西文明碰撞的过程中,失败的惨痛教训让一些进步人士主张向西方学习,揭开了社会各阶级探索国家出路的道路先声,并在 19 世纪 60 年代向西方学习的理念得以在政府层面付诸实践,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通過对内容的解读,梳理出本课主要交代两条时代线索,即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的深入和中国人民为改变国运的道路探索;进而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本课主题为“艰难寻路”,即探求国家出路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二、创设历史情境,引入主题

特定的历史事件发生,离不开特定的时代环境。回归历史,创设历史情境,能够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受时代环境、理解历史人物的抉择、在心灵上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知。

基于“艰难寻路”的主题,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寻路,以此引出主题。课堂导入部分,教师播放视频展现自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引导学生了解西方国家并未满足两次鸦片战争的成果而停止侵略,反而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逐步在全球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市场庞大、国力衰微的中国,自然成为列强侵略的重灾区,中国面临着愈发严峻的安全形势,以此引入本课主题。

三、梳理时空线索,深入主题

时空观念是最具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观念和关键基础,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中理性思维在历史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时空观念能够为历史知识学习建构一个知识框架,掌握历史时空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时代特征,站在历史时代角度去审视历史,增进历史情感,为其他核心素养落实奠定基础。

教师展示本课整体史实脉络,揭示本课主题所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构建时空观念,初步认识在西方列强侵略造成民族危机加深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的背景下,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探索国家出路的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展示诸如太平天国起义进程图、洋务运动实践图、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中国边疆局势图等。通过图片概括《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内容、目的、结果以及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和具体措施,让学生进行梳理,使学生对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探索国家出路的过程有一个清晰的史实认知,感受国难当头,无数仁人志士努力探索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富强的国家出路。通过对边疆危机加深、甲午战争惨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等线索梳理,学生一步步深入主题,认识到这个探索出路的过程并非顺利,而是充满荆棘,无数国人正是踩着荆棘之路,忍受疼痛艰难前行。

四、构建问题导向,突破主题

通过对历史大环境及时空观为线索的史实梳理,学生初步形成对主题内容的了解和认知。然而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对主题的突破最终还是要依靠历史材料的呈现和解读。基于主题“艰难探索”,围绕审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探索与民族危机加深等话题,笔者设计三个环节突破。

(一)审视太平天国运动。基于两则材料,提出问题一:通过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太平天国运动。

通过纲领性文件对比和解读两段史料让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体现农民反封建、动摇清政府统治、迎合近代化潮流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探索出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的道路。

(二)审视洋务运动。基于两则材料,提出问题二:通过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洋务运动。

通过对洋务派的实践认知,认识到洋务运动逐渐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格局、增强国防,在捍卫国家主权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创办近代教育以及学习西方科技,逐步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迎合近代化潮流,使中国的传统面貌逐步改变。却由于地主阶级的阶级局限性,“西用”的落脚点在于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在甲午一战,其局限性暴露无遗。因此,地主阶级没有探索出国家的自强之路。

(三)岌岌可危—— 瓜分中国狂潮。基于两则材料,提出问题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影响。

通过材料让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国家安全遭到极大威胁,同时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朝贡体系彻底崩溃,中国国际地位严重下降。在这种处境之下,广大的国人民族意识觉醒,为挽救国家危亡,新的国家出路探索浪潮即将到来,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五、教学反思

(一)要重视通俗易懂的叙事性史料的应用。历史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本身也是其历史环境下的时空延续。在教学中,教师通常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对重难点进行探究,却在史实发展叙述上过于简单甚至忽视。这容易让学生认为历史课专业理论性太强而枯燥无味,以致降低历史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针对历史细节的挖掘与应用,需要引入通俗易懂的叙事性史料展示事物具体细节,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与历史发展的联系,积淀情感,初步建构情感认知,加强学生对本课知识脉络的掌握,进而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关于洋务运动的讲解,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顽固派代表倭仁与洋务派代表奕?之间的论战。在展示过程中,一些学生觉得这场争论不值一驳,随后教师通过言语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在落后腐朽的旧制度下,保守势力的强大让新思想的发展举步维艰,进而感知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中充满荆棘,加深对洋务运动背景的理解。

(二)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探究是在教学中突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问题设计上,要注意把握三方面的内容。其一,创设好问题情境。情境创设需要基于主題、符合学生的认知、内涵丰富,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思考。其二,把握问题质量。问题设计要基于学情,立足于教学内容,分层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能够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三,问题设计的目的不仅在于解决问题,还要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创造更多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发现其内在价值并不断积累,最终促进学生成长的质变。

(三)要重视课前与课后学习。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前预习主要是对本课知识有一个初步认知,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在本课预习上,要求学生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在学生对课文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一两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大胆质疑,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学情,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学生的疑惑知识点。课后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参考。教师在课后布置作业要形式多样化,例如布置习题、制作思维导图、撰写小论文等。在本课作业中可以设置三道题让学生至少完成一道:一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思维导图;二是收集晚清时期海南发展概况,谈谈其对社会的影响;三是布置等同于高考难度的开放性论述题。通过课前课后的任务布置,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应用等能力。

总的来说,教师在主题式教学中,应合理发掘和整合课程资源,以主题为导向,建立历史课堂知识的主干,引导学生对历史形成更深层次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历史脉络,体悟内容所呈现的时代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有所思、有所想,从而有效达成历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凤光宇.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袁廷虎.主题教学设计下历史材料的选用[J].历史教学,2015(08).

[4]毕素红.基于历史主题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人民版《百家争鸣》教学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8(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历史主题式学习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QJH201910025)。

【作者简介】林庆昌(1994— ),男,籍贯海南乐东,研究生,现就职于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为高中历史教学。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主题式教学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拨动兴趣琴弦 奏响体育乐章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方法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