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实践
2020-04-07焦星海
焦星海
摘 要:声乐表演的过程并非仅仅是演唱者展现自身嗓音和演唱技巧的过程,还需要添加一些必要的形体语言使表演过程更为丰富和完善,因此,声乐表演中形体语言运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受到广泛关注。学生能够自主运用形体语言进行人物的塑造和情感表达,完善自身声乐表演技能是未来教育的重点。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形体语言的分类,并分析了形体语言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在教学中培养形体语言运用能力的策略,致力于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完善学生表演形式,彰显声乐课堂的时代性。
关键词:声乐表演;形体语言;教学实践
一、形体语言概述
声乐的完整内涵应当包括表演和歌唱两个方面,歌声和形体动作均是完成作品表演、体现作品主题和内容的重要的方式。声乐表演中的形体语言,主要包括表情语言、手势语言、体态语言、空间语言四类。
所谓表情语言,便主要是利用面部表情的塑造和变换表达情绪、传递信息的方式。面部表情使人内心活动的外在观照,人们通过对面部表情的细致观察,通常能捕捉到其内在深处的情感色彩和想法。在生活中,面部表情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和表达,无需进行训练,但是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由于表演者的部分内心活动和情绪无法直接通过歌词诉说,因而只能通过面部的一颦一笑便于观众进行理解和感知,因此,声乐表演过程中面部表情的呈现和变化需要在专业的训练中使其更加外显。
手势语言,便主要是通过手指和手臂完成情感和信息的传递,以动作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当时当下的心理状态。众所周知,在音乐演唱过程,都会有指挥家通过手势语言,对演唱者的音调高低强弱、节奏变化等进行组织协调;相应地,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也需要通过一些特定手势动作烘托氛围,表现出情绪的高涨或落寞,从而使人物表演更为流畅自然。
体态语言,便是指身体或弯曲或直立而表现出的情感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面对长辈时常常要起身站立以表示尊敬,在对他人表达感谢或礼貌时常常会弯腰鞠躬;在与他人进行观点的辩驳时常常会保持身体姿态的昂扬。因此,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也需要利用体态语言表现出所塑造人物的复杂情绪和当下细腻的心理状态。
空间语言,便是指舞台上不同表演者身体之间的需要留出一定距离,人们常常说“距离产生美”,在舞台上也同样适用。聲乐表演中表演者之间呈现出一定距离,便如同中国画中的“白描”手法,或是文章创作时的“留白”部分,正是留出了一部分可供读者想象的空间,才能使其结合表演和自身的审美想象进行艺术上的再创造,从而使其观赏过程更加真实动人。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不同演员应当注意把握好相互间的距离,既不能因距离过于近而使得有些动作无法自然舒展,也不能因为距离过远导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互动,从而丧失舞台美感。
二、形体语言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一)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对于声乐表演而言,形体语言是人物情感的外化,能够向观众们呈现出所塑造人物的年龄、人生经历、职业背景和性格特征等。从年龄上来说,声乐表演者可以借助体态语言和表情语言的设计表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物特征,如,富有青春朝气的少年便应当身姿挺拔、眼神中透露出生机与自信,若是老人则需要弯腰驼背,在表情上稍显垂暮之气。从人生经历上来说,不同经历和在成长过程中经受的种种幸福或挫折都能够在一个人的身上打上烙印,因此,具有不同阅历的人在形体语言的表现上具有鲜明差别。从职业背景上来说,由于职业性质的差异,因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在行为举止和气质特点上也会存在差异。从性格特征上来讲,形体动作的设计和展示有助于帮助声乐表演者诠释不同性格人物角色,是表演者并不单单只能借助声音或歌词进行表现;有助于使表演者更为灵活地调动自身肢体,通过动作向观众们传递人物内心世界的动态。
(二)表达歌曲情感态度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形体动作是语言作为重要的辅助,声乐表演者在通过歌曲的旋律、唱词等表现内在艺术情感的过程中,也必须依靠形体语言的运用来强化外部艺术美感的,进而使艺术表达更为完整。在声乐表演过程中,由于表演者和观众之间存在一定的生理距离,并不能完全保证诉说的字字句句均有效被观众捕捉到,同时,观众接收到表演者的语言文字信息,到理解其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之间还具有一段在思绪上加工、咀嚼、品味的过程,若单纯依靠表演者的演唱,便难以使观众直接领会到声乐作品中完整细腻的情感。而形体语言在表情达意的作用上相对较为直接,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不同的形体语言有着约定俗成的含义,因此,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之中加强对形体语言的设计和应用,有助于强化声音功能,使情感得以准确表达和传递。
(三)培养表演者良好的心理状态
现代心理学指出,兴奋和抑制是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在声乐表演活动中适当运用形体语言,能够很好地提高和激发表演者的演唱欲望和热情。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唱者能够在自身表情神态和肢体动作的引导下逐渐投入具体的情感氛围之中,形成较为强烈的表演和创作欲望;在舞台上投入且随着歌词伴有适当肢体语言的表演能够适当消除表演者的紧张情绪,进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演出效果。
三、在教学中培养形体语言运用能力的策略
(一)塑造流畅自然的体态动作
体态语言是声乐表演过程中最为常用的形体语言,演唱者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时,若不借助体态动作的辅助,则表演者便会显得十分僵硬,整个表演过程也会显得十分无趣,因此 在声乐表演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指导和帮助学生塑造上其流畅、自然、优美的体态动作,使学生在未来的演唱过程中能够借助体态动作将自身情感表达出来,进而充实整体造型,使声乐表演变得更加丰富且完整。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使学生明确完善自身体态动作的重要性,即若一场声乐表演中完全不添加任何体态动作或只融入较少动作语言,则容易导致演唱者脱离出对作品情感的把控和体验,表演者无法跟随着心境的变化匹配相应的体态动作,也会影响到其表演能力的发挥和对观众情绪的渲染。其次,教师应当要学生在设计体态语言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腰、腿、脚等部位动作姿态的综合运用,不要将眼光仅仅局限在上半身体态的设计上,使得下半身显得不甚协调。最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设计体态动作之后常常去到排练教室进行自主演练,并进行动作的改进和纠正,保障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同时,教师应当提醒学生要根据声乐作品本身的情感氛围适当进行动作的删减,避免给人带来眼花缭乱的视觉体验,而分散了观众对音乐旋律本身的注意力。
例如,在学习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时,由于其中涉及到人物角色小芹需要演唱的一首歌曲《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和借鉴了传统戏曲的台步、身段等表演,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在教学内容中引入与传统戏曲身段步伐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视频播放或图片呈现的形式让学生观看戏曲表演者在舞台上身姿动作的落落大方、毫不拘谨,并借鉴其整体姿态的呈现方式。此外,在进行声乐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为了纠正学生的体态动作,便应当着重要求学生在表演时应当将后腰“立起来”,借助腰部的力量,使肢体伸展灵活,完成一系列较为复杂的动作;同时,也可使歌唱气息更为流畅,展示出表演者饱满的精神状态。
(二)关注眼神的运用与表现
眼睛是人内心情绪的外在表达,眼神的顾盼流转往往可以将人内心的思考和情绪变化直接表现出来。在声乐表演中,除却手势和体态动作外,表演者眼神的运用与表现也是衡量声乐表演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眼睛中聚焦着神采和所扮演人物的性格、情绪,以此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的透过表演者的眼神读出一些未在歌词中详尽描绘的内容。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首先可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视点长时间聚焦,进行眼神的控制,使其能够在未来的表演过程中将眼神中的光彩传递出来。其次,教师还可在声乐课堂上为学生循环播放歌曲,营造出相应的情感氛围和意境,从而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之中不断调控和变化自身眼神,展现出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经历下的心理感受。
例如,在组织学生表演歌曲《绣红旗》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反复播放这首歌的音频,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根据歌词内容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锻炼眼神。如,歌曲中有“线儿长,针儿密”的歌词,在演唱到这一句时,表演者便应当进行想象和真实体验,带着认真、细心、投入的眼神去看虚拟的针和线,好似自己真的在绣红旗,以此表现歌曲中人物的深沉的爱国情感。自然,歌唱中的眼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表演自如的,需要教师在平时多注意培养训练,否则运用不当就会影响到整体的艺术效果。
(三)表情控制与管理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在演绎作品时,首先便是从面目表情开始进入歌唱和表演状态,进而使自己在表演的时间内真正走入情境之中。因此,在声乐表演教学的过程中,表情语言作为形体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教师教授学生进行情感释放和表情控制的方法。一方面,在声乐表演过程中,由于舞台距离观众较远,因此,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方大自身表情,以便观众能够更好地捕捉到表演者的情绪转变;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提醒学生,放大和明显化自身表情语言并不意味着表情的极度扭曲和夸张,学生也应当锻炼和掌握对表情收放自如的能力,加强对表情语言的设计和控制,提升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形体语言是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有效助手,形体语言在声乐表演中的运用,能够强化对观众的视觉刺激,使其能够通过不同方式捕捉到声乐表演中的细节。因此,声樂教师应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塑造流畅自然的体态动作,关注眼神的运用与表现,训练其进行表情控制与管理,使学生音乐素养和表演技能得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庆生.浅论声乐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J].艺术教育,2009(06):92.
[2]毛佳.论形体语言在声乐演唱中的功能特点[J].大众文艺,2012(05):5-6.
[3]邢程.陆帅.声乐表演中的传情与形体语言[J].理论研讨,2010(09):133.
[4]梁媛媛.试论声乐学习中面部表情与形体动作的结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