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作业成果反馈的兰州交通大学建筑设计3课程教改探索
2020-04-07徐锋曹鹏张萍洪生辉侯秋凤
徐锋 曹鹏 张萍 洪生辉 侯秋凤
摘 要:针对学生建筑设计3课程作业所反馈出来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通过提出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完善教学方式,改进学生学习方法等一系列措施,以达到改正教师教学不足,促进学生自主式学习和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设计3;作业成果;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4-0131-04
Abstract: Based on a series of questions gained from architectural design 3 course assignment, causes for these questions shall be studied and analyzed, new teaching programs and plans shall be rai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shall be improved, so as to correct under-teaching, promote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sign ability.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3; assignment results;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于2003年3月,是在原兰州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相关专业的基础上创建。现有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两个五年制本科专业,一个城乡规划学硕士学位点①。
建筑设计是建筑学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教育核心课程。我院将建筑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建筑设计课程命名为建筑设计3,共 6学分,16教学周,96学时。
在建筑设计3教学构成内容里,学生作业是能够反映学习效果的最直观要素。建筑设计3原教学方案将学生作业分为前期准备作业,中期设计过程作业和后期正图成果作业三类。教师在对三个年级该门课程这三类作业评阅后,发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通过研究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调整了课程相关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够解决现有问题,优化教学设计,增强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一、课程原教学方案
建筑设计3包含2个公共建筑设计教学模块,分别是文化建筑和旅游建筑。课程原有教学进程安排与国内大多数院校相一致,基本上分为“认知-构思-发展-深化-表达”五阶段,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学生将会按任务书要求提交相关作业。原有教学方案如表1所示。
二、问题梳理
综合梳理近三年学生在完成建筑设计3各阶段作业的状态与成果,发现学生在这三个阶段作业普遍存在着“茫然的开始”,“缓慢的过程”,“草草的收尾”三种典型性问题。
(一)设计前期——茫然的开始
三年级的建筑设计3是学生学习建筑学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从基础能力向综合能力递进的关键环节。二年级设计题目注重空间与形式的单纯性,以及建筑内在的自然属性,题目的背景与环境都相对简单。三年级开始题目更多涉及建筑的社会与环境属性,注重培养学生在城市、社会、自然和文化等不同环境背景下的分析、构思和设计能力。建筑设计3的设计题目基本都是源于社会实际建设项目的变更,题目的规模、复杂性、难度都上了一个台阶,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尚未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也就是学生总认为自己做设计尚未“找到感觉”和“没有入门”。所以,直接面对这类题目,学生感到茫然是较为正常的。
这一阶段作业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案例解析作业和场地调研作业。从学生的作业成果来看,案例解析要求学生找到相关性质与规模的已建成建筑进行分析,但学生往往只是照猫画虎地把平、立、剖外加透视临摹一遍,写几句似是而非的分析,这一阶段过后,就不记得这个案例的好坏了。场地调研,学生通常是拍一堆照片,然后简单地把眼睛所看到的事物进行陈述,至于对设计是否有影响?哪方面有影响?影响有多大?自己也不能确定。可以看到,学生是带着困惑去完成这两个作业,而不是带着问题,如何把困惑转变为问题,并在老師的帮助下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消除学生“茫然”的关键所在。
(二)设计中期——缓慢的过程
设计中期是课程最重要的阶段。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我们执行的是“3×3”递进循环式教学模式。所谓递进,就是将中期阶段划分为构思、发展、深化三个逐步提高的设计过程;所谓循环,是指每个设计过程都包含设计、评价、修改三个相同的教学环节,通过反复的练习来提升学生的能力。但在每个评价环节,我们发现学生提交的作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设计进度不能紧跟教学要求
中期设计包含三个阶段,对应有三次作业,每一阶段结束时针对每次作业均有较为具体的数量与内容要求。从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来看,个别学生在构思阶段就已经出现设计进度不能紧跟教学要求的现象,主要是作业成果数量不足,或者是为了凑数作业内容不全。随着设计进度的逐步展开,滞后于教学要求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到教学阶段4时,一度能达到学生总数二分之一,这就导致为了使学生正图成果符合最终要求,阶段5实际是教师只能全部用来专门辅导学生对前面缺项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而不是设计的细化。
2. 作业内容不完整
作业内容是每一阶段教学知识点的重要体现方式,学生只有完成相关内容,才能对知识点做到“接触-体验-了解-掌握”,如果学生作业中没有此项内容或该内容不符合要求,则说明学生在学习该知识点的上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在教学安排中,每一阶段的作业内容也是环环相扣,上一环节的作业是后一环节的铺垫。通过统计学生中期设计过程三个阶段的作业,学生在阶段3、阶段4中多出现作业内容不全的情况,具体体现在建筑总图设计、立面设计、剖面设计和结构设计四个方面,作业存在缺项,浅显,错误等一系列问题,说明相关知识点有较多学生没有掌握。
3. 作业深度不足,缺乏细节
学生的作业应有适当的设计深度,而深度可以反映在设计细节上。就建筑设计3来说,每个阶段的作业都有一定的细节要求,如在总平面设计中,我们适当地引入了场地设计的概念,要求学生在总图设计与表达中要遵循一定的总体布局章法,表达出符合制图标准的内容。在阶段4作业中,学生要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并优化。在阶段5作业中,学生要结合立面造型设计出合理的建筑构造,但在学生提交的作业中,这些细节往往缺项。
4. 作业中的问题反复出现
除此之外,学生设计中的某些问题在各阶段作业中会反复出现。例如很多公共空间尺度不合适,如门厅尺度,楼梯尺度,卫生间尺度,学生们对尺度大小无概念,设计很随意,经常是教师指出问题并进行了修改,但在下一次作业中还是會出现。如不及时纠正这种现象,学生们会将问题带至高年级乃至毕业设计中。
(三)设计后期——草草的收尾
由于前两个阶段尤其是中期阶段大量问题的存在,想要一个好的设计结果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学生最后只能将未完成或未深入的成果作为最终作业提交,很多学生好的设计构思,好的想法就是在这个问题频出的过程中消磨殆尽,最后的成果面目全非,与开始的创意相差甚远,学生感到自己付出了很多,最后的结果确差强人意,对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也有着不小的打击。
三、由作业反馈出的教与学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
综合分析判断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我们反思了教学安排的合理性,认为首先要确保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计划完成规定的作业,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这需要在每个阶段设定一个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目标,达到此目标之后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前述的“认知-构思-设计-深化-表达”五阶段教学安排中,阶段划分太宽泛,某些阶段中设计主题不明确,设计目标不具体,设计内容相互重叠,设计节奏把控不准确是导致学生不能够合理安排学习方向与重点的主要原因。例如阶段2和阶段3都要求学生完成平面设计,阶段3和阶段4都要求学生完成立,剖面设计,设计内容的反复和重叠导致学生习惯于把前面阶段的内容完成无误后再进入后一步设计内容,反正教学计划里在后期也有对相关内容的设计安排,这就造成学生容易在某个作业内容上反复修改,无法及时向前推进,设计的滞后自然就出现了。前期拖延,后期时间不足,学生必然无法按要求达到设计的深度,更谈不上什么设计细节了。
(二)学生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每节课都要求学生提交课程作业,无作业时的课堂时间通常会留给学生进行设计,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将应在课下完成的设计留在课堂上进行,容易造成作业深度和进度滞后。二是学生不是带着成果和问题来到课堂上,没有和老师交流讨论的基础,最终在某些教学节段上,老师不能够及时掌控学生的设计想法和遇到的问题。后期学生会逐渐认识到自己欠账太多,更不愿意与老师沟通,以致最终提交的正图作业问题较多。同时,上课时间用来完成设计和制图,最终导致教师只能在结课后批改正图作业,作业中的问题没有机会反馈给学生,失去了一次很重要的系统总结归纳的环节,造成学生对自身问题认识不清,并将问题带入后期的学习中去。这一现象也在与高年级教学的老师交流中得到了印证。
四、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上述由学生作业所反映出来的表面问题和深层原因,我们做出了相对应的教学改革,希望能够解决以上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一)调整教学进程,制定详细教学方案
大卫·尤曼斯在《设计是否可以被认为是研究?》一文中提到:“建筑学校所传授的是设计过程,因此,设计过程才应该是研究的主题”。所以,过程的调整是本次教改探索的第一步工作。受限于《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要求,我们不可能增加授课时间,所以,调整教学方案框架,将原来的较为粗放的五阶段划分为更细的阶段是过程改革的主要方式。此次教学方案的调整思路在于“细分阶段-确定主题-明确目标-把控节奏”。课程调整后的教学框架如表2所示。
新的教学方案将原有的五阶段取消,根据每个教学模块的8周时间确定8个教学设计主题。要求学生作业均在课下完成,每周的第1次课由学生围绕自己作业成果,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讲解阐述,然后安排学生互相点评,最后再由教师讲评,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个性问题和普遍性问题。学生相互点评也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我们的学生在大学之前总是习惯于被动式的接受老师的传教,怯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不断地锻炼自己阐述、表达的技巧与能力。由于课堂上全程需要对作业阐述与讲评,学生能和老师进行较为充分的交流讨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讲解表达能力,也使老师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能有更细致的了解。
在每周的第2次课堂上,教师会检查学生对问题的修改情况,并对该阶段作业成果总评。由表2可以看出,以前的学生作业由于各阶段任务不明确,导致很多学生的设计进度反复停留在某一单项任务中,耗时太多,调整后的教学计划学时安排均衡,阶段目标明确。前一周结课后,老师带着学生进入下一阶段内容的学习,促使学生有很强的设计紧迫感,没有按时完成的学生我们要求利用课后的时间修改完善,在规定的课下答疑时间找老师看图。
每一个阶段的课程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前后贯通。例如在作品解析阶段,教师会要求学生2~3人一组寻找合适案例进行解析,到后面每个阶段,同样会结合该阶段主题继续深入解析此案例,这样一来,学生对案例的研究不会是蜻蜓点水,而是能够随着设计的推进逐步深入地了解案例,并在了解的过程中学习到了案例的优秀之处。
(二)丰富教学方式
1. 提倡“逆向工程”,向案例学习
逆向工程(又称逆向技术),是一种产品设计技术再现过程②。在建筑学学习阶段,我们可以引用这一术语及其内涵来作为学习的一种方法。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学生60%-70%都是甘肃本地生源,兰州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的优秀建筑少之又少,所以,案例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对象,也是我们强调的学生自主式学习的有效途径,老师所需要做的是教会学生寻找案例,分析案例,了解案例,学习案例的方法。所以,不单单是学生要寻找案例,老师也要选择案例在每周课给学生来进行解析,我们选择案例会针对学生作业中量多面广的问题进行讲解,使学生能有一个十分直观的对比,强化对错误的纠正。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我们反复口头强调多次,不如给他们分析案例是如何处理此类问题更有效果。
2. 合作式协同研究
为促进学生间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为便于设计前期案例研究和场地研究专题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随机将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每组2~3人,共同完成设计前期的各个环节的任务,最终提交一份成果。为了避免滥竽充数现象,要求组内明确个人分工和任务量。最终成果将作为后期个人设计的基础,每个人依据成果提出自己后期发展方向。在后期设计评图环节中,学生要对同组其他人的设计作业给予点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每个阶段我们都会给学生作业给出成绩,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也会计入到平时成绩中。到最后正图,教学班的授课老师会互换,参照毕业答辩的形式对学生成果进行评判,学生会在答辩完成后写出答辩记录,作为成果的一部分统一存档。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重,更关注设计过程中学生的表现,重视师生间的交流,避免教师选择性喜欢某类设计成果,使评价结果更客观。
(三)学习方法的改变
建筑设计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式学习,引导学生自觉搜集资料,建立问题意识,使设计过程成为主观的研究过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整合能力,深化能力,训练方法上按照多层递进原则进行设置,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形成建筑的基本条件。学生要学习营造空间、造型、立面、场地的基本设计手法,还要了解掌握支持这些的结构、构造、材料、色彩知识,逐步形成完整的建筑设计与建造体系知识。
在这过程中,我们也在课堂上反复给学生提及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推进的过程,不能总是停留在某一方向上或某一环节之中,要通过研究做设计,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做设计,直面现实中的各项制约因素,但又不能简单顺从而应该是创造性地运用制约条件做设计;学习结合不同学科思考问题,在开拓视野的同时,充分发挥本专业的主观能动性,学会从建筑的各个组成内容去设计建筑,这也是要求学生逐步了解并熟悉综合设计的理念。
总的来说,在新的教学方案中,老师应明确告诉学生在哪一阶段应该达到哪种深度,利用何种方法,解决什么问题,掌握哪些知识。
(四)学生作业的变化
结合教改方案的调整以及一个年级的教学实践,各个阶段学生作业与往年相比已经发生了改观:
设计前期阶段,我们强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要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构思,针对这一要求,学生普遍能够完成,很多学生的最终方案成果与他前期的構思模型一致性非常高。
设计中期阶段,我们要求学生对此阶段各环节任务有较高的完成度,学生必须对经老师认可的设计构思方案始终贯彻下去,我们的目标不是有一个惊世骇俗或天马行空的构思,而是要立足于各种专业知识基础之上并能够把方案尽可能的完善深入下去,不能遇到问题就放弃或改弦易辙。要在设计、修改的过程中逐步做到最好,好的设计不仅仅存在于构思,只要在某一方面,例如场地关系、造型立面、材质色彩等等中能有一个出彩的地方,那就是一个优秀的作业。如果设计没有足够的完成度,没有足够的深度,你只能始终停留在一种肤浅的表面。
由于各阶段教学计划环环相扣,教师对设计节奏把控有度,学生的设计进度基本能按照教学要求执行。每一个教学模块里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完成从前期分析、调研,到具体建筑设计,再到成果表达的全过程内容。以前常出现的平面设计耗时过度,造型设计草草了事,细节设计无从谈起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生的最终成果作业由于前期内容充实,也有了水到渠成的良好效果。更重要的,学生逐步认识到建筑设计是一个有舍有得,相互协调,逐步推进,综合统一的过程。
五、结束语
在课程后期,我们统计了两个班共44名学生对课程新教学方案的认可度,从统计图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学生认可新的教学方案(见图1)。同时,我们也对比统计了学生的作业成果,学生在总图、剖面、结构等几方面的成果有了较好的提升(见图2)。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同样是在96学时的情况下,课程组授课老师的教学强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但由于有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家都愿意将建筑设计3教改深入进行下去。
注释:
①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概况http://jzxy.lzjtu.edu.cn/
②《大辞海》信息科学卷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专业教育 建筑师职业实践文献汇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崔轶.因材施教,因材施评——基于理性思维的建筑设计教学与评价[D].天津大学,2016.
[3]许莹莹,蔡华,金奇志,等.网络环境下建筑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桂林理工大学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3):111-115.
[4]吴亮,于辉.基于多元环境模式的空间涵构教学探索——以三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04):118-119.
[5]顾大庆.美院、工学院和大学——从建筑学的渊源谈建筑教育的特色[J].城市建筑,2015(06):15-19.
[6]范文兵.探索研究型建筑教育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教育特色初探[J].城市建筑,2015(06):130-133.
[7]杨晓莉,冯静.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之专题性与综合性教学方法研究[J].华中建筑,2014(07):171-174.
[8]王方戟,肖潇,王宇.本科三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课堂记录及思考[J].建筑学报,2013(09):65-72.
[9]李旭,柳肃.从地域建筑文化的隐性解读到显性表达——建筑设计课程二、三年级相关课题的教学实践[J].华中建筑,2012(11):174-178.
[10]叶力.有侧重的建筑设计能力的训练与培养[J].华中建筑,2010(10):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