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视角下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多维路径探讨

2020-04-07王芹

高教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本科教育双一流

王芹

摘  要:研究性教学是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性教学实践中,依然不能忽视来自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文章在对研究性教学实施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多维路径,提出教学理念全程式渗透,教师角色无缝式转换,学生团队参与式学习、教学方法合理化选用,以及考核评价多元化并举等措施。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本科教育;双一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4-0007-04

Abstract: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and method to cultivate first-class talents.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such as teachers, teaching objects,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practi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ulti-dimensional path of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carrying out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such as permeat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concept, changing the role of teachers seamlessly, learning with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a team, selecting teaching methods reasonably as well as diversifying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nd other measures.

Keywords: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double first-class

一、概述

研究性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潜能,拓展学生研究性思维和探究精神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21世纪,研究性教学已然成为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是我国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2005年,教育部针对高等教育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1],各地高校纷纷出台政策文件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的贯彻实施。2015年,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我国迈向高教强国的战略决策横空出世,“双一流”建设开始在各大高校着力推行。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在教育部“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培养”的主旋律下,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当前高校与学界探讨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对研究性教学实施展开探讨,以期为一流本科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探索具体的实践路径。

二、影响研究性教学实施的要素分析

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研究性教学是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与方法。新形势下,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的形势逼人、任务艰巨,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必然面临一系列传统及现实的阻力与挑战。在推行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来自各方的影响因素依然不容忽视。

(一)教师是设计研究性教学的关键

实施研究性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具有研究性教学理念,同时在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上具备条件,能够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适时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这是教师胜任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条件[2]。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的教改意愿强烈与否直接决定了研究性教学能否顺利实施。首先,教改的阻力往往来自教师的“懒教”思维。对于长期习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的教师来说,研究性教学需要重新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等,这无疑是“没事找事”“自讨苦吃”。其次,教师的个人知识和能力储备面临挑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唯一知识源”“绝对权威”[3]。而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创新思维,这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教师的个人能力、知识积累以及课堂控制能力等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研究性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师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二)学生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主体

研究性教学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訓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具体的实施则是在学生主体具备了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的因材施教。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他们普遍具有充分展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期望通过自主、独立地学习、探索、研究来表现自我[4]。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新生研讨课,在专业学习之初就开始研究性学习的引领和指导,学生们能较早地掌握并适应研究性学习方法,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从知识学习的渐进性来看,进入高年级的学生更适合开展研究性教学,通过前期对专业知识和通识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原本含而不露、隐而不发的潜能,在某个知识点上就有可能被激发,唤醒创新思维,这也切合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准则。

研究性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即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教学过程中,由于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欠缺,不乏有敷衍塞责、滥竽充数的现象,这必然导致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改方案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学效果不佳。长期以来的课堂灌输式教学养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惰性,只会背书,不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高分低能儿”就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教改的又一阻力。研究性教学的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应该是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和弦演奏。因此,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潜能,唤醒创造力,不仅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首要任务。

(三)课程内容是研究性教学开展的基础

传统的讲授型教学多是传授已有的或已成通论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只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5]。研究性教学以研究探索为主要特征,不仅是传递已知的过程,更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因而对教学内容及体系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实践中需要对教学内容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当前,信息技术带动下的全球信息化迅猛发展,创新的实践案例不断涌现,内容陈旧且滞后于社会实践的教材显然已不能适应研究性教学开展的需求。因此,开展研究性教学首先要求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拓展课本以外的知识,并与现实紧密联系。同时结合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体现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研究性。其次要对教学内容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对于缺乏系统性和学术性且庞杂零散的内容,需要瞄准一流专业发展目标,重新梳理和构建研究性教学内容体系,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当研究性教学改革落实到具体课程时,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亦应体现不同的研究性教学方法。人文社科类课程大多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且又存在跨学科交叉融合现象,因而更适合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专题研讨、小组讨论等方法就比较适宜。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恰恰满足了研究性教学的内容需求。愈是应用性强的课程与实践联系就愈紧密,因而,通过案例搜集、分析研究以及课堂分享等方法,能够充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研究型人才培养积累实践经验。

(四)教学方法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保障

教改本身是一种创新,而创新又有内容和形式之分,那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则是研究性教学的形式创新要求。长期以来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一直为师生所诟病。对此,教育界也不断有人提出各种各样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换位式授课、答疑式授课……这些名目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也各不相同。与此同时,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各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大量运用于教学实践。不同的专业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适合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并且如何将其有效地落实到教学实践而又不流于形式,这才是教改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三、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多维路径探讨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流本科,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当前,无论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还是人才培养的需求来看,开展研究性教学已势在必行。本文试从如下几方面探讨研究性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從政策到实践,教学理念全程式渗透

研究性教学改革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为了有效地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首先,在学校层面要进行宣传和指导。通过政策文件,推广研究性教学的理念与经验,营造研究性教学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深入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是高校全面回归大学本位,深化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其次,在专业层面以专业改革为起点,依照研究性教学的特点和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行以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方式为核心的研究性教学改革[6]。深受学生喜爱并且广为社会赞誉的新生研讨课人民大学模式[7],为研究性教学开展提供了有力借鉴。新生研讨课的开设正是顺应了专业改革的要求而建设的研究性教学改革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再次,在课堂实践层面将研究性教学理念渗入每个环节。比如,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方法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优化。由此可以带来本专业不同研究方向上的本科生科研项目申报数量、在校期间发表科研论文数量以及各类创新训练获奖数量等逐年增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也得以提升。

(二)从主导到引导,教师角色无缝式转换

从研究性教学过程来看,教师的角色已从单纯的讲授转变为侧面的引导,由管理者、评判者转变为促进者、支持者和引路人,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和学生平等地学习、讨论和探究[8]。课堂上实现无缝式的角色转换,首先依赖于教师“治学治教”的态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态度是教学中的软实力,“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隐性地渗透给学生,从而形成一种课堂文化或教学风格”[9],实现“润物细无声”式的引导教育。其次,教师角色的无缝式转换还取决于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融合度。它直接决定了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如果教师本身科研能力和水平不足,研究成果少,就会出现科研与教学的分离,研究性教学的课堂实践就难以有效实施。即使在形式上采取一些互融的方法,也难以弥合“教”与“研”的实际鸿沟。因此,只有在教师的科研和教学高度融合下,研究性教学才能在课堂实践中如行云流水般地顺畅实施。

(三)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团队参与式学习

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讨论和汇报,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主动的探索者,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10]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基于团队的参与式学习是较为行之有效的研究性教学路径。

首先,组建学生学习小团队。针对教师预先布置的每一项研究性教学内容,学生自由组合成3至5人的学习团队。不管是案例分析还是专题探讨,学生团队成员通力合作,优势互补。每个人在团队中都有角色定位,不可替代,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11]。长期以来的大班制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弊端重重。但是,通过建立学生学习小团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效果则会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创新能力也同步提高。

其次,学生的参与至关重要。美国斯坦福大学前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Gerhard Casper)教授认为,一所好的大学“赋予年轻学生参与的机会,而不仅仅是坐在教室里做知识的接受者”[12],善于创造有效的参与环境亦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在课上,教师创设了各种参与情景,倡导学生“勇于参与,亮出自己”。在课外,教师的课程网站、课程微信公众号、慕课等线上学习平台为参与式学习提供了便利。这种线上参与式教学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力,补充了传统和课堂教学的不足[13]。同时辅之以多种评价激励机制,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使其亲身感受到参与的乐趣和价值。这种参与式学习的效果远非教师课堂“独唱”所能企及。

(四)从内容到形式,教学方法合理化选用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告诉我们,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课程内容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合理选取。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不是照葫芦画瓢式的简单模仿,只有深入参透课程内容之后,才能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案例分析法也是初级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从一些教学实践来看,运用效果较好的主打教学方法首先是案例分析法。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环境下的实践创新案例更是层出不穷。作为网络新生代的大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生的热衷和熟识,运用案例分析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尤为得心应手。其次,专题探讨则是较高层次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它着眼于不同的学科和专业视角,选取某一专题展开研讨。比如对于综合性较强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我们可以从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不同领域中选取分析的视角,开展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这对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探究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从试卷到论文,考核评价多元化并举

对学生的学习来说,适宜的考核评价方法能够起到有力的引导作用。通过研究性教学的课堂实践发现,覆盖课程学习全生命周期的过程考核法[14],是与研究性教学过程较为匹配的考核评价方法。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每一阶段的研究性教学内容都应该设计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过程考核评价方法,既保留了传统的试卷形式考核,又增加了案例分析汇报、专题讨论、平时表现以及课程论文等考核形式。试卷形式主要考核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案例分析、专题探讨则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加以评价;课程论文则是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水平的评价;再加上平时出勤及教学互动表现等,构成了本课程的总成绩,各部分考核评价成绩分布如图2所示。

通过多元化的过程考核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培养和训练了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同时,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过程化考核评价也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在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也会得到综合提升。

四、结束语

新时代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从而加速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研究性教学改革不只是停留在口頭或书面的理念,更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地开花。研究性教学改革是当前一流本科教育教学的关键,因此,我们在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中,既要考虑到研究性教学特征在不同学科和专业间的差异性[15]和可行性,又要在实践中及时进行总结反馈,不断探索研究性教学实践的全方位推进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5-1-7.

[2]刘新奇.大班额研究性教学:支撑条件、有效模式与教师角色[J].高教探索,2014(4):112-115.

[3]李红.研究性教学视野下教师角色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1):22-26.

[4]姚利民,史曼莉.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1):62-65.

[5]陈晓雷.“研究性教学理念”在《民法学》课程中的贯彻落实[J].学理论,2009(28):237-238.

[6]苏州大学.苏州大学关于加强研究性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Z].苏大教[2016]64号,2016-11-15.

[7]田宏杰,刘植萌.新生研讨课人大模式与研究性教学的践行[J].中国大学教学,2016(2):60-63.

[8]赵桂龙,缪培仁,丁为民.研究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与推进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13(12):78-81.

[9]李宇环.科教融合指引下的研究型教学探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5(9):40-42.

[10]康雯,刘小兰.研究型教学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J].黑龙江教育,2007(Z1):95-96.

[11]刘星霞,赵青,彭小忠.基于团队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在研究生《干细胞-基础与临床》课程中的应用[J].解剖学报,2017,48(02):217-221.

[12]杰拉德·卡斯帕尔.成功的研究密集型大学必备的四种特性[J].李延成,译.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5):57-69.

[13]周林兴,孙瑾杰.参与式教学在档案学本科教学中的运用探

析——以“档案管理学”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9(1):100-105.

[14]彭学军.微信公众号+翻转课堂的创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以《数据库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7(15):77-80.

[15]陈侃.研究型教学的行为分析——基于复旦大学的课堂教学观察[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4):26-30.

猜你喜欢

研究性教学本科教育双一流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数字电路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
水质工程学课程群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