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0-04-07滕汉书赖晓华

高教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滕汉书 赖晓华

摘  要:植物类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总结该类课程教学改革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分析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把植物类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采取多种措施调整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9-0140-03

Abstract: The botanical courses are the main courses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By summarizing relevant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this kind of cours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n teaching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content and method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makes a point that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must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adjust teaching methods and mod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regarding the plant courses as a whole, finally the interest and ability of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can be improved.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otanic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风景园林专业自上世纪50年代的造园专业开始,经过园林学、景观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发展之路,90年代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培养体系,1997年,国家进行学科专业目錄调整,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并入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并成为其中一项教育内容或研究方向。2006年,风景园林专业进行本科独立招生并成为一级学科。风景园林学科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不同高校依据自己教育资源情况,学科培养方向侧重点不同,但园林植物知识作为园林设计的基础和实现规划设计目标的保障,其作用和地位一直是专业教育共识。英国造园家克劳斯顿(Brian Clouston)提出: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其他的内容只能在一个有植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因此,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主干课程——园林植物系列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改革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植物类课程是高等学校农学、园艺、林学、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程。植物类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配套的教学内容和约定俗成的教学习惯,教学体系相对完善和成熟。相关教学改革研究比较丰富,根据研究特点基本分为两类,一类以农林、师范类院校为主,作为农学、生物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比较成熟,重点围绕植物学进行教学改革探讨;一类是综合性或理工类大学,主要是园林和景观设计类专业,重点围绕园林植物如观赏植物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进行探讨,教学模式基本是借鉴于植物学,没有自己实用的教学模式。

以植物学为主展开的教学研究主要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如基础性强,课程容量大,实践操作性强等展开:其一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意内容的选择和讲解的详略程度,对于已学过的内容,较简单的内容不讲或一带而过,对于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则放到实验、实习课上讲解,突出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其二是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出丰富教学资源,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开展微博客等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平台开展辅助教学,推崇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提出案例教学、概念连接图和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开展愉快教育;其三是关注实践教学效果的实现,建立和完善实践环节的教学评价体系,分散和集中实习相结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提出充分利用校园植物建立教学基地,组织系列活动如树木挂牌,标本制作等进行现场教学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围绕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教学研究相对较少,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针对风景园林和景观设计相关专业所开设的观赏植物学、观赏植物栽培、种植设计等系列课程从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安排等方面进行探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其二是探讨植物类课程的重要性,目前园林植物类课程设置相对较少,基本是二、三门,如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开设园林植物基础,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三门必修课,刘滨谊提出深刻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征,明确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强调专业素质的培养,是现代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基本导向。植物是园林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要素,植物设计应该是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重点内容;其三是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探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师生互动,保证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和吸收,植物识别并不是知识的传达,而是技能的掌握,改革和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提出以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相结合,作业和研讨等方式相结合,开展项目教学法,建立论坛引导学生积极加入讨论园林植物有关热点问题并交流学习心得。

总体来讲,目前相关研究对传统植物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充分全面的分析,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及科技发展带来的现代教学手段,对理论教学、实验以及校外实习提出了一些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不同类型院校相关专业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教学体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高等教育专业课程在设置上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承接自成体系的,而目前相关教学改革研究基本是针对某一门具体课程,欠缺从课程体系角度出发针对一类课程整体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

二、植物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风景园林专业在专业素养培养方面更关注于学生实际设计能力,对于基础性植物类课程的教学发展关注度不够,师资力量和教师钻研课程改革动力不足,导致该类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陈旧,课程内容强调理论知识,忽略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与园林规划设计脱节等问题,最终影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和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

(一)教学内容

植物类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是课程在整体上没有形成体系,同类不同课程间缺乏有效沟通;其二是理论讲解和实践应用脱节。

课程教学在内容处置上没有把植物类课程看作一个整体,从教学大纲设计、教学计划安排到教材选订,基本上是不同教师负责不同课程,具体讲解内容安排则是各门课程主讲教师随意而定,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没有交叉,各门课程孤立存在,作为一类课程没有形成体系,不可避免造成课程之间无法有效衔接以及部分内容重叠,學生对于该类课程难以形成系统性整体概念。同时,课程实践基本是集中性地在景区或植物园进行,专业教师讲解和学生参观相结合,内容安排围绕课堂教学属于验证性却与具体的设计任务相分离,经常独立于规划设计之外,并且一位任课教师同时指导几十位学生,教师无法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和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相应的指导,教学实践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专业认知实习等实践教学的开展因时间和资金等条件的限制,校外实习基地少,很难满足教学需要。

(二)教学方法

园林植物系列课程内容多为识记性且信息量大,教学基本采取课堂讲述和闭卷考试模式,缺少灵活性和创新精神。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课堂随便听一听,考前熬夜背一背,考后还回老师的学习过程,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程为中心或以教师为中心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则是被动性的表层学习模式,课程结束后所学很快会淡化,达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和要求。

目前,多媒体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增大课堂信息量,生动形象的图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植物类课程多为描述性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的讲述和放映图片,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视觉、听觉疲劳,溜号和开小差等问题出现,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作为教学用的图片要求植物特征典型, 图像清晰和富于动态化, 专业化的植物图片需要专业人员运用生物摄影技巧拍摄并进行专业制作,任课教师如果自己制作植物图片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还会存在一定技术性困难,因此,多媒体课件基本上是沿用已有课件或在借鉴相关课件基础上结合自己课程特点进行适当修改,导致教师课程自我设计必须适应于固有课件,实用性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存在一定欠缺。

三、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对植物类课程内容采用“总-分-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分为三部分:

首先,把所有园林植物类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课程体系调整,加强内容衔接,避免重复,根据几门主要课程的特点,各任课教师在严格执行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协调,讨论并确定植物类课程的总体要求并进行整体设计,从理论讲授到课程实践划分具体的模块,教学内容贯穿一致,使调整后的课程体系在内容上具有连贯性并形成系统性。

第二部分是在前述“总”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传统的理论与当前学科发展的新内容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确定理论教学主要讲授内容以及教材和教辅资料建设,协同进行课程实践环节安排。目前风景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多是采用农林院校相关专业如农学、林学、生物学专业的教材,而植物种类地域、季节差异性很大,教师应该根据区域特点开发建设高水平的配套教辅资料、开展结合实际面向地方的实用型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分阶段开展,避免集中,以多种形式开展,既要对所讲授的理论进行印证,同时必须与具体的规划相衔接。

效果如何要进行相应的评价,从中发现课程在衔接、连贯、实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协作需改进之处。教师评价标准在原有校级或二级院系评价指标基础上结合进行一类课程各任课教师整体考核计入个人总评成绩,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考核方面可以按一定比例分别各科和综合考核相结合,从总体上评判植物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双向活动,目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真正的主角是学生而非教师,但学习毕竟不是娱乐活动而是一个相对辛苦的劳动过程,如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探寻学生喜欢、激发潜能且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为主的主动性和互动式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针对风景园林专业植类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参与式教学模式: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改变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状况,即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而不只是被动听课的在“教”中学的教学模式。多媒体作为主要教学工具,如对观赏性植物的应用、设计等在课堂教学过程引入研讨式模式,根据教学内容综合采用项目小组法、案例分析、讨论法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调动听课和学习兴趣。

实景化教学:充分高效利用校内园林植物以及周边的植物园、公园等资源优势,建立一种常态的教室外课堂,理论和实践课合二为一开展实景化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师生双向交往模式:现在很多高校建立或拓展新校区,专业任课教师基本居住在校外,与学生生活、学习的校区具有一定距离,教师下课随即离开,师生之间面对面交往存在一定实际困难,通过课堂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如何在课外进行辅导、引导是关键,同时,学生对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比较热衷和熟悉,因此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建立相关网站、论坛、微博客等实现网络化教学和师生的即时沟通、信息共享,巩固教学效果,延伸课堂促进学习。

(三)考核方法改革

考试方法是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考试切入可以有效提高教学实效,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改变闭卷考试,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后束之高阁,写论文或报告东拼西凑应付了事等现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考核,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发展适合课程特点的多样化考核手段进行综合评价。

考试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培养才是教育的目标。植物类课程识记性特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必须注重过程非结果,因此在传统的教师考核基础上辅以一定比例的学生自我考核完成学生最终评价。即教师以试卷和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学生基础理论和技能部分,学生自主命题、自我考核实现知识拓展训练。自我考核贯穿于在整个学习过程,根据专业特点结合课程要求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之后相互测试、相互评价。学生借助于命题过程,改变死记硬背的现象,摆脱记忆性、认知性、继承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分析性、综合性地掌握知识,提高应用与创新能力。教师负责提高学生自我考核的实效,建立相应的监管和评价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命题、测试和评价过程中主动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四、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育改革深化的标志。针对一类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方法入手,结合实际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积极探寻能够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挥个性特长、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强调探索精神培养、多种方案解决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和探索能力的学习和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常缨,吴秀菊,李晶.植物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04):123-125.

[2]歐百钢.对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6:257-263.

[3]金敏丽.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资源整合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03):27-30.

[4]冯艳,王南聪,赵悦乔.浅议高校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西安社会科学,2011,29(05):116-117+137.

[5]代玉荣.园林技术专业实训课程整体改革研究[J].林区教学,2011(03):13-14.

[6]雷凌华,阳柏苏,周红灿,等.地方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以怀化学院实践教学基地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866-12868.

[7]张国君,王子华,刘振林,等.园林专业植物类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08):5076-5078.

[8]周秀梅,尤扬,齐安国,等.园林植物相关课程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2):121-123.

[9]刘滨谊.风景园林的性质及其专业素质教育培养[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下册)[C].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207-210.

[10]卢山,胡绍庆,陈波,等.工科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10):66-68.

[11]拉琼.谈直观教学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7(S1):76-78+81.

[12]杨期和.地方高校农学类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群建设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192-13194.

[13]马英姿,陈智勇.高校植物学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2):42-44.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