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2020-04-07张佳慧
张佳慧
摘 要: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具有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等特点。同时该学科在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等方向发展迅速,因此,如何培養满足工程需求与工程创新要求的专业学位人才是该学位课程改革的核心。即:1.如何通过专业课程改革,打造面向现代建筑工程行业的专业课程标准与体系;2.如何在培养模式、课程系统构建、导师引导、质量评估和考核体制等环节构建校企联动、联合培养的创新型教学方式。文章通过分析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现状,厘清现行模式下的问题与症结。基于研究生教学全过程,多角度探析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与举措,从而为找出更具创新性、更贴近工程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关键词:建筑与土木工程;校企联合;创新实践基地;课程改革;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9-0021-03
Abstract: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project construction, it is also a multi-discipline crossed research area with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ory, method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he main concern for curriculum reform is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rse standards and system for the modern constructional engineering, the creative method for student training, course system, tutors' evaluation by the college-enterprise joint. In this paper, the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for current degree training model is well studied. Based on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this study took intensive analysis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for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pointed out the method for the reform, and lay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degree training model with more innovative and closerto engineering practice.
Keywords: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enterprise joint; innovation practice base; curriculum reform; training model
一、概述
自2010年起,教育部开启了综合性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项试点,并于当年颁布了《关于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在现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中,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方式,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效果评估标准以及师资团队构建等方面,均与学术型研究生存在不小的差异。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以如何培养基于工程背景的专业研究生课程与教学实践为起点,展开了积极的教学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与学术学位相比,专业学位项目开展年限较短,具体教学实践与培养中也存在着若干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进行分析,探究解决之道。
二、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现状
近十年来,国内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始终保持高速发展,培养机构数量和招生规模均持续增加。同时,培养种类与形式多样化,培养系统也日臻完备。但是在专业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满足现代工程需要和工程创新两个主要方向上,仍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大体而言,可以归结为如下的几个问题:
1. “双轨导师制”依旧没有落实到位。设置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出发点在于培养具有工程背景的应用型人才。除了课本知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需掌握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工程技能和初步的实践经验,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从事工程管理的能力。落实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上,即要求教学与工程实践双导师制,包括校内导师传授专业知识和校外导师的工程技能培养与实践。现实情况中,我们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仍将大部分精力花费在校内课程学习中,校内导师在指导体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包括研究方向的选题,考核与论文答辩环节均取决于校内导师。主要原因为企业导师的参与度与赋权不足,不了解相关研究生培养的有关规定及其程序,缺少和学校导师的充分交流,这就导致在校外授课中不能够突出工程项目实践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后果表现为双导师制中实践关键的严重缺位。因此,怎样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强化双导师,特别是企业导师在整个培养流程中的协同与引领作用是化解目前困境的关键问题。
2. 课程系统的设置存在着不合理因素。当下,国内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知识陈旧、可实践性较差、理论课程偏多偏难、专业学位课程与学术学位课程区分度低,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再者,适应专业学位课程的工程应用类教材与工程实践案例库尚不完善,具体教学活动中的工程实践指向性尚不明确,实践课程的应用性原则的贯彻也不到位。
3. 工程环境下的实践技能培养不足。现行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的研究均要求设定一定比重的实践基地或工作站。但普遍情况是此类教学基地或工作站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即仅承担工程参观或工程介绍的任务。另一方面,基于土木学科的特殊性,如研究生真正参与工程建设时,牵涉到相当多的细节协调与安全管理,任务重且各方关系复杂,仅靠实践基地难以完全负担。这也是部分实践基地接待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再次,校企(院企)共建的实践基地也需以工程需求为导向,长期投入(经济)没有产出(智力成果)的单向模式很难持久。因此,实践基地数量较少、实践基地管理机制与权责不清以及公司对于共建型实践基地的积极性不足等诸多因素是加强专业学位实践教学环节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探讨
(一)确定明晰、科学的培养规划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育出具有如下特点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包括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广博,化解工程难题能力突出,能够适应工程设计、施工或是管理等多重角色,职业素质优良。在确定培养方案前,须充分调研工程项目的实践情况,把握理论教学内容和工程具体实践二者的整体平衡。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将某项具体的建设工程项目作为实例展开针对性的实践课程,涵盖了土建工程的最初方案、工程项目的勘探和规划、具体构建、投入运作和后期的维修等一系列的核心步骤。以上各环节,都需要本专业细分领域的对口人才。工程项目的最初方案环节需要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以及工程造价等相关人才;工程项目具体建造与施工需要的是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人才;工程项目应用和后期的维护需要的是具有建筑评估、维护、修复与加固等专业素养的人才。因此,以建筑体系全周期作为构件实践课程体系的基础,依据不同阶段的具体实践活动和专业要求,有计划性、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在课程设置中确立一系列应用技术课程和生产实习。在保证一定量基础理论课程的前提下,突出工程应用的特点,注意与学术型学位培养课程的区分度。
(二)确立“三主体+三阶段”的人才培养范式
在明确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培养目标与“三师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针对性地提出“三主体+三阶段”人才培养范式。
1. 理论知识环节
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学校和课堂教育为主体,经由“工程技术哲学”、“执(职)业道德与素养”和“高等混凝土与钢结构”等有关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从而夯实研究生的基础性知识与学科伦理。
2. 具体实践环节
以学校与实践基地(企业导师)为主体,包括在设计院、施工公司以及工程测试鉴定单位等工程项目参与下的工程项目实践,体验、了解工程项目的设置、建设、竣工和验收、后期的维修以及检测加固等特定具体项目。从而锻炼、提高研究生在建筑与工程项目中化解实际技术难题的能力。
3. 创新突破环节
在实践的基础上以工程创新为主体,结合实践基地(企业导师)与高校导师的指导意见,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经历关键性工程项目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应用及推广的一系列流程,或参与新型技术、新型材料、新型产品、新型设备、新型工艺或者新型软件的开发和研究,从而达到培育工程创新精神,增强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打造基于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轴心的教学范式
依据《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中的相关要求,教学活动的重点是围绕学生主体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和专业方向引导;在具体执行中,着眼于基于工程背景的专业知识学习、实案研究、实地勘察以及模拟实训,着力培育学生在工程背景下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以理论型教学为主、实践操作为辅模式为主,往往忽视课程的时效性与针对性,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安排比例不当,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联系较少。因此,需要对现行专业学位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理论授课和实践授课并重,突出实践课程的真实性与沉浸式体验,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实践。围绕培育工程实践能力这个关键点,通过工程实践活动对研究生展开职业导向教育,辅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而达到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增强实操能力的目的。其中包括:
1. 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运用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核心。
2. 为了充分理解、掌握理论知识,课程内须安排充足的课时进行文献阅读,撰写工程背景下的综述结论,展开基于实际项目背景下的探讨环节与辨析讨论。加强研究生学习自觉性及考核机制。通过大量的案例式的探讨与辨析,促进研究生的自主性学习效果。
3. 加强以培养研究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为核心的工程实践,包括工程背景下的实习、试验、模拟演练与设计,施工管理与维护等一系列渐进式培养方式。培育学生掌握、运用知識化解工程实际问题的核心竞争力。
4. 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真实场景下的工程实践,包括科学问题研究、高新技术研发、工程实训以及项目。实现形式包括对一项完备的工程学科项目的全程参与或特定实施环节,实施形式、内容设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通过校内外双导师的有效指导,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创新理念与能力,鼓励研究生形成创新性的工程实践理念。通过创新思维解决工程中的现实难题。在具体项目的实施中,鼓励大胆的想法,提倡在科学论证,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维护研究生创新的热情,允许失败,促进研究生学会通过创新的思维方式化解现实难题,从而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目的。
5. 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队伍的学术性相关项目和学科组定期开展基于工程背景的研讨活动,支持研究生参与各类学术性的交流活动,紧跟工程发展的新动向,从而提升队伍的协作精神与凝聚力、语言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四)构建面向于工程项目实践的专业学位课程系统
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做到理论内容的学习和工程项目实践二者的有机统一。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设置需充分考虑学科的研究背景和工程公司的现实所需,有效利用校企之间的合作,在课程设置中能体现工程技术中的发展方向。课程设置中高度面向实际需要的导向设定,一则能够培育实践运用型的人才,二则能为工程公司的技术创新程度提高智力支持。具体措施如下:在保证课程总体性标准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性的实践活动,结合相关工程公司现实需要,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来确定选修课的具体内容,在理论课程中突出本学科的最前沿学术成果与应用技术,在实践类课程中,创建沉浸式教学环境,鼓励研究生在真实工程背景下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挥创新精神。
(五)创建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学位创新基地
创建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是本专业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需根据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的学科发展规律与特点,依托行业内头部企业,进行全产业链的深度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的规划和筹建,可以和产业上游的大型地产公司,中下游的设计院,测试与监理公司,施工公司或相关研究所和生产企业充分合作,执行产学研相整合的方式。创新实践基地的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体现为:研究生借助设计院单位的平台能深度参与工程项目具体方案设计,了解、掌握大型工程软件,初步熟悉建筑体系的结构运算与动力学分析;凭借施工公司,介入到施工公司的具体生产研究、制造与管理项目工作之中,实现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与应用;利用参与工程项目测试与监理的机会,参与工程项目的评估,研究和处置工程项目中存在的病害现象;参与建筑研究所和大型地产公司或基建公司的研发与运营,助力高技术成果的实用性转化。基于以上专业化的实践流程,预期培养出面向于社会所需的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师、结构师、监理检测师和工程项目管理人才。
(六)推行“校企双轨导师制”制度
建立、健全导师筛选和评估机制,要严格执行校内、外导师的考核机制与退出机制。强化师资团队的专业性,打破校企间的壁垒与陈旧观念,在教学体系质量评估中突出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和实用性。具体表现为:根据学校内导师目前在研项目的发展方向与潜力,针对性地选聘。另一方面,在合作公司内聘请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为校外导师,不拘于导师的学历而重视其工程背景与创新精神,从而拓展导师的团队,填补学校导师在实践工程方面经验欠缺的缺陷。基于“导师负责制”前提条件,尽可能地实施“双轨导师制”,达到校内外导师共同负责培育研究生专业学位素养的目的。
(七)完善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评估
基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在学位培养中要着力提高学位研究生的质量,确定适合的培养体系与执行标准,且据此严格实施。包括加大实践项目的学分比重和考核力度,严格把握好论文的选题和实践之间的联系与平衡,体现实践环节在毕业生评优评比中的重要性。另外,严格考核研究生中期考核环节,对具体考核的指标加以量化、细化。实时追踪和评估培养流程情况,建立校、企实习基地的高效反馈机制,充分了解、掌握学生在实践基地的表现。就培养评估系统环节内,适度引进校外公司评估,综合、平衡地考量校內、校外的学业表现。另一方面,就本学科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职业规划、就业质量与发展等指标对相关行业展开及时的调查和回访,建设合作企业就业发展数据库,为课程体系的调整与改革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四、结束语
就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而言,在专业学位学科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中:1. 需要做到学科发展,行业背景与企业需要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明确本学科及其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培养目标,确立“三主体+三阶段”的人才培养范式;2. 打造基于培养能力为轴心的教学体系,就是构建面向于工程背景与实践的专业学位课程系统,改革旧有的校内导师负责制,推行“校企双轨导师制”制度;3. 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完善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评估系统,不断的强化校企间的联系效率与反馈机制,为实践性的人才培养保驾护航。综上所述,建筑与土木工程学科专业学位课程改革的核心与本质就是通过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不断地强化本专业研究生化解现实工程技术难题的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发挥创新精神引领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涵,肖洋.构建“三段式”水利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河海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与创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4):81-85.
[2]刘春蕾,孙勇,牛建会.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暖通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8,14:99-101.
[3]王媛媛.浅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4(14):162.
[4]朱爱民,唐勇.基于CDIO的交通土建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