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文素养:探索童诗教学
2020-04-07马雨建
马雨建
诗歌是文学之母,其语言优美、内涵蕴藉、富含想象。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丰富的儿童诗内容,让儿童能在最美的年华里,学会享受最美的文学。读诗歌、赏诗歌,在心灵的田野种上诗意的种子,从此和浪漫相伴,与希望同游。这不仅是遵从了儿童自身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当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诗歌语言自由,内容天马行空,很难用普通的考查方式去评价孩子是否学有所效。因此,从儿童诗意象的教学方式中寻找出一条合适的评价方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抽丝剥茧,解密意象
意象,单从字面意识而言,是指表意之象,即為了表达情感、道理、含意等抽象事物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体而客观存在的艺术形象。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
(1)意象之迷。对于刚开始接触文学的小学生而言,由于没有深厚的文学积累,通常很难理解诗歌中出现的意象。
儿童诗,往往是按照孩子充满想象的心理,创作的。诗歌中的各种形象应当以孩子是熟悉和喜欢的客观事物为准,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一个奇妙的世界,从而理解诗歌的主题。因此,儿童诗中的意象与一般的“传统意象”、“固定意象”、“典故意象”略有不同,是以儿童眼中富有代表意义的事物作为“物象”,如:“风筝”、“春天”、“鲜花”、“树苗”、“翅膀”……
(2)意象之美。阅读儿童诗会引导孩子们去探索一个无限辽阔的天地,任由他们随性发挥想象,产生联想。以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第二单元第九课《儿童诗两首》中的《我想》为例。
全诗共分五小节,其中“桃树枝”、“柳树根”、“风筝”、“蒲公英”可以说是这首诗歌最重要的意象。教师在执教时,需要先引导学生找到四者的共同点——都可以让人联想到春天;再引导学生寻找它们的不同点——桃树枝上的花朵是可爱芬芳;柳树根的须条可以汲取营养让自己茁壮成长;风筝在天上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蒲公英在梦想的天空中自在飞翔……这些异同点都是可以从诗歌的语言中体会。只需教师稍加引导,即便是对于缺乏人文素养和文学积累的小学生来说,也是简单易懂的。
当然,单独的意象是体现不出诗歌之美的。因此,在儿童诗的教学中,意象自身的延伸和各意象之间的组合也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
例如在教授《我想》这首诗的第四小节时,我们不仅要抓住“柳絮”、“蒲公英”这两个意象,同时也要把握住“小草”的生机勃勃和“小花”的鲜艳漂亮这两个意象。只有两者相互组合,才能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营造出花团锦簇,生机勃勃的意境,从而领悟到自己其实也和小草一样健康,和小花一样漂亮,也和柳絮、蒲公英一样,向往着梦想和远方。
熟悉的事物、强烈的画面感、丰富的联想共同绘成了一个个意象,组成了诗歌优美的意境,让孩子们能自由自在地享受文字带来的缤纷色彩。将儿童的感情、兴趣、愿望,寄于具体、单纯、明朗的生活场景、物象、事象之中,让儿童喜闻乐见,心领神会,这才是儿童诗的意象美。
二、顺藤摸瓜,创造意象
儿童诗是诗的一种。其创作构思的核心与一般的诗歌一样,都是“意象”。意象创作的好坏与否,是作品高下成败的重要一环。不过儿童诗的意象还有自己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对于创作高质量的儿童诗具有重要意义。
(1)寄情于物作物象。儿童是喜欢幻想的,在儿童的心目中,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在儿童诗的意象创作时,教师并不需要担心孩子的想象力,甚至都无需说明创作时的修辞手法。因为一切都有生命,所以随手就是拟人;因为一切都是美好,所以逐句都是比喻。因此,在“意象”中的“物象”对孩子来说的很容易找到的。
儿童因为人生阅历的浅薄,情感单纯而丰富。我们只需要指导他们确定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情感,在根据情感的特点,寻找相似的事物进行创作。例如:当有孩子想要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希望父母能放手时,可以选择“小鸟”、“清风”、“白云”等物象,来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2)情景交融成事象。除了“物象”,“事象”也可以作为意象的创作材料,如“放风筝”、“种花草”等,这些“事象”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情,也都是有过的经历,创作起来可以极大地降低难度。
儿童诗篇幅短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孩子们听故事的欲望,导致无法满足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心理。因此,创作指导时,可以建议其抒写一件小事,使作品带有情节性,将主观的思想情感和现实生活的事象融合一体,呈现儿童诗意象的又一美的色彩。
儿童诗教学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意象上的学习和评价并非它的全部。只有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认真对待,共同探索,才能充分发掘孩子们在审美情趣、人文情怀上的天赋与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让诗歌文化,在我们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扬传承,使我们正处于花季的孩子们奔向诗和远方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