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馆如何做活博物馆社会教育

2020-04-07赵允茸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走出去博物馆

赵允茸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国家对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教育职能越来越重视,这也对博物馆人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提出了更高要求,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部分县区博物馆因场馆设施、人员意识等方面的局限性,很难甚至还未开展社教活动。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走出去+请进来;思路创新

1 序言

一提到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家庭和学校,大部分人都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有意义的社会教育场所——博物馆。要知道,从1946年博物馆的定义确定至今,其内容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在不断地更改和完善,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却从未改变。我国博物馆从20世纪90年代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教育理念的影响,逐渐开始重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自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来博物馆参观的人数急剧增加,特别是在双休日或国家法定长假期间,一些大馆门前都是排着长队等待出票。观众与博物馆的关系变得极其密切,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不仅是构成博物馆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也是博物馆发挥其教育职能不可或缺的对象。如何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服务,博物馆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都是当下身为博物馆社教人该思考的问题。

博物馆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教育和文化资源,把这些资源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肯定比坐在教室里单一地从课本里找答案要好得多。西方有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理解。”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既告诉孩子这是什么,又给孩子看到了实物,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为孩子们提供了动手参与的机会,非常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恰恰是中国基础教育的软肋,是中小学生普遍缺乏的能力。由此可见,让博物馆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第二课堂”时不我待。而好多縣级博物馆或者小博物馆由于受场地规模和人员意识的限制,很难甚至还未开展社教活动。靖远县博物馆作为一所县级小馆,社教工作在自我摸索和学习借鉴省内外兄弟馆社教工作中一步步开展,实属不易。针对此类博物馆所面临的问题,笔者就靖远县博物馆如何利用有限的馆舍面积和人员团队策划实施社教活动做一浅析分享。

靖远县博物馆成立于1978年,属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现有在职职工10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6人,专业技术人员5人。内设机构有办公室、文物保管部、社会教育部、保卫部等4个部室。博物馆大楼建于1996年,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其中文物展厅面积仅512平方米。如此馆舍规模小、人员数量少的状态,要做起来甚至做“活”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可谓难度重重。但就是如此的馆舍条件、如此的人员匮乏,靖远县博物馆自2016年开始博物馆社教活动至今,不仅做“活”了社教活动,而且创建了自己的社教品牌“乐知课堂”,使其成为全省博物馆纪念馆社会教育示范项目。

“乐知课堂”是靖远县博物馆自主研发并于2016年策划实施的青少年教育项目,旨在丰富和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让博物馆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第二课堂”,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乐知”一词源自孔子《论语·雍也第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在以求知为乐,并从中感受快乐。

“乐知课堂”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结合学校课程和重大节庆活动设计策划课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结合博物馆流动外展“四进”活动,把文物知识和信息、文博创意和新科技融入“乐知课堂”,把内容丰富且有趣味、有意义的社教活动送到偏远乡村、学校、企业和军营,让他们不出家门就能够参与和体验“乐知课堂”带给他们的惊喜和感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不一样的博物馆、不一样的课堂。并通过招募的方式将那些“乐知”的孩子们请到博物馆来,现场体验博物馆带给他们的有别于学校课堂的特别体验,在快乐体验中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从而达到博物馆教育的目的。

该课堂自开办以来,已成功举办50余场青少年社教活动,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其中“乐知”首场活动“5·18我和博物馆有个约会”活动画面在2016年5月19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2017年5月,“乐知课堂”被列入“2016年度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年度通览青少年教育项目”。近年来,我们精心打造“乐知课堂”,使之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并不断创新课程,努力将馆藏文物资源、靖远历史文化知识和风土人文融入课堂,使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博物馆的课堂里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2019年5月,靖远县博物馆“乐知课堂”入选全省博物馆纪念馆社会教育示范项目。

2 馆舍面积小?没关系,小舞台也能唱大戏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那么如何让文物说话?博物馆社教人作为连接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纽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又行之有效的社教活动实为重要。

2016年,因为没有专门的社教活动室,“乐知课堂”首场活动“5·18,我和博物馆有个约会”便是在博物馆展厅和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序厅开展的,包括后来的“蒲扇面上绘神鸟——文化遗产心中留”“乐知话创城——大美靖远 笔墨情浓”“茶酒文化知多少,白釉角杯解真晓”“七弦谱琴韵,弦外觅知音”等活动。后来我们有了不足30平方米的社教活动室,我们结合馆藏文物资源开展了“传统技艺进课堂——古籍的制作与装帧”“一拓千秋”“青丝如诗——古代女子头发与发饰的故事”等特色活动,将文物知识和孩子们喜欢的益智游戏相融合,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这样就能把文物所蕴含的文化理念融入社教活动中,以“乐知”的形式传播到中小学生受众群体,不仅孩子喜欢,家长也乐在其中,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社教活动的含金量。

所以,对博物馆社教人来说,场地小不怕,就怕没想法或者想法不够精彩,只要“点子”到位,因地制宜,社教活动就能做起来、“活”起来。

3 好的创意是一场社教活动的根本基础

一场社教活动能否取得好的收效,创意很重要。那么创意从何而来?如何创意?博物馆社教人应该选择怎样的时机开展社教活动?这些是构成一个好的行之有效的社教创意的基本要素,也是博物馆社教人策划社教活动时必须要考虑的。

3.1 让文物“说话”,把文物所蕴含的文化知识融入社教活动

博物馆对于青少年来说是立体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校外课堂;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它是认识祖国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的课堂,也是博物馆社教人向公众传播历史知识最直接快捷的途径。“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是民族基因的载体。”[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文物说话,把历史知识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让文物开口说话?如何发挥历史文物的社会教育价值?如何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爱上博物馆、爱上文物?

通过博物馆多样社教活动的形式让文物“说话”,把文物所蕴含的历史知识通过“乐知课堂”传播给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比如我们先后举办的“茶酒文化知多少,白釉角杯解真晓”“四月八,‘乐知带您浴佛光”“传统技艺进课堂——古籍的制作与装帧”“‘乐知话端午,玉珠饰花绳”“七弦谱琴韵,弦外觅知音”“一拓千秋”“青丝如诗——古代女子头发与发饰的故事”等“乐知课堂”社教活动,将靖远县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信息通过“乐知课堂”的形式普及给了青少年们,不仅激活了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也成为博物馆社教人策划活动时的原动力。

3.2 因地制宜,讲好家乡故事

任何事物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它产生的土壤,只有深深扎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才能有持续向上向前的动力,博物馆社教工作亦是如此。靖远县博物馆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承担着传播历史文化的神圣职责,也担负着对青少年们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的光荣使命。

靖远处在兰州、宁夏、呼和浩特经济带的几何中心,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始置祖厉、鹑阴县,肇启了靖远2100多年县级行政建制的历史。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张骞率众从陕西出发,经过祖厉县境,西行开拓西域,从此打开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成为古代中外贸易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靖远地处甘肃中部的黄河东岸,是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的北道要隘,是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1988年,靖远县北滩乡出土的东罗马鎏金银盘(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被文博界视为丝路遗宝,这一文物的发现,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见证。所以,如何因地制宜,传播好家乡文化,讲好家乡故事,也是我们在策划社教活动时所要考虑的。“‘乐知话创城——大美靖远 笔墨情浓”“5.18,赴一场梅花鹿之约”“‘乐知走进独石小学,共享水韵独石之美”“百年范振绪 千年文字魂”等有针对性的社教活动就是我们结合家乡历史故事和历史名人策划实施的,受众群体为8~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3.3 因人施教,激发受众的求知欲望

纵观欧美等博物馆事业发达的国家,由于公众有不同的年龄、教育背景、经历、兴趣、语言等,他们会根据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实行分众化教育,与此同时围绕某个主题或者根据博物馆特色,开发一系列的衍生化活动[2]。受众群体不同,社教活动所收到的成效和反馈也不尽相同,所以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设计和开展社教活动是一场活动取得良好收效的关键。三年来,“乐知课堂”在摸索中前行,积极探索博物馆社教新模式,结合学校课程、传统文化、博物馆藏品和参与群体感兴趣的各类相关知识点策划实施了多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通过形式内容的生动有趣,不仅达到传播知识的高效高质、寓教于乐,更好地服务多个年龄层的受众,而且真正做到“因人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年龄段受众群体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4 配合重大节假日和传统文化节日开展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靖远县博物馆社教同仁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挖掘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博物馆社教活动设计注重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所迸发的时代魅力,让受众在近距离感知中华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责任,先后开展了以传统节庆为主的“四月八,乐知带您浴佛光”“乐知话端午,玉珠饰花绳”“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元宵”“父亲节专场——以爱之名 为您朗读”“信语心愿,情寄母亲节”“乐知课堂国庆特辑——同赞我的国,共颂我的家”“乐知課堂重阳特辑——感恩重阳,老幼同乐”“八味暖新年,猪年好运连”等系列活动。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而农业与气象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如果我们按照气候的变化规律去安排农牧业生产,就可以趋利避害。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可以看出季节的划分,同时也体现了气候与物候的变化。在2019年的社教活动中我们重点策划实施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系列社教课堂——《乐知话节令》,通过多互动、多沟通、多动手、多思考的独特授课方式,让青少年感悟二十四节气中的智慧。《乐知话节令》开讲后,师生和家长们反响热烈,这不仅让受众在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传播、继承和弘扬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也增强大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5 深耕“走出去”,馆校共建是桥梁

博物馆应发挥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完善教育体制,深化教育职能,突出教育特色,改善教育方法,强化教育效果,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从而履行社会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的责任与使命[3]。如今博物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青少年学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最重要的服务对象,通过加强馆校合作等方式来增进校馆之间的联系,避免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真正落实校馆共同教育合作。只有长效的馆校合作教育机制,才能让博物馆社会教育从表面逐渐深入,长期发挥作用,取得源源不断的教育目的。

美国是目前博物馆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融合可谓行之久远。19世纪美国人乔治·勃朗·古特就明确提出,博物馆“必须为教育服务方向发展”,使博物馆成为民众教育机构及辅助学校教育的有力工具[4]。靖远县博物馆在开展青少年社教活动的同时,逐步推进馆校共建工作,深耕“走出去”,积极并且高频次地走进学校,通过“流动博物馆”、课堂讲授等形式把博物馆知识带到学校课堂,以此打造“乐知课堂”品牌效应。截至目前,靖远县博物馆已与县城内及周边各乡镇20多所学校签订了馆校长效共建合作协议,并与其中6所学校举行“馆校共建基地”挂牌仪式,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流动展览进校园”“乐知”进课堂系列活动,如“乐知课堂相约靖师附小——遇见博物馆里的诗情画意”“乐知课堂走进会宁——画信,想把我画给你看”“陶罐罐,你好!——乐知课堂与县二幼小朋友们一起做陶罐”等社教活动。

同时,与当地职业教育、幼儿教育有效合作,与学校教育研究课题合作建设,根据教育课题研究策划适合学生的宣教宣学模式,将文博学术专题讲座有效延伸至高中部学校课堂,比如“汉魏鬼灶上的饮食世界——以甘肃出土陶灶厨具图像为主”“甘肃岩画巡礼——以白银市黃河两岸岩画为主“等学术讲座,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和称赞。

6 配合临时展览开展主题鲜明的社教活动

博物馆教育“强调互动和探索、体验,可以启发和增进观众对藏品、展览或其他文化遗产的认知、理解、兴趣和感悟”[5]。而博物馆临时展览作为博物馆事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提高观众流量、深度开发博物馆文化资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临时展览对促进各地文化交流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一场临时展览是否成功,展览本身是一方面,博物馆社教人还应考虑将展览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展览内涵,扩大展览影响力,激发参与群体的探索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社教活动便是展览的有机补充和价值延伸。

为给临时展览锦上添花,也为了更好地宣传博物馆文化,使展览与博物馆社会教育相得益彰,靖远县博物馆配合临时展览“‘迎新春靖远民间剪纸艺术展”“到全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复制展”“山水因缘—范振绪书画艺术展”“鉴容正仪——庆阳、白银两市博物馆馆藏铜镜靖远展”开展了“我家窗花我做主”“念念敦煌”“百年范振绪 千年文字魂”“镜子里的秘密”等系列主题研学活动。这种“展览+研学”的参观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参观展览,还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趣味问答等活动和游戏环节,使参与者结合自身的喜好最大限度地参与进去。这样不仅进一步调动了青少年的观展热情,而且使他们能够参与其中,获得丰富的展览知识和参观体验,无疑达到了更好的社教效果。

博物馆是艺术的宝库、文化的殿堂。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为用户——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提供学习方面的服务[6]。博物馆的内容如此丰富,我们不可能用一节课或是一次活动让参与者全面掌握高深的知识内容。但我们可以通过一次次不同形式、主题鲜明的社会教育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社会教育手段,教会人们正确参观博物馆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文末,这句话送给所有从事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同仁们,也作为靖远县博物馆社教工作的座右铭,共勉!

参考文献

[1]姚晓东.加强文物保护,让文物活起来[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6-03/09/content_5051100.htm.

[2]郑奕.科学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J].中国博物馆,2013(3):64-72.

[3]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J].东南文化,2010(6):9-16.

[4]吴镝.美国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融合[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5):125-127.

[5]首都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论丛[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26.

[6](英)蒂莫西·阿姆布罗斯,克里斯平·佩恩.博物馆基础[M].郭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61.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走出去博物馆
博物馆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