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域下市(县)党校(行政学院)职初教师培养模式探究
2020-04-07陈旭东吴灵胡沐
陈旭东 吴灵 胡沐
摘 要:为“强身固本”以更好地完成“培养造就一支‘四铁的干部队伍”的重任,市(县)级党校(行政学院)在优化师资存量的同时,积极引进青年教师扩充增量,夯实师资力量。对新进青年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文章冠以“职初教师”加以概念化表达,聚焦其如何组织化培养问题。组织化培养的过程就是一个通过组织干预锻造职初教师岗位胜任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培养模式的建构。笔者在分析提出新时代职初教师培养原则基础上,结合芜湖市委党校的探索实践,将职初教师的培养路径概括为:贯穿“一条主线”;明确“一个指向”;建构“三项机制”;实现“一个合力”。实践绩效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市(县)党校;职初教师;培养模式
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时代切换中的党校(行政学院)角色定位进一步扩容: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黨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党和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要智库。能否做到随势而动、肩扛重任?关键在人。更确切地说,需要有相应的师资队伍作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鲜明的指出:“党校要办好,必须有一大批名师。”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也明确要求各级党校:要制定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名师工程”,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高素质教学科研人才。从近年来各地的实践来看,引进青年教师成为扩充增量、优化存量结构的重要路径。然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也是诱发新问题的过程:作为新引进的职初教师该如何成长?是“放任自流”,靠个人日积月累、自我管理,还是依靠组织主动干预、系统化培养?
一、“组织期待”与“角色困境”:堕距催生“胜任力”培养议程
进入新时代,市县两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培训体量在不断加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市县两级党校大约承担了90%以上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任务,是教育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力军”。在日趋繁重的培训任务、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市、县两级师资缺口问题日渐显露。因此,引进青年教师填补师资缺口,并尽早尽快让其走上讲台,是市县两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急切期待。
职初教师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师资队伍中的新鲜血液,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一是学历层次高,可塑性强;二是精力充沛,具有接受新事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强等显著优势。从这个角度看,职初教师是党校(行政学院)未来事业发展的生力军。然而,作为职业生涯起步阶段的职初教师也有其短板。包括:职初教师从“高校门”跨入“党校门”,社会实践经验欠缺,客观上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师生水平“倒挂”现象;进取愿望强,但吃苦耐劳精神不足;自主意识强,团队协作意识欠缺等。这些短板和党校(行政学院)讲台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来之即战”。这对矛盾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转化为组织期待与角色困境形成了堕距。由于堕距的存在,于是又把我们引入到一个新的培养议程的设置,即如何尽快塑造职初教师的岗位胜任力,进而为打通从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夯基垒台?
二、组织“赋能”:锻造职初教师的胜任力如何成为可能
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仅靠“单兵作战”是难以锻造的,所以以实践为导向的青年教师培养,也必须从主要依靠个人自觉转向组织嵌入。但就现状而言,多数基层党校(行政学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总体上是被动的、滞后的,同质化培训居多,尚缺少基于市(县)党校(行政学院)未来发展需求的战略性、前瞻性、差异化培训体系。所以如何做好顶层设计,找到恰当有效的培养模式已成为市县党校(行政学院)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1.职初教师培养的基本原则
(1)政治性原则。党校姓党是党校必须坚持的办学原则。政治性理所当然是党校(行政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原则。党校(行政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理论武装。对于职初教师,要“系好一粒扣子”,对自己的职业身份定位更应该把“党校教师姓党”作为职业身份的第一关键词,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追求作为自身素质的灵魂和根本。把“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贯穿在队伍建设的始终。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党校(行政学院)教师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教师职业成长的规律性、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党校理论教育的专业性。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理论课程、用专业化的标准去要求党校(行政学院)教师。要对职初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的培训。
(3)协同性原则。党校(行政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做到主动协同、自觉协同。协同方向包括四个维度:加强与党委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善于借力借势,为教师了解社会、熟悉政策、挂职蹲点、开展调查研究、服务咨询咨政搭建平台;加强党校系统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及有关智库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党校(行政学院)内部各部门要自觉主动地担负起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任,特别是结合自身工作谋划好职初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统筹市校与县校的科研活动。在基地共建、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等方面,形成合力。
(4)实践性原则。实践性是党校(行政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也是党校(行政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教师队伍建设本质上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个实践问题。重视和加强职初教师队伍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工作设想、会议表态和文件字面上,必须有切实有效地建设举措、活动载体。
2.路径选择:芜湖市委党校的探索与实践
对职初教师的系统化培养应当既包括价值观的引领、教学技能的涵养,也包括对其行为的激励和约束,以驱动个体行为选择符合组织期待。结合芜湖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的实践探索,我们将其培养路径概括为贯穿“一条主线”、明确“一个指向”、建构“三项机制”、形成“一个合力”。
(1)贯穿“一条主线”:严守政治关和纪律关,突出价值引领
职初教师的组织化培养过程本质上讲也是一个立德与树人的过程,其中要把价值观的形塑放在首位并将其贯穿职初教师培养的全周期。价值观是职初教师职业发展的“导航仪”,发挥着导航定向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校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最重要的就是把党校姓党坚持好”。所以党校(行政学院)教师无论在何种场合都要自觉坚持“党校姓党、党校教师姓党”的原则,并以此来锚定角色身份,规范教学行为。而这样的原则体现在教师的教科研实践活动中即是要模范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做党的政策理论研究者、布道者,党的形象的自觉维护者,党性修养的率先垂范者。
党校(行政学院)教师的党性修养的塑造不仅来源于组织的说教、他人的言传,更离不开身临其境的研修。芜湖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在职初教师培养中十分注重党性培养,主张“三个贴近”:贴近政策文本、贴近教科研、贴近学员。比如推行教师阅文制度。在不违反保密制度规定下,将阅文范围拓宽到一线教师,目的就是要帮助他们及时跟进政策,了解政策基调,把握教学方向。组织职初教师参与有关党性教育的课题研究,开发相关教学专题,进现场教学基地担任解说员。课题研究、讲授专题、宣讲解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增强党性自我再教育的过程。发挥好教师和学员两个积极性。组织教师跟班听课,对学员“两带来”中的问题答疑解惑,促进教师增强问题意识,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贯通“教-学-研”进而实现党性强化的过程。
(2)明确“一个指向”:紧盯主业主责,涵养教学技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党校要坚持质量立校,要高质量教育培训干部、高水平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能力是质量的“压舱石”,所以作为承接教学任务教师,在其能力结构里教科研能力是核心。对于刚入职的教师在教学上应当有个“准备期”,因为从高校学生转变为党校教员還有个角色转化的“适应期”。因此,在这个培养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孵化“早期收获”,因为这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的“稳压器”,关乎他们能否走好职业生涯发展中第一步。为此,芜湖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在培养实践中多措并举,助力职初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涵养和提升。
搭平台:创设模拟化场景,为教学“蓄能”。教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俗话说熟能生巧,巧从何来?从一次次授课实践中训练累积与总结反思中得来。通俗的说就是要多上课,但是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的课对刚入职的教师而言显然是无法驾驭的。所以设计类似的平台场景,让他们不断地训练和磨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芜湖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建立了“每周全员理论学习”制度,并以此为切入点,将理论学习与职初教师培养结合起来,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关教师主讲,打造职初教师教学展示平台。这一平台既是实训的战场,也是孵化器,更是很多职初教师的人生第一课。全校教职员工是“学员”,互鉴互评,互评的过程也是一个校正偏差、发现教学短板拾遗补缺的过程。此举不仅回应了职初教师“想上课”的职业诉求,为他们正式走上讲台起到了“蓄能”的作用,而且也起到了不定期检验职初教师科研情况的督导作用。
拓渠道:由内向外,从一元走向多元。教科研水平的提升从来都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它需要不断的拓宽多元化培训渠道,要让他们走出去,扩展眼界。这里的“走出去”应该内含两个维度:一方面,要让他们走到系统内、行业中去,获取行业动态、跟跑行业标杆。芜湖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十分重视“以赛促学”的龙头牵引作用。要求职初教师全员观摩和参加年度教学比赛、精品课比赛。通过市、省两级教学比赛和精品课比赛,检验他们的研学成果和在实战化条件下的教学驾驭能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些赛事有助于发挥“逆向仿制”功能,让他们从行业标杆的身上学习如何“讲好课”,“教好课”要具备哪些素质能力,一堂好课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自己如何从中汲取经验、补缺补差。另一方面,让他们走到社会中去,通过挂职锻炼和蹲点调研丰富社会阅历、汲取社会经验,进而达到补齐经验短板、反哺学术研究,贯通理论与实际的培训效果。
重激励:以正向激励为杠杆,打通教研成果转化通道。每一位职初教师都是能动的个体,其个体目标取向和组织培养目标并不具有天然的匹配性,如何协调二者间的博弈张力,使个体理性与组织目标实现无缝对接,关键在于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灵活运用和把控。在职初教师的能力提升中,芜湖市委党校(行政学院)非常注重正向激励的杠杆牵引作用。比如,动员职初教师全员申报各类课题项目,上级课题申报成功的,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和必要的调研便利;未中标的,自动转化为校级课题。课题结项后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进入主体班或外培班课堂,如此形成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此举就是要培养他们在科研上的“死磕”精神。“死磕”的逻辑在于:科研是基础,没有扎实的科研做后盾,教学可能流变为“空中楼阁”或“昙花一现”。
(3)建构“三项机制”:创新制度设计,激活个体能动性
作为职业生涯起步阶段的职初教师,往往对于党校(行政学院)是干什么的、党校(行政学院)教育教学特点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显得既熟悉又陌生,所以为了让他们尽快地进入角色,做到“人事两相宜”,创新培养机制并作出制度化安排势在必行。
建立导师制,发挥资深教师的“引力场效应”。牛顿曾说过:“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么如何让职初教师站的高、望的远呢?选择资深的教师一对一传、帮、带,是恰当而有效的路径选择。资深教师不仅在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能娴熟,更重要的是在价值观上能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他们的言传身教会帮助职初教师少走弯路,某种意义上讲是职初教师职业发展的“引路人”。芜湖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在人力资源培训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对职初教师培养植入导师制带训模式。对新进的职初教师,都配备了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资深教师担任导师。两者间的关系不是传统的师徒制,而是平等的合作关系,亦师亦友、双向激励。从实践来看,合作导师主要侧重于职业化训练,帮助刚入职的教师开启“发现之旅”,有效的发挥了师德和职业技能的传承作用。
试行轮岗制,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对新入职的教师,首先安排到校内各行政管理部门,兼任行政事务性工作,建立为期两年的轮岗制,以半年为一个周期实行岗位轮转。职能部门负责人承担工作指导,因而对职初教师的培养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双导师制”,在培养机制上实现了部际间协同联动。这不仅有助于刚入职的教师了解行业特点、发展现状、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以及发展愿景,更有助于拓展职初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但在这其中必须处理好两重关系:行政事务性岗位工作与教科研工作的关系、轮岗部门与教学部门的关系。我们从这项机制的实践来看,也遇到过阻力。这种阻力可能来自于职初教师,比如以教学为最终归属的工作驱动与轮岗的事务性工作之间如何有效的协调?也可能来自于职能部门,比如部门之间的本位主义,造成对职初教师培养的目标错置。因此,为消解阻力,我们在职初教师轮岗期间,确立的一个前置性原则是以教科研能力为中心。在职初教师的教科研与行政事务性工作产生冲突时,事务性工作必须让位于教科研工作,如此方能突出主业主责,稳定教师的心理预期。
导入试讲制,培育良性的竞争倒逼机制。资源因其稀缺方显价值。新入职的教师普遍存在“想上讲台”的内在职业冲动,但党校(行政学院)讲台因为培训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严把教学质量关是重中之重。如何做到既不损伤职初教师希望早日站上讲台的内在积极性又确保教学质量过关?就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绕不过去的必答题。要解决这对矛盾,就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教学专题遴选准入机制和质量管控机制,而试讲制这一制度安排则能有效的实现以上两种功能,其是教学专题进课堂第一关,只有严把入口关才能确保质量关。教学质量管控的关口前移,某种意义上也形成了一种竞争倒逼机制,倒逼职初教师聚焦教科研,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实现能者上、优中选优的教学目的。
(4)形成“一个合力”:聚焦“六大属性”,锤炼高素质师资队伍
合力指向目标,目标引领方向。通过体系化的多路径施策,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培养效果?换言之,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们认为新时代市(县)党校(行政学院)对职初教师的培养目标,应包括以下六种属性:政治属性、思想属性、理论属性、教育属性、实践属性、方法属性。
具体而言:政治属性即看待问题要有高度重立场讲方向。坚持党校姓党,首先要坚持姓“马”姓“共”。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远大理想。党校(行政学院)教师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思想属性即思考问题要有深度重学习讲逻辑。党校(行政学院)教师要像思想家那样具有好学习勤思考的品质。只有有效掌握正确的先进的思想观念,才能把这些思想观念传播到教育对象那里去。理论属性即分析问题要有观点重广度讲道理。党校工作重心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党校(行政学院)教师必须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把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党校(行政学院)教学首要任务,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教育属性即讲述问题要有温度重规律讲艺术。教学是党校(行政学院)的中心工作,党校(行政学院)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进行,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党校(行政学院)教师必须研究教育理论,熟悉教育规律,掌握教学艺术。实践属性即解决问题要有导向重解惑讲联系。加强党的理论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党校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及时反映重要思想理论动态,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党校要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智库。”方法属性即阐释问题要有比较重结合讲大势。要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正确把握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结合,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结合。“六大属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目标设置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三、结论与讨论
新时代组织要求和学员需求的“不一般”决定了党校(行政学院)师资应当“不一般”。因此,我们对党校(行政学院)发展的“后备军”——职初教师所设置的培养模式更应该“不一般”。唯有抓好源头培养才能确保他们跟得上、立得住、有突破。组织化培养的目的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在于培养组织所需要的人;另一方面在于帮助处于职业发展初始阶段的青年教师科学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这其中要理顺“两个关系”:顶层设计与动态管理的关系。作为一项探索性实践活动,本研究对职初教师培养路径的建构,是完全开放和动态的。换言之,作为顶层设计的培养方案也是需要因势利导的,应具备开放性的特征,回应组织改革发展的需要、认知深化以及职初教师成长需求作出动态的适应性调整与修正。整体推进与差异化管理的关系。同一培养方案下,由于个体能力素质、主观努力程度等禀赋特征的差异化,职初教师发展成熟的速度可能也不同,所以培养周期应当寻求差异化突破,做到精准施策,既要规避“揠苗助长”,也要规避“按部就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19-11-04(03)
[2]中共中央.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01/c_1123649916.htm,2018-11-01
[3]丁文朋.基层党校教师执教能力的构成及培养[J].克拉玛依学刊,2014.7
[4]张睿.新形势下地市级党校教师的角色定位[J].延边党校学报,2015.12
[5]田新元.新形势下地市级党校教师队伍激励机制构建[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6.10
[6]曹晶.基层党校青年教师培养与教研咨一体化建设研究——以上海市H区委党校为例[J].山西农经,2017.5
[7]令小雄、魏开宏.党校党性教育课的多维创新——基于党校教師的研究视角[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8
[8]谭丽娟.党校教师教学领导力的意蕴、困境与生成路径[J].领导科学论坛,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