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第一书记”作用发挥的实践研究

2020-04-07李晓莉

新丝路(下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作用发挥第一书记乡村振兴

摘 要:嘉善县从2016年开始选派“第一书记”到村里任职。迄今,共有34名“第一书记”被选派到软弱涣散村、经济薄弱村和美丽乡村打造村挂职锻炼。根据调研情况来看,“第一书记”在密切党群关系、发展集体经济、为民办事服务、打造美丽乡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明显成效,对新时代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研嘉善县“第一书记”工作主要做法,总结在助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成效经验,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思考嘉善县“第一书记”工作存在的不足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嘉善县;第一书记;作用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政浙江期间,建立了浙江省农村工作“第一书记”(农村指导员)制度。2015年中组部、中农办、国务院扶贫办出台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的通知》,向党组织战斗力不强、服务能力弱、群众意见大的软弱涣散村和扶贫帮扶重点村选派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嘉善县从2016年开始这项工作。迄今,嘉善县委组织部从县级机关中抽调了34名干部到软弱落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美丽乡村打造村担任“第一书记”,任期2年。本文在调研东部沿海县城——嘉善县的“第一书记”工作实践基础上,分析“第一书记”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动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完善“第一书记”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派驻“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定位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即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全方位的振兴[1]。乡村振兴的关键离不开人才。“第一书记”作为上级机关派驻的力量,他们熟悉农村政策、敢于担当、给农村带来新观念和资源。作为介入型力量的“第一书记”在农村做好加强基层党建、帮扶贫困村、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等工作。地域不同,“第一书记”职责定位也不同。以嘉善县为例,嘉善县委组织部通过前期排摸将帮扶村确定为三种类型:软弱涣散村、经济薄弱村和美丽乡村重点打造村。驻村类型不同,“第一书记”工作侧重点也会不同。全县共有104个行政村,确定了12个需要帮扶的村,软弱涣散村4个,经济薄弱村6个,美丽乡村打造村9个(备注:有些村类型有重复)。软弱涣散村是依据基层党组织星级评定结果,按照5%的比例倒排确定的,“第一书记”的工作重点解决党组织生活不规范、村级党组织服务能力不强、后备力量薄弱等问题;集体经济薄弱村是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100万以下的村,“第一书记”的工作重点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等资源推进强村项目建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美丽乡村打造村是乡村振兴中重点打造的以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村,“第一书记”的是利用资源、统一规划、美化农村环境,带动乡村旅游。

二、嘉善县“第一书记”在助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成效

1.加强基层党建,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否稳固。基层组织也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战斗堡垒。因此“第一书记”会自觉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主要责任,激发支部组织力和党员活力,协助更加高效地推进支部规范化建设,协助落实好村级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以西塘镇狄沼村为例,该村有农户436户,总人口1611人,党支部有45名党员,村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不足百万。“第一书记”积极调研掌握村实际情况,虚心向村两委成员请教开展农村工作的方法,認真研究分析,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干窑镇南宙村“第一书记”针对党员发展中存在的入党积极分子不熟悉、不认识、不清楚问题,提出积分制管理,根据积分情况入选备选名额,由党员大会投票。他还利用红色四方联盟搭建的平台,积极联络结对单位、企业对村里的13名低保户进行慰问。以上活动密切了党群关系,提升了基层组织凝聚力和组织力。

2.发挥上联下通,带来驻村基础设施项目

“第一书记”来自上级党政部门,他们大多是精英骨干、见多识广、思路开阔、能力强,能够运用新的角度、新理念和新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他们并不占用村“两委班子”职数,人事关系、工资福利由派出单位承担。另外派出单位还会对帮扶村加大帮扶力度,第一书记也会利用派出单位的资源提供更多基础设施。从调研情况来看,“第一书记”帮助推动的基础设施项目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一是道路交通,如2018年5月原本路过马家桥村的208公交车由于施工停止了客运,“第一书记”了解该问题后及时向村和罗星街道反映情况,经过协商208公交车9月22日恢复了通行。二是水利设施,如西塘镇荻沼村“第一书记”利用派出单位(西塘国土资源所)的优势,为村里争取了耕地质量等级提升项目。新建灌溉水渠526.3米、新建排水渠437.3米、新建暗管270.2米、新建3米宽田间道路10366.2米,项目总投资1017.97万元。此举缓解了建设项目占用水田“占优补优”的紧张局面,大大完善了荻沼村的基础设施。三是文化设施,如姚庄镇北鹤村以乡村旅游闻名,春天观赏桃花、夏季采摘黄桃,但该村面临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经济薄弱等难题。“第一书记”利用派出单位(县水利局)资源,投资10万元在北鹤村修建了党建公园,为村民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水利局也拿出5000元赞助北鹤村文艺演出,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发展调整升级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主要的资源是农作物、农产品,但是农民销售渠道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打开销售市场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掌握销售技能、推广销售平台。笔者调研了马家桥村。该村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村域面积3.354平方公里,全村共有大棚种植面积近4000亩。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马家桥村就开始试种甜瓜,年产甜瓜8000吨左右,被誉为“中国甜瓜之乡”。原“第一书记”利用电商平台,又同邮政系统、农商银行等合作,使甜瓜销售取得较大突破。现任第一书记到任后与村两委班子研究,深化了“线上+线下”联动机制,举办农村青年电商培训班,提升销售技能。她还发挥派出单位优势,推动商务局成立马家桥村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农产品走出去”、“高端农业项目招引”、“党建+电商”等方式帮助村里拓宽发展思路。2018年马家桥村网上销售达到8000多单,线下销售3000多吨,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4.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助推美丽乡村长效建设

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魂。嘉善县在打造的9个美丽乡村中都派驻了“第一书记”。他们在垃圾分类、河道保洁、渔民上岸、乡村旅游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干窑镇南宙村是渔民村,“第一书记”到任后重点抓渔民上岸工作。为免除渔民心里担忧,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班子日夜努力,政策宣传到位,做好上岸安置后续保障,共完成97户渔民上岸,且无一户上访。姚庄镇北鹤村以桃花节和黄姚闻名,但旅游“季节性”明显、桃树年龄逐渐老化。村里以老年人为主,靠种植豆角、茄子、草莓为生。新上任的村领导班子战斗力不强。“第一书记”了解了北鹤村情况后,分析该村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提出北鹤村应以美丽乡村为契机,通过专业旅游团队管理以带动乡村旅游。渔民上岸、乡村旅游等项目为老百姓带来实际好处,也促进了全域旅游。

三、嘉善县“第一书记”助推乡村振兴的经验总结

1.严格把关,被选拔第一书记政治强专业精

“第一书记”选拔采用单位推荐和个人报名方式,县委组织部确定最终人选。县委组织部把好三关:一是把好政治关:要求思想政治素質高,熟练运用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要热爱党的农村工作;二是把好能力关,要求具有工作经验,有2年基层工作经历,能够运用群众路线和群众方法,能够和群众打成一片。三是把好廉洁关,要求廉洁自律,如规定“不得在所驻村购买廉价物品和土特产,不准收受所住村的各种补贴、有价证券,不得参与有损党员干部形象的各种活动”。组织部也会通过“第一书记”平台近距离考察干部,任用干部时会把优秀的“第一书记”作为重要考量。如曾驻马家桥村的“第一书记”因表现优异参加了县里中青班学习,后来提拔为副科级领导干部。选派单位也是通过此平台将单位里的骨干精英下派到一线历练,加强选派单位与基层的交流。而被选派的“第一书记”们也十分珍惜机会,在任职期间,其党组织关系转入驻村的党组织。

2.制度先行,明确对驻村“第一书记”管理考核规定

嘉善县委组织部制定了《嘉善县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共有八章,从“第一书记”的选派、职责任务、日常管理、工作待遇、工作制度和纪律、考核奖惩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归纳起来,有三个明确:一是明确规定了管理主体。第一书记由县委组织部和县农办、镇(街道)党委和派出单位共同管理。第一书记日常管理以镇(街道)党委为主,派出单位协助做好管理工作。明确镇(街道)党委抓党建工作的副书记分管第一书记工作。二是明确对派出单位的考核。将第一书记工作情况列入派出单位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评议考核重要内容,作为派出单位考绩的重要内容。三是明确对“第一书记”个体的奖惩与考核。第一书记下派期间的职务、工资待遇不变,在村任职年限计算为本人的基层工作经历。派出单位给予每月1000元的下乡和交通补贴。工作制度方面,实行工作日志管理制度、工作交流制度、工作信息报送制度和专项巡视督查制度。县委组织部和县农办组织实施考核。根据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表现,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晋升职级的重要依据。

3.上联下动,整合资源优势发挥多方合力作用

第一书记是联结基层(村)与上级机关、部门(县委组织部、农办、选派单位)之间的纽带。第一书记背后各种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形成社会帮扶合力。具体表现:一是县委组织部、县农办对第一书记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党的农村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农业实用技术、村务管理、农村工作方法和到先进村实地考察等。通过培训学习,第一书记快速熟悉农村、进入角色状态。二是“第一书记”做好群众沟通工作,接受群众监督。第一书记的姓名、照片、职责、联系电话等通过公开栏、村务简报、网站等形式向群众公开,并印制专门的便民联系卡,以便于村民联系。三是建立派出单位与第一书记所驻村结对联系制度。派出单位要确定1名领导联系第一书记和所驻村,主要领导每年至少1次到村指导工作,联系领导每年至少3次到村指导工作。如大泖村驻村“第一书记”推进大泖村农电商支部与省农科院作核所党支部结对共建,加强对农村技术的指导。其派出单位县财政局为大泖村捐赠了价值3万元的健身器材和价值8千元的两台电脑。

四、完善对“第一书记”工作的启示与建议

“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村级组织不可比拟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实践中“第一书记”的角色认知、职能职责、与村书记关系难协调、监督管理和媒体宣传报道等方面存在不足,还需要进一步优化选派机制,强化对“第一书记”的管理和媒体宣传力度等。

1.厘清对第一书记职责的认知,需要进一步优化选派机制

实践中有些人头顶着“第一书记”的光环,对“第一书记”的职责认知不全面也不准确。主要表现有:一是部分选派干部存在“功利镀金”思想。担任“第一书记”对被选派干部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与成长机遇,然而,少数“第一书记”把下基层当成“镀金”,把驻村锻炼看作是职位升迁、提拔重用的“先兆”。从调研情况看,由于“第一书记”只有1年任期,这使得部分“第一书记”过于急功近利,只看重短期内的成绩,忽视驻村的长远发展;有的担心驻村工作时间长、投入精力大,弱化了与原单位的联系,疏远了与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关系,影响在本单位的“发展”。二是村级干部群众对“第一书记”寄望过高。部分村干部群众认为“第一书记”是上级部门派来的干部,是“万能”的,导致部分村级干部群众对“第一书记”期望值过高,有的甚至简单地理解为给钱给物。例如,在房屋拆迁过程中,有些群众提出一些明显高于“第一书记”的能力或职责范围的要求,“第一书记”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满足群众的期盼,造成部分干部群众误认为“第一书记”没本事、不作为,给“第一书记”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压力。三是派出单位对“第一书记”工作重视不够。被派驻的“第一书记”往往是单位的骨干,虽然党组织关系转入所驻村,但是并没有从原单位的业务工作中脱身,甚至有的还处于一些重要岗位,工作的时间基本上是在处理原单位的业务,驻村时间根本无法保证,反映出少数派驻单位对“第一书记”这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高。

建议进一步优化选派机制:一是综合考量,严把选人关。建议把政治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综合工作能力强,敢于担当,开拓创新意识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作风扎实,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等指标作为遴选“第一书记”的基本条件。二是对口派驻,做好用人关。“第一书记”派驻前,建议摸清“第一书记”个人的工作、资源优势;梳理清楚各派驻村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建立派驻村需求清单,按照需求清单和“第一书记”个人情况对口派驻,提高“第一书记”能力素质和驻村匹配度,做到精准派驻。

2.作为介入型力量,需要协调好“第一书记”和村书记之间的关系

“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两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处理问题是当前摆在“第一书记”工作面前的现实问题。中组部印发的文件中明确指出,“第一书记”是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因此,“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两者之间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由“第一书记”带领村支部书记开展工作,他们之间是相互依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和内外结合的关系。但是在实践中,“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后,部分村支部书记理解不正确,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来了“第一书记”是对自己的威胁,是“抢班夺权”,存在抵触情绪;有的认为有上级部门派来干部了,所有事情由“第一书记”出面做就行了,自己“退二线”当“甩手掌柜”。另外,由于“第一书记”在争取项目资金、上级政策以及外部关系资源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导致村支部书记对“第一书记”形成一种依賴,如果这种依赖关系长期得不到扭转,在农村会形成一种“大事找第一书记,小事找村支部书记”的局面。而两者的权力博弈如果不是朝着一个方向用力,就很有可能影响工作效果。

建议理顺双方关系,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厘定“双书记”之间的关系,推进“双核驱动”。建议组织部门在派送“第一书记”进驻村时当场向派驻村班子成员讲明组织意图,把“第一书记”帮助、指导、协调村级发展,是“外援”,不是“包揽”的职能定位讲清楚。“第一书记”也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引导作用上,要主动放低姿态,摆正位置,指导不指责、到位不越位、帮办不包办、帮忙不添乱,协调好各方的关系。二是理顺“第一书记”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构建以乡镇党委管理为主,派出单位协助乡镇党委管理,县委组织部和县农办实行综合管理三级管理体系,杜绝“第一书记”管理各自为政、管理松散、不到位的情况。三是理顺村民高期望值与“第一书记”职责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宣传和政策解读向派驻村村民讲清“第一书记”的职责任务,降低部分群众过高的期望值,降低“第一书记”的精神压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加强对第一书记管理,强化组织部门管理职责

目前对“第一书记”的管理是以乡镇党委管理为主,县委组织部、县农办和派出单位对“第一书记”实行共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乡镇党委可能由于各种考量并不会把“第一书记”当做自己人去严格管理。由于派出的“第一书记”往往是单位的精英骨干,派出单位的重要工作离不开“第一书记”去解决。而第一书记也清楚的知道将来提拔自己时候关键还是自己单位领导的推荐,因此在任职期间“第一书记”往往还是以原单位工作为重。派出单位和村两边兼顾也使得第一书记忙于奔波。

建议多措并举,强化队伍管理:一是严格工作纪律。“第一书记”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党委、政府的形象,必须严格制定驻村工作纪律,严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走马观花”、“心挂两头”的浮躁工作观念。以纪律约束,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情况检查力度,对主抓工作不力、出现重大问题的“第一书记”实行“一票否决”,追责问责。二是强化管理考核。建议组织部门制定切实可行、具体有效的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和实绩考评机制,由乡镇(街道)负责具体日常管理、督查、考核,重点了解为群众出了什么思路,办了哪些实事,取得哪些成果,使“第一书记”肩上有担子、心中有责任,确保真蹲实驻,真正融入。三是加强派出单位管理。必须严格执行规定,既要对“第一书记”提出硬性规定,也要对派出单位明确责任义务,“第一书记”必须全脱产,与派出单位工作脱钩,确保下得去,稳得住,干得好。四是开展常态化谈心谈话。在与村“第一书记”交谈中,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通过驻村锻炼了解农村真实情况、掌握农村工作方法,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中,为所驻村村民排忧解难、谋求福祉,让“第一书记”在实践中彻底摒弃“功利”思想。

4.第一书记任期短,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基层能力

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出台的文件中明确了第一书记的任职期限是2年,而嘉善县目前第二轮第一书记任职时间是1年。任职时间长短影响着“第一书记”作用的发挥。有些村第一书带来的资源项目并没有完全落成,“第一书记”就要结束任职。例如M村“第一书记”驻村后,针对该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通过专业旅游团队管理运营的方式推进美丽乡村游。但是当“第一书记”任职结束后,前期的发展规划如何保证继续落实是个未知。

建议进一步提升第一书记服务基层能力,具体如下:一是加强任职培训。建议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县委党校联合开设“第一书记”专项培训班,通过邀请优秀村干部授课、举办系列专题讲座、组织参观学习等方式,丰富“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技巧、涉农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基层情况、规律和特点,掌握群众工作和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二是注重交流提高。加强“第一书记”之间的交流学习,选准载体,搭建平台,建立起“第一书记”间交流学习的长效机制,建议县里定期举办“第一书记论坛”,让“第一书记”们有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累的经验开展讨论,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三是强化帮带指导。建议推行一名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和一名村优秀支部书记结对帮扶“第一书记”活动,形成“二教一”的联动帮扶机制,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指路子,着力提升“第一书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宣传引导力度不足,需要进一步做好舆论宣传

全媒体全景式报道“第一书记”这支队伍的奉献与作为对社会公众深入认识了解“第一书记”工作性质、职能定位以及作用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县各大媒体主要关注城市党建、农村党建,而对农村“第一书记”的宣传报道力度非常小,目前仅有一篇“第一书记”典型报道。导致人们对“第一书记”的了解较少。“第一书记”自身的存在感、被认可度和成就感比较低,会产生一种做“第一书记”太吃亏,默默地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别人却并不知晓的印象。

建议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工作:一是加强对“第一书记”工作宣传的力度和广度。通过《共产党员》杂志、浙江日报、嘉兴日报、县电视台等各级传媒平台加大对我县“第一书记”工作的宣传报道。二是坚持强化正面宣传导向。建议县委宣传部组织策划我县“第一书记专题报道”活动,深入挖掘我县“第一书记”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等及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鼓舞“第一书记”工作干劲,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三是采用多元报道方式。建议开展“第一书记代言”活动,让“第一书记”作为贫困村特色产品代言人,不仅为产品代言助推乡村振兴,也为“第一书记”群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注释:

[1]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

参考文献:

[1]何阳、楼成武.精准扶贫中驻村“第一书记”的权责匹配冲突及耦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04

[2]刘建军.驻村“第一书记”壁垒如何破[J].人民论坛,2019.03

[3]曾丹.驻村第一书记对乡村治理的作用研究[J].乡村科技,2018.12

[4]杨芳.驻村“第一书记”与村庄治理变革[J].学习论坛,2016.02

[5]帅丽芳.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N].丽水日报,2018.7.22

[6]汪东旭.驻村不是“短暂停驻”[N].湖北日报,2019.6.14

作者简介:

李晓莉,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嘉善县委党校讲师,本文系2019年嘉兴市党建研究会立项课题。

猜你喜欢

作用发挥第一书记乡村振兴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第一书记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党组织在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研究
大学生党建会在学院各阶段工作中的作用发挥
基于有效利用视角分析医院档案管理
大兴安岭地区 切实抓好“第一书记”到村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