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0-04-07廖芳王敏
廖芳 王敏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坚守职业教育时代使命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并从思想、管理、师资和课程等方面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保障。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廖芳(1983-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西 南宁 530023)王敏(1982- ),女,广西桂林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江西 南昌 33002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大学生职业信仰培树研究”(项目编号:JZY2017KAR06)和2014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4SZ0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6-0099-04
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讲话精神,为高职教育培养人才指明了根本方向。
一、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是顺应时代发展、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守职业教育时代使命的需要。
1.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需要的人才是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決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意味着高职人才培养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首先是一个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人。人无德不立,只有品德高尚,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因此,对高职教育而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德。立德才能立智、立技、立美,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成为时代新人。
2.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也迎来了新发展机遇。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职业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从以上可知,我国职业教育之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高职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首先要清楚地知道新时代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立德树人对这三个根本问题给予了明确回答,即高职教育是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人才,要以社会主义之德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立德树人是学生成长成才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其自身规律。高职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养成社会主义之德,形成正确的“三观”,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错误价值观的腐蚀,为学生成长成才指引方向。与此同时,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德居于首要地位,还在于人无德不立。有德,学生才会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有德,学生才会形成正确的“三观”,懂得踏实做人、老实做人;有德,学生才会有理想、有担当,懂得勤奋学习、实干进取;有德,学生才有仁爱之心,懂得生活。因此,立德树人是高职人才培养之魂,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高职院校必须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品德高尚、技术过硬、本领高强的新时代技术人才。
1.明确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德育为先、德技并修。立德树人,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职教育侧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绝非仅是智力的开发与技术技能的提升,更应是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良好道德素养与高超技术技能的综合,而德居于引领和根本的地位。当前,中国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价值观多元化,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道德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员工对职业、岗位有着更正确的理解,认识到职业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承担着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从而在实际工作中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因此,高职院校以纯技能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应以培养德技并修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要做到育德与育才的有机统一:有德,是德技并修的根本;有才,是德技并修的重点。
2.构建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高职院校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开好上好思政课,切实发挥思政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平台和载体,更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高职院校要开好上好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党的指导思想、治国理政理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国内和国际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修好品德,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文化素养,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二,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因素,构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一体化育人体系。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以就业为导向,专业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上居于优先地位,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把思政教育边缘化、孤岛化,思政教育单纯依赖思政课或思政教师,在育人上出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自为政的现象。而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到无论是德育还是知识传授或技术技能培育都肩负着育人的职责。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职院校如何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呢?构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首先,优化课程设置,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从高职教育“育人”本质出发,确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既要牢牢把握思政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关键课程地位,也要将“立德树人”目标渗透到培育学生技术技能的专业课程中,强化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其次,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因素。专业课程立足自身学科特色和专业知识,“提炼出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等德育因素和德育内涵,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①,实现专业课程的育德功能。
第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主要落实在实体空间育人,即线下育人。然而当今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信息大爆炸,各种思想激荡,各类声音和观点飞速传播。高职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期,面对纷繁多样的海量信息,往往无法辨别真伪,无力主动选择。面对新变化、新挑战,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方式方法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线上教学,首先,整合网络德育资源,建设网上德育资源库;其次,开设网络德育课堂,如慕课、微课,把学生、教师聚集在一个平台,“指导学生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思维能力”②,帮助学生认清网络乱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最后,利用网络技术传播主流价值观,在自媒体等平台主动发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线下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让德育内容和技术技能更直观形象、更贴近学生、更入心入脑。
第四,强化实践活动,加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活动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塑造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学生技术技能的重要途径。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党情,以及认识道德之于国家、社会、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加自觉地明德惟馨、崇德修身。因此,高职院校要构建学生实践活动平台,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校内实践活动与校外实践活动。首先,校内实践活动可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校园文化是国家主流文化在校园中的具体呈现,也是一个学校发展理想、核心价值、精神风貌的体现,具有深厚的德育价值。开展主题活动、专题讲座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关注学生的表现,一方面及时对学生的偏差行为进行纠正,另一方面巩固学生已养成的主流道德观念,使学生把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把立德树人工作落细落实。其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融入校外实践活动中,从而有效衔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塑造学生优秀品格,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条件
1.思想保障。思想决定行动。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一,在思想上要牢牢坚定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加强党对德育工作的领导,牢记高职人才培养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第二,在思想上要坚守育人的本分不动摇,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的任何部门、任何人都要树立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一切工作的开展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有利于人才培养为落脚点,确保人才培养工作不偏离育德这个中心。
2.管理保障。高质量的管理是高职院校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第一,高职院校要加强党对立德树人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学校党委、院系党支部以及一线师生党支部三级保障机构”,③确保从上至下各个环节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工作。第二,高职院校管理工作要扭转不科学的管理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解决实际工作中与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有所偏离的问题,纠偏扶正。”总之,高职院校管理工作应在“管好”上下功夫,提高管理质量,为立德树人工作提供管理保障。
3.师资保障。百年树人,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拥有高尚品德、热爱教育事业、积极进取的师资队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师资保障。第一,高职院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是评价师资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更是保证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④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教师先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然后才是“授业解惑”。师德不立,何以树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完善师德考核标准,建立师德考核机制,使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二,高职院校要强调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不管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把“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内部协同建设。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作为这个工程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相互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合力作用。第三,教师要注重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
4.课程保障。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教育是培养品德高尚、技术过硬的德技并修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形成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实践课程相互协同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为立德树人工作提供课程保障。这就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把立德树人贯穿到各课程中去。第一,高职院校不应为了提升学生技术技能而只重视专业课程,把思政课程、基础课程边缘化。各门课程应以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为共同目标,突出德育为先,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第二,思政课程要改变只顾自己埋头苦干、自成孤岛的状况,应主动吸取其他课程的德育元素,让思政课程内容“接地气”。
[注释]
①杨涵.从“思政课程” 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102.
②陈增红,石少婷.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育人路径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5):5.
③张天华,孙傲.立德树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理与机制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37.
④李力,金昕.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难点及实现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