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的建构与应用
2020-04-07贲能军顾建华冯晓峥
贲能军 顾建华 冯晓峥
[摘要]目前职业院校资助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有资助对象认定较为简单、资助实施举措较为单一、资助管理模式较为粗放。据此,文章提出职业院校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的建构:建构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体系、建构资助实施的精准方法体系、建构资助过程的精准管理体系。最后说明了职业院校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的应用:在资助对象的认定上注重定量与定性结合、在资助实施的方法上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在资助管理的手段上建立信息化工作系统。
[关键词]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体系
[作者简介]贲能军(1985-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业大学在读博士,讲师;顾建华(1972-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冯晓峥(1972-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江苏 盐城 22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精准资助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项目编号:X-a/2016/04)、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基于‘定、点、制、品、评菜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和实践”(项目编号:2017JSJG389)和2016年江苏省辅导员工作研究专项重点项目“‘精准资助背景下高校贫困生认定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项目编号:16FYHZD0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6-0048-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指导思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教育扶贫是落实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职业教育又是紧密联系扶贫脱贫的一线,更能有效改变贫困的代际相传。为此,职业院校应着力建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切实增强学生资助工作实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应有贡献。
一、职业院校实施精准资助的重要意义
1.实施精准资助是落实国家扶贫政策的必然要求。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贫困家庭摸排不清、情况不明、扶贫资金项目投放不准、扶贫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精准扶贫正承担其历史使命。职业院校作为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应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积极实施精准资助工作,全面落实国家扶贫政策,切实提高资助工作效能。
2.实施精准资助是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迫切需要。职业院校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出困境、完成学业、成人成才,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精准资助的实质就是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借助于科学准确的方式,对致贫、致困的原因进行分析探寻,同时为实现对学生的精准帮扶,达到供需平衡。为此,职业院校迫切需要建构精准资助工作机制,更好地帮困育人。
3.实施精准资助是提升学校资助水平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逐步调整与完善,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也得到不断改进。然而,一些职业院校在资助对象认定、资助实施举措、资助管理模式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够科学规范的问题,由此带来了学生有意见、满意度不高的结果。精准资助强调精和准,是更深刻、更精确的扶贫对策,能够站在普遍性上看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案的特殊性。借助于精准資助,职业院校更能激发学生心怀感恩、发奋学习、励志成才、报效国家的强大动力,从而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以及推动职业院校资助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二、目前职业院校资助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1.资助对象认定较为简单。一些职业院校对资助对象的认定程序比较简单,认定标准不够科学。认定工作一般包含三个流程,首先由学生提交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然后由院系审核评议,最终确定认定结果并公示。受现实条件所限,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基本由学生本人提供,学校对其真实性进行核查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就大一新生来说,一方面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短、了解不足,另一方面资助对象认定的时间又较为仓促,从而容易出现错建档和误建档的情况。院系评议小组在评定过程中,常常是主观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客观科学的认定指标体系,这就容易造成实际情况与认定结果存在较大出入的现象。
2.资助实施举措较为单一。从国家助学贷款到国家奖助学金,从学校奖助学金到学校学费减免,经济帮扶是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措施。然而,现阶段学生资助的“大水漫灌”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没能精确地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性格特征、家庭特征、地域因素以及个人习性等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如今,一些学生贫困的类型正由“原生型贫困”向“发展型贫困”转变。职业院校应与时俱进,采取更加精准化、人性化、温情化的资助举措和方式,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3.资助管理模式较为粗放。目前,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还不够完善,工作人员不够专业,信息化管理运用不够到位,学生资助管理模式较为粗放,这些方面都会对职业院校进行“精准资助”造成一定的障碍。按照学生比例分配资助名额、平均用力、轮流坐庄等现象在职业院校资助工作中屡见不鲜,导致一些受到资助的“贫困生”其实并不贫困,而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资助,从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无法满足“精准资助”的效能精准要求。
三、职业院校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的建构
职业院校学生精准资助通常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对象的精准识别、资助过程的针对性帮扶、效果反馈改进措施。通过这样“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在资助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可以真正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并逐步完善精准帮扶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经验。
1.建构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体系。第一,职业院校开展精准资助的前提和保障是资助对象的精准。如何科学准确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避免非贫困生入库是职业院校资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规范认定程序,细化认定体系,量化认定标准,转变工作作风,以生为本,切实做好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工作。
第二,在初步识别阶段,认真查阅资料。学生如果提交能够有效证明家庭经济困难的材料,如贫困证明、低保证、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的病历、家庭主要成员身体残疾的残疾证、烈属证、父母下岗证或失业证、多子女家庭户口簿等,可初步认定该生为贫困生。如遇到家庭遭遇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情况属实的,也可以绿色认定。
第三,在确定贫困等级阶段,开展综合分析。例如,对生源所在地进行判别,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学生家庭人口数、学生家庭收入等。在深入收集、加工认定的要素,以及对影响认定的要素进行逐个赋分时,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在贫困等级确定时,需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综合全面地分析各因素。
第四,在走访座谈阶段,寻找事实真相。一方面,考虑学生感受,借一些话题与学生谈心,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实地家访或向居委会、村委会咨询,真实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并将学生入校前填写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及相关证明材料与定量分析的结果、走访调查的结果相比对,从而科学考量、精准认定资助对象。
2.建构资助实施的精准方法体系。为提高资助的精准性,职业院校应分类实施资助和帮扶,因时因人制订资助计划,了解学生的需求差异和阶段特点。
第一,查找根源。在对学生家庭致贫致困原因进行认真分析时,应根据学生在资助对象精准认定过程中提供的材料,如自然灾害多发地、中西部发展不均衡、家庭发展能力不足、因病、因学等。同时,为了给接下来的资助工作提供支撑,应根据致贫原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类。
第二,探寻需求。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类型,对学生的资助需求进行科学分析,设计贴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资助措施,发挥资助的最大功效。职业院校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的主要依据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相关理论,实现了学生资助需求的精准探寻,即通过对学生的基本生活、学习开销、日常消费、人际交往、发展需求以及家庭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学生的资助需求。
第三,制订计划。减、补、勤、助、贷、奖是目前职业院校的基本资助形式。为实现资助形式的精准化,职业院校可以根据每类学生制订不同的计划,同时为达到供需平衡寻找资助形式和学生需求之间的平衡点。
第四,精准实施。为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职业院校在充分发挥原有学生资助工作方式优势的同时,应辅助“一减一补”补差额,以“五奖二助”保底线,构筑以个性化、人性化资助为突破,以共性资助为根本,以学生需求为着眼点、以精准化为核心的多维资助工作体系,推动资助方法的精准实施。
3.建构资助过程的精准管理体系。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管理,重在落实,要求改进现有工作方式,对各类资助项目实施规范化管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动态化管理,对资助内容和方式进行精细化管理,对资助全过程实施信息化管理,使资助工作更加顺畅、更加系统、更加科学。
第一,规范管理。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方针政策,健全学校精准资助制度体系,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积极拓展经费渠道,建构资助资金投入体系,在充分落实国家和学校资助资金的同时,努力开辟社会捐赠渠道,增强经费保障能力;加强资助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规范操作流程,完善资助运行监督体系,杜绝暗箱操作、人情资助,确保真正困难的学生获得相应的资助。
第二,动态管理。职业院校一般都建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但在数据库管理方面却存在覆盖不全面、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以及学生再次提交的材料,对学生家庭经济变化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及时更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等级和资格进行及时调整,从而实现数据库的动态管理。
第三,信息化管理。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建立了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但基本上是独立的系统,不利于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以及精准资助工作的有效实施。建议打通资助管理系统与学生工作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的壁垒,实现数据共用共享,对学生的家庭信息、在校表现、学业成绩、日常消费、勤工俭学等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和综合分析,从而为资助对象的认定提供数据支持。
四、职业院校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的应用
1.在资助对象的认定上注重定量与定性结合。为避免资助对象认定工作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职业院校应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建构更为科学完善的认定机制。例如,建立基于积分量化的资助对象认定指标体系,包括生源地经济情况、家庭经济和人员情况,以及学生个人情况等;结合传统的基层学生观察、谈心谈话、实地家访等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在校综合表现、日常消费等情况。政府层面应完善学生资助数据库建设,对接民政、残联、学籍等教育数据库,从而减少学生申请材料时可能存在的不真实性。
2.在资助实施的方法上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在实施精准资助的过程中,资助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提高。因此,仅靠国家的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职业院校要通过激励机制引导社会和企业设立奖助学金,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和校友资源,广泛吸纳社会力量的支持。例如,励志感恩资助和经济资助可以针对一二年级,就业和创业资助则可以针对三四年级。与此同时,为了由无偿的物质资助转变为鼓励公益性资助、由简单的勤工助学转变为支持创新实践资助,职业院校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与专长开展特色资助服务,创建特色資助项目。
3.在资助管理的手段上建立信息化工作系统。对资助对象的基本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是做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在开展帮扶工作的实际过程中,要以爱为原动力,做好资助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学生个人隐私和兼顾公平性,对各类奖助学金评审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规范,并制定详细工作细则。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应包括学生校内外实践、参与科研项目、在校园的学业成绩、消费数据等。为保证精细化的管理服务,还应对受助学生个人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使学生成为有担当、有理想的有为青年,提升受助学生综合素质是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所在。例如,要求学生要想获得后续的资助必须要在受助期间达到相应的目标,并为受助学生设立专业技能、公益实践以及学业等方面的目标。
综上所述,精准资助是职业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职业院校结合学生长期发展需求,将发展性资助落实到位,在提升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同时,实现职业院校精准帮扶的目标,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学开拓一条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卢丹,孙华峰.团体动力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1):54-58.
[2]张婷婷.工科院校艺术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的实践困境及对策——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77-79.
[3]陈全文,陈毅峰.论以提升能力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策略[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31-134.
[4]朱敏.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实践和探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7-9+31.
[5]李斌,储洪涛.高等农林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消费特征的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7(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