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比较,才会有发现

2020-04-07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29期
关键词:三位数竖式笔算

王老师

出示例题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 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速度和时间。

生2:速度是每小时145 千米,时间是12 小时。

师:知道速度和时间可以算什么?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齐答)都是路程。

师:怎样计算路程,依据是什么?

生1:145ⅹ12

生2:因为速度x 时间=路程,所以列算式就是145ⅹ12

师:有不同想法吗?

生:也可以理解成12 个145 是多少。算式是一样的。

师:这个算式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什么不同?

生1:前面是45,这个乘数变成145 啦! (新课导入时学生笔算45ⅹ12)

生2:前面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后面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你们会吗?大家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指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两名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算理,归纳笔算方法及易错点。)

孙老师

例题同上。

师:自己读题,独立思考,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师:你们能自己解决问题吗? (能),那就自己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

全班进行交流: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1:知道速度和时间,可以用速度ⅹ时间,计算路程。

学生2:行驶12 小时,那就是算12 个145 千米是多少千米。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1:145ⅹ12,我先算出145x2=290,再算145x10=1450,最后290+1450=1740

学生2:我把145 看作140,先算140x12=1680,再算5x12=60,最后1680+60=1740

学生3:我把145 看作150,先算150ⅹ12=1800,再算12x5=60,最后1800-60=1740

学生4:我是列竖式计算的,145x12=1740

学生5:我列的竖式是用12 作上面的乘数的。

师:大家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帮李叔叔解决了问题,尤其是用竖式计算的同学,老师没教过,你们怎么会的?

生4:我想三位数乘两位数,比两位数乘两位数只是多了,方法应该一样吧!

师:你太厉害了,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学数学。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大家也用这个方法列竖式笔算一下。

师:谁愿意把自己列的竖式在展台上展示,并说说算理。(两名学生展示竖式,全班交流算理,学生尝试归纳笔算方法。)

课后,我以上面两个片断为主,结合整节课进行对比分析,有了下面几个发现。

发现一:学生的思维要“擦出火花”。

王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紧密,环环相扣,问题浅显直白,能够在设定的问题中与学生交流。学生在短时间内顺利掌握知识。孙老师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合作的方法,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再让学生大胆尝试,思维相互碰撞,最后全班交流,将知识内化。老师引导分析、梳理、比较、将算法优化。

发现二:课堂互动让学生“做主角”。

王老师语言有亲和力,导向作用明显,学生听得明白,思维过程清晰,能迅速掌握知识。孙老师先抑后扬,在两种算法出现前不表明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合作交流”——“比较筛选”的过程中完成新知学习。她能够也敢于让学生去探究,出现错误让学生去发现、交流、纠正错误。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体现了课堂是舒展灵性的空间,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发现三:新旧知识衔接“定支点”。

作战中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同理,教学中对学情的分析要做到深入透彻。学情决定教学中每个环节的实施,也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复习旧知,为学生找到学习新知的起点,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联程度越深,就越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已有的认知经验激活程度越高,越容易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两位老师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作为新旧知识的衔接,这个支点找准了,旧知铺垫做到位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挖掘,才有了课堂上的处处精彩。

教师的工作,既是教育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学校搭建“同课异构”的教研平台,使我可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促使每一位老师能够更快地成长起来。

猜你喜欢

三位数竖式笔算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竖式趣题
摆三位数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竖式填数
积是三位数还是四位数
口算 笔算 估算
摆三位数
错误的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