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诗歌鉴赏讲解思路

2020-04-07王子佩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26期
关键词:锦瑟讲授李白

王子佩

一、重视诗歌的诵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世殊时异,但这句话放在今日的诗歌教学中却依然有着不凡的效果。《新课标》中提出:“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高手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由此可见,课前的诵读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如果把诗歌鉴赏比作一场相亲仪式的话,那么诵读就是这场相亲仪式的见面环节。若蒙上眼睛去相亲,不了解对方的相貌,那么要论欣赏,便更是无稽之谈了。且诗歌又是一个以抒情为主,注重押韵,短小精悍的文体,这几点也就意味着我们学习诗歌的最基本的方式——诵读,能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才是真正开始鉴赏的第一步。

李白的《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课本中的高考必背篇目就是很经典的范例。这些作品颇具李白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想要初步理解这种风格,首先要通过多次的诵读。李白不尊格律,其独具一格的押韵、换韵的方式不仅没有使他的诗歌晦涩难读,反而让人读之朗朗上口,与其豪迈飘逸的风格相得益彰。正是他那首《蜀道难》打动了贺知章,李白也由此获得了“谪仙”的称号。因此讲授李白的作品时,我在疏通字词后,先让学生熟读,最好能够做到熟读成诵。学生在最初几次艰难的试读过后,很快便可以朗声而读。更让我惊喜的是,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在读完一句后,眼睛离开书本自然而然地接上下一句,字里行间竟也读出些潇洒凛然之气。学生通过多次诵读,逐渐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融入到朗读的情感中去,即使他们还不明白这种感情从何而来,但是我想,这便是多次朗诵带给学生的独特体验吧。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只需做一些水到渠成的点化即可。故而在讲解李白的诗歌时,我只需稍加提点,学生便抢先作答,这无形中也使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古诗词的讲解变得容易了许多。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学生的诵读,也不仅限于课内,语文教师更要以课内诗词为基础,激发学生去诵读课外诗文的兴趣。只有多读,长期积累,才会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才有能力吸纳古代文化的精髓,学习古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古代文学放射出它应有的光芒。

二、重视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

当今时代的教学,教师们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无不耳熟能详,在课堂上运用日渐娴熟,早已脱离了教师讲、学生听式的单方面教学,许多老师按照先知人论世,讲清楚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经历,再带领学生进入诗歌。这种讲授方式固然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诗歌情境,但是我认为长此以往会限制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思维和能力,形成了“没有背景,不愿读诗”的抵触心理。所以我在讲解诗歌的过程中,会挑选一些情感色彩相对突出的作品,让学生们在多次诵读过后自由理解,并且讨论,不必追求固定答案,尊重学生对古诗的个性化解读;在此之后再插入该诗作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境遇。

例如《锦瑟》一诗,俗话说:一首锦瑟解人难。古往今来,说它是李商隐怀恋令狐楚家青衣(侍婢)的人有之(如宋刘攽《中山诗话》、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清施润章《蠖斋诗话》),说它是咏乐器锦瑟的人有之(如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引《缃素杂记》),说它是李商隐哀悼亡妻的诗的人有之(如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说它是李商隐自伤身世遭遇的人有之(如清汪师韩《诗学纂闻》),而直到现在,这首诗的主题依旧朦胧难辨。在讲解这首《锦瑟》时,我并没有采取原始讲解诗歌的方式——即给出问题,统一答案,也并没有给出当时写作的背景,甚至并未讲解李商隐其人。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自由理解、讨论,在诵读过后,通过解读其中的意象说出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对这首朦胧难解的诗作充满了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对其中各种意象加以解读,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查找作者资料进行推论,拿出自己所谓的“证据”证明自己对本首诗主题的理解才是正确的。好像这难倒了万千学者的难题到了自己手中,大约也只是儿戏。虽说学生们有些“不知者无畏”的傻气,但在自我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却收获了大量的知识和欣赏诗歌的审美情趣。而若是一味追求统一的答案,将《锦瑟》的主题单方面地讲给学生,大概留在学生脑海中的,便只剩笔记上冰冷无趣的文字了。

于是自《锦瑟》开始,我便选取了多篇诗作,采用此方式进行教学,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白居易的《轻肥》,对于这两句诗歌的情感态度,学生都积极踊跃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我插入作者写作背景之后,学生又结合作者的性格特征和人生境遇进行二次解读,比起按部就班地从知人论世到作品赏析的老套路,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刻,课堂的效率自然也就更高了。

三、重视书本诗歌内容的拓展和迁移

许多学生对高考诗歌鉴赏题怀有畏难心理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不会读诗、读不懂诗,作为老师,我们则应该反省,为何在课堂上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之后,学生却依然觉得不会读诗?

我认为,原因之一,在于多数老师在讲授课程时,将重点大多放在对于课本内容的解读上,致力于带领学生深度挖掘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和诗歌独特的艺术技巧方面,却忽视了对于难度低于书面诗歌的相关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新课标》中提出:对于阅读与鉴赏类的课程,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并对文本能够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教师们在课堂上的讲授,很大程度上开启了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一扇心灵之窗,而究竟如何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古人的诗歌,学生却是一头雾水;换言之,学生缺少一些独立阅读诗歌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在课堂上弱化对诗人写作背景与情感的深度挖掘,重视典型意象的讲解以及在内容、情感或表现手法上有相似之处的同类型诗歌的延伸拓展。让学生多读诗,多表达来代替教师精讲细讲,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例如在讲授杜甫的《登高》时,很多老师把着眼点放在前两联的动静手法、色彩搭配和后两联的境界高远与人生八苦之上,却往往忽视最典型的“急风”、“猿啸”、“落木”“悲秋”等具有明显情感色彩的意象,而这些意象或关键字,才是学生真正能够运用起来去理解诗歌的重要法宝。在讲授这首诗时,我并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让学生找出颔联的“八苦”,而是更多地带领学生去找一些能体现出作者老病孤苦的典型意象,并同时插入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让学生自由解读,得到了不错的课堂效果。而面对高高在上的诗圣杜甫的诗,学生似乎也少了些距离感,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对于诗歌鉴赏的讲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老师的课堂是鉴赏“美”的过程;有的老师则是教给学生更多阅读诗歌的实用技巧——这都无可厚非。只能说语文课堂,是一个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桥梁。我相信只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无论在考试中还是在阅读能力方面,学生都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猜你喜欢

锦瑟讲授李白
锦瑟别弹
锦瑟别弹
锦瑟别弹
纸上的李白(三)
锦瑟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