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高中教材抗日战争史教学策略探析

2020-04-07孙淑祺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26期
关键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抗战

孙淑祺

抗日战争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时代主题密不可分,关乎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学生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用五节课学习了,对整个历史事件已经有所了解。《中外历史纲要(上)》用两节课,新教材高度浓缩教学内容,概要叙述抗日战争,且将学术研究部分新成果写入教材,以及设置丰富多样的辅助栏目拓展学习等特点,一线历史教师倍感极大的挑战。笔者在此,对其教学策略和原则略陈己见。

一、坚持思想政治性与历史科学性的统一

历史课程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立德树人”,即坚持“思想性”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话题为例,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讲话,表示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十四年艰苦奋斗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把“十四年抗战”概念融入,助于学生全面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了解日本侵华的本质和危害,熟悉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尊重历史,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课涉及到的战争史实比较详尽,学生在初中已相对完整学过抗日战争有关知识。知道了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在教学实践中,高中历史教学可运用影视纪录片等教学载体,呈现大量的历史图片、文献原文、动态历史地图等,努力展现丰富生动的历史细节,建构清晰的时空脉络,充分尊重并突出其历史科学性。

二、坚持任务情境化与学科核心素养的统一

首先,单元主旨的内容目标化。本单元主旨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其关键要目:“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是中华民族抗战的背景。基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教育,因此对高中生较熟知的南京大屠杀实施以下教学:

①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任务,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挑战欲。上课前老师给学生看一段视频,关于历史以来战争之前中日两国的关系变化。

②提出一组问题链,引发学生自主深度学习。如:“为什么会发生南京大屠杀?”“为什么要研究南京大屠杀?”“如何避免未来战争重演?”“和平的观念到底要从哪里来?”高中教学对于这个事件,不停留于伤亡的人数,以及日军使用如何残忍的手段,而是从心灵深处剖析这场灾难,引发对“人”的思考。

其次,学习达成的过程素养化。例如关键要目: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的过程中,西安事变是绕不开的一个节点,因此以“西安事变”为基点将相关事件作有机整合。学生通过抗战地图结合教材文本,列出表格或时间轴等表达形式,用大量史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即扛起抗日大旗,并且在日军不断加深侵华程度的背景下,坚持以大局为重,不断调整政策以期实现全民族抗战。设计问题链,将学习任务具体化、有梯度推进,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

①“蒋介石为什么去西安?西安事变是怎么发生的?结果如何?”

②“张学良为什么会考虑邀请中国共产党参与解决西安事变?”

③“比较1931年决议和1935年八一宣言中共抗日方针的变与不变,导致中共调整抗日政策的外部条件是什么?”

④“皖南事变后中共采取怎么样的方针政策?结果如何?”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解决都体现了中共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让学生整体认识中共这一时期为了推动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所付出的努力和关键作用。这样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与发展逻辑,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最后,成果展示的多样个性化。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认为:“形成年轻人对生活的看法——政治的、道德的和个人特有的看法,有决定意义的,莫过于他们学习历史和理解历史的方式。”可通过史料研习为主,采用收集、辨析、讨论、参观、采访、调查、辩论、模拟、角色扮演、朗诵等活动形式,让学生不仅掌握历史知识,而且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中,生成自己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获得认识历史的思想和方法,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为了增强学生史料实证意识,提高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素养,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合理、适时地将统编历史教科书中的学术前沿观点在活动中引用,例如:“关于国民党如何进行持久战”“关于中缅印战场”“关于中国的慰安妇问题”“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使这场规模浩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站在更宏观、更丰满、更立体的角度呈现出来。实现历史学科“求真、求实”功能,体现历史学科服务现实生活的价值。

三、坚持中华民族抗战与全球视角的统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建议:“将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史事整合在一起,使学生以更为宽阔的历史视野进行认识。”明确提出要通过中外整合、对比了解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从世界的角度看待战争推进过程中,国际多种势力的较量和博弈,从深层次认识战争带来的灾难及背后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大量原始中英文资料陆续公开,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学界对中国抗战史研究有了新突破。西方新一代中国抗战史研究权威专家拉纳·米德认为:“如果中国放弃抵抗,其可能在1938年即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这会使得日本全面控制大陆,东京(即日本方面)也可以将注意力(从中国)转移,从而更加迅速地在东南亚扩张势力且后顾之忧大为减少”。而“(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的四年,同盟国之所以能够在欧洲和亚洲两个战场同时作战并取得胜利,中国的参战至关重要”。把抗日战争史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整合,有利于学生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中起了战略支援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同时中国人民的用喋血牺牲择卫了国际社会文明法则,为战后重建国际社会文明纽带作出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战音画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抗日战争(第一卷)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
“七七”全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