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院校在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中校企协同新机制初探

2020-04-06肖竹钱毛建卫程勇杰姚刚蒋成君

中国市场 2020年36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实践教育

肖竹钱 毛建卫 程勇杰 姚刚 蒋成君

[摘 要]在创新型社会背景下,面对当前创新型工科人才的短缺情况,思考和实践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院校的工科人才培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初步阐述了地方应用型院校在创新型工科人才教育实践中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新机制,分析了OBE(Out-coming Based Education)理念指导下的工科学生培养实践教育中的教育理念、培养方案和校企合作教学方法;以地方、区域需求为导向,从构建学科新结构、学科新平台、育人新平台、育人队伍和育人文化角度出发,论述了地方应用型院校在构建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性方案,为实现工科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助力。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工科人才;实践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6.180

1 背景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印发《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前者明确“产教融合发展工程”为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之一,该工程支持职业院校、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同步推进学校实习实验实训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与转型发展改革。新时代背景下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快布局和培养新型领域的创新型工科人才,改造和升级传统工科专业。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和协同育人,进行全方位和全周期的改造和升级,需要与当前的行业、产业和企业需求频繁互动,目的是解决需求与人才培养“产能过剩”“驴头不对马嘴”等问题。 [1]因此,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急需从供给侧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以校企合作或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地方性院校已有尝试,但主要集中在教师科研项目与企业的点、线合作或单纯以解决学生就业为目的的硬性合作,效果较差,企业积极性不高。 [2,3]现今,大学工科专业学生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轻内涵的实践环节。工科专业在校外实践环节一般采用走马观花式的静态“感官实践”,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工程理念和工程实际。 [4]②有名无实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随着工程教育认证的开展,要求工科类专业学生具有企业实践经歷。一方面学生需要去企业获取实践经历,另一方面因企业并无相应的规章制度来接纳学生实习,学生安全和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这是育人环节校企合作的主要矛盾,这造成了部分学生在校内实践,去企业签名的情况。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和育人平台搭建,与企业用人需求精准对接,需要从企业用人需求、育人新平台和育人队伍等方面着手。学校应该以学科建设为纽带,把课堂延伸到企业,把实验室延伸到车间;企业应为挖掘对口人才为目标,为学生提供短期的实践实训机会,在培养过程中挖掘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对口人才。 [5]以“高校+高端研究所+行业龙头企业”的方式,促使工科学生把毕业论文写在车间里,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和价值导向的科学研究。[6,7]本校所在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聚焦地方产业经济和产业升级需求,服务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加大相关学科建设力度。由于制度、体系的不同,以培养创新型工科人才为目的的校企合作应注重产业界与教育界差异,符合双方共同利益需求的多变协作,拓宽育人渠道,积极搭建育人平台,建设一支具有企业工作背景或工程教育背景的师资队伍,把学科前沿、产业理念有机融合到高校课程、实践教学和解决企业用人、技术难题中 。[8,9]以本学院办学定位和特色为例,结合校企合作育人进展,从区域需求、学科平台、育人平台、育人队伍和育人文化等方面着重介绍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 面向“三个需求”构建学科专业融合“新工科”

地方院校对工科人才的培养,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政策引导需求,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着力点。[10]根据当前国家大政方针,面向“三个需求”,即面向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聚焦浙江省提出的“八大万亿产业”中的健康、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业,面向农副产品初加工向生物、新材料等新经济、新产业转化,面向高新科技、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急需,发挥优势,集聚资源、凝练特色。通过现有化工、生工、食品、材料、制药、轻工等工科的交叉复合,拓展工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发展构建新型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学科专业“新结构”、学科专业“新平台”。通过构建产学研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责任共同体,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培育创新型工科人才,培育具有国际视野、跨界整合能力的“三实”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和产业创新人才,支持服务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生物经济蓬勃发展,探索完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质量”。

3 培育校企协同科教育人新平台

打铁还需自身硬。地方院校首先要充分发挥自身校企合作优势学科,积极申报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优势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点的建设,提高自身的内涵,这为“走出去”奠定了基础。 [11]企业的技术需求往往是一系列复杂工程问题的结合,需要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去解决;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消费要求,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也需要多学科实验、实践背景的复合型毕业生。[12,13]从这一角度出发,校内要积极构建学科交叉育人平台,例如,成立高端研究所,凝聚多学科师资队伍,扩展工科学生的专业视角,解决企业的实际工程技术难题。在此基础上,学科要走出去,主动与学科相关的地方企业、产业建立紧密和务实的服务协作关系,例如,成立地方科学研究院、产业联盟等方式,先“建群”或先“入群”再找对口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对标产业需求,建立协同育人单位实习、实训基地,让基地企业优先获得招聘优秀毕业生的机会。对于实习、实训基地的实际运行,企业与学习双方应给予一定的支持,每期参与的学生不宜过多,适宜进行小组化分散式实习,并确认企业导师,进行必要时间的生产实习。

4 培育协同育人导师队伍

基于校企协同的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过程具有实践性强,与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特點,主动优化和调整工科学生培养师资队伍是培养过程的中心环节。 [14]创新型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创新性和工程实践性,可以充分发挥高校、企业导师的自身优势,解决两者兼顾的矛盾性。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和学校《人才发展“三三”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2)》,建设一支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鼓励应用型学科专业教师深入生产和社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和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教学科研水平。因此,对从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师既具有与其他传统学科专业教师的共性,更突出企业工程背景和国际工科教育背景。结合我国当前工程教育实际和未来工程教育发展方向,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应把以下四点摆在突出位置。

4.1 产学研教师队伍建设

校内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衡量好教学、科研和校企合作间的关系;产学研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和应用能力为目标,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专业进修与技能培训并重,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让企业经历真正转变为企业能力;通过强化教师产学研合作能力,指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获取对复杂工程问题的批判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5,16]具体方法可以借鉴“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请企业高端工程人才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更新校内教师工程理念;“走出去”则是通过企业挂职锻炼、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开发或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等方式来促进产学研教师队伍建设。[17]衡量一所大学自主创新能力,有效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一直是一个重要指标。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院校在校企协同攻关技术难题时应当提高专利意识,鼓励教师对有效专利技术进行推广应用,促进专利成果转化,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4.2 企业背景教师队伍建设

鼓励青年教师下企业进行锻炼(包括与企业对接进行产学研合作),接触生产实际,在生产企业现场加深对工程教育的理解,用工程实践反哺教学与科研。在原有教师和新引进专业教师中,积极引进在企业现场有3个月以上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提升师资队伍在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教学理念等方面的企业经历。对于新引进的应届毕业生教师,可以采用“导师制”,通过校内校企合作成绩突出的教师或具有实际企业背景的教师带领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学习、了解企业技术难题,从而积累企业经历。

4.3 企业兼职导师队伍建设

企业专家进校部分授课、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践,这是一个双赢过程,企业导师可以从被指导的学生优先选择对口人才;学生可以汲取工程理念和工程实践。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资源数字化,采用线上线下企业导师指导模式,解决学生进企业实践生活安排困难的问题,学生不需要时时刻刻在企业。

4.4 工程教育背景教师队伍建设

结合本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以及中德合作办学的优势,学校通过派遣青年教师赴海外应用型高校开展交流和学习的方式,培养青年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学习国外工程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化OBE教学理念,使本专业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不断提高。在引进青年教师时,优先引进具有相关工程教育和实践背景的青年教师,从师资源头上设立门槛,有助于工程教育背景教师队伍的快速建立。

5 “三实”文化引领创新工科人才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重要论述,切合到创新型工科人才培育要从育人模式、导师质量和学生质量进行全方位把控,对于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要进行实学实效教育,造就国际视野、跨界整合能力地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的“三实”工程人才。人才培养注重实际、科技创新注重实用、社会服务注重实效。

6 结论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工科人才时,要紧紧抓住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优势和大政方针指引,主动出击,积极调整不适应新时代的工科教育模式。找准自身优势和特色,走出去搭建一套符合学校和企业双赢的育人平台;在“三实”育人文化指导下,建设一支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以育人成果产出为导向,切实提高工科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这对于应用型高校提升工科专业毕业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洪华,张琨明,张利华,等.基于小微企业需求的“供给侧”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19(456):79-80.

[2]周莉,朱虹,胡惠媛,等.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校企联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4):193-196.

[3]曲明哲,赵莹.基于反馈机制的工科人才校企合作模式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8(12):129-131.

[4]李曼.应用技术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5):221-224.

[5]张波,梁海英.地方院校校企合作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8(5):63-66.

[6]黄治同.面向“新工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224-225.

[7]张凤英,陈永楠,袁战伟,等.“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9(6): 28-30.

[8]刘杰,谢娜,段晓晓.基于需求导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农家参谋,2019(5):232-234.

[9]李婷,陈白,潘钊,等.新工科背景下的控制理论实验教学方案改革[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9(4):27-30.

[10]王淑静,张文君,张家宁,等.实行三位一体对接模式,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3):178-180.

[11]肖政宏,陈荣军,张倩,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21): 6-8.

[12]李志彬,王瑞荣,王春早.“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 38(5):169-172.

[13]刘建平,宋霞,杨植,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 38(4):230-233.

[14]李丹,曲建光,张为成,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2):211-212.

[15]余飞,向凌云,廖年冬,等.新工科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9(6): 90-91.

[16]彭红涛,曾宪沂,周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精神与分析能力[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8(4): 99-101.

[17]张洁寒,张瑜.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18):28-32.

[基金项目]2019年度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B201951)。

[作者简介]肖竹钱(1990—),男,浙江淳安人,实验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及生物工程实践教育。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实践教育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与框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