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集中采购”实践的思考与展望

2020-04-06白海棠

中国市场 2020年36期
关键词:集中采购招投标互联网

[摘 要]近年来,为规范采购流程、缩短周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互联网+集中采购”模式在企业招投标、集中采购管理中被广泛应用,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与问题,文章分析、总结了目前“互联网+集中采购”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展望未来。

[关键词]互联网+集中采购;招投标;技术搭建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6.170

1 “互联网+集中采购”在实践中的思考

自2013年5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八个部门正式发布实施《电子招标投标办法》(〔2013〕第20号令)以来,特别是《“互联网+”招标采购行动方案(2017—2019年)》的发布,政府、企业尤其是招标代理机构和投标人对“互联网+”招标采购均报以极高的热情,特别是对大型国有企业开展的“互联网+集中采购”电子招标投标期望很高。回顾这几年的实践历程,“互联网+集中采购”模式确实为企业的采购工作带来了春风,提高了采购效率,降低了成本,但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需要提升改进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互联网+集中采购”模式的认识误区

1.1.1 “互联网+集中采购”是传统采购的线上版

“互联网+集中采购”作为电子商务在招投标领域的应用,能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和整个社会的招投标采购成本,但部分企业认为“互联网+集中采购”只是将传统招投标模式搬到了互联网上,这是对“互联网+”模式的最大误解,大大低估了“互联网+”的价值。

1.1.2 “互联网+集中采购”是万能的

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的集中采购电子平台提供了完善和强大的功能,可对招投标采购过程进行全面的程序性控制,但鉴于招投标过程中复杂多变的技术以及商务特性,因此仍应需专业人员依托电子招投标系统对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指导、审核和把控,不能认为把所有事情都交给集中采购电子平台就万事大吉了。

1.1.3 “互联网+集中采购”是反腐终极武器

“互联网+集中采购”模式中招投标活动中所涉及的几乎所有环节均可在网上进行,各项流程固态化,信息透明,操作过程留痕,使不少人简单地认为这种模式全程在线、阳光采购,整个过程是在完全公平、公开、公正以及诚实守信的前提下进行,可以彻底解决招投标领域里的一切违法违规行为,降低了警惕,放松了监管。

1.2 “互联网+集中采购”模式存在的问题

1.2.1 未能充分发挥效率,有效降低成本

出于对集中采购电子平台性能稳定性的考虑,从招标人和监督人的角度出发,仍然需要投标人同时提供电子版本以及纸质版本投标文件,并且需要投标人抵达现场参与开标,招标方仍需安排开标会场,评标专家抵达现场评标等;档案管理部门也需要纸质版招投标文件、评标报告、中标通知书等一系列文件用于归档;造成无法实现招投标整个过程全部电子化,各方仍然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1.2.2 未能充分发挥融通,实现互联互通

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各类平台大约有2000多个,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不够,未能有效实现市场主体信息共享,导致“一处注册、处处使用”成为空谈。不同机构颁发的 “CA 证书”在不同的交易平台互不兼容,导致投标人在使用不同交易平台投标时,需要重复注册、购买多个 “CA 证书”。此外,与项目审批监管平台、信用信息平台的数据共享也没有实现,电子招标投标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

1.2.3 未能充分发挥优势,提高工作效率

集中采购电子平台从技术层面设定了招投标的全部流程,每个环节均可按照标准化、程序化的步骤开展工作,通过便捷的电子化操作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类问题,导致流程无法正常流转,甚至造成废标,主要原因是人的因素,目前大部分企业中从事“互联网+集中采购”的人员基本是从传统的物资采购转行而来,部分人员还未能全面掌握招投标法律法规、计算机软件专业知识、电子商务知识、集中采购电子平台操作技能等。

2 “互联网+集中采购”的四点建议

(1)加强监督监管力度,阳光采购。目前“互联网+集中采购”招标采购信息平台均以互联网环境为基础,利用互联网信息透明化和公开化的特点,充分对集中采购、招标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并利用互联网的可视化优势,实现大众监管模式,使各个参与电子集中采购的投标单位作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到实际监督管理过程中,进而大幅提升竞争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2)加强“挖潜改进”,提质增效。在“互联网+集中采购”模式下的招投标过程中,只需要通过数据信息的交替便可达到最终目的优势,实现从采购计划拟定到上报审批,从评估结果传递到结果审批,全程无纸化办理,投标人无须提供纸质投标资料,无须抵达现场开标等,避免对各种文件进行审核、上交,避免了中间因空间问题造成的时间以及经济上的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

(3)加强“开放、共享、融合”,发挥优势。目前电子招标投标已经从软件思维到了互联网思维,各企业自建的招投标采购平台都很不错,“互联网+集中采购”已经有很好的基础。眼下要着力破除“互联网+”招标采购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培育内生动力,实现覆盖全国、分类清晰、透明规范、互联互通的电子招标投标采购系统的有序运行,与协同共享、动态监督和大数据监管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综合监管体系全面发挥作用,使招标投标行业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真正的迈入互联网时代。

(4)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化。集中采购电子平台服务于招投标采购的高效工具系统,而从业人员的知识层次和职业素养才是保障各项工作高效优质开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有三点建议:一是院校設立相关专业学科,从教育上下工夫,为电子招投标储备基础人才;二是企业可以选择适当高校进行联合培养,针对行业、企业采购特点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设置课程和学习内容;三是建立相关人员交流机制,企业与电子招投标软件开发公司互派员工参与彼此的相关工作。

3 “互联网+集中采购”的展望

按照我国建设网络强国与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的指导和推进下,全行业努力实施“互联网+”招标采购三年行动方案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19年年底,基本实现电子招标、采购全流程专业化、精准化交易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互联网+集中采购”未来必将创新融合,不断发展进步。

“互联网+集中采购”实现全流程信息“开放、共享、融合”,必将助力推动改革完善招标采购法律法规、政策和市场主体依法约定交易规则相结合的招标投标交易制度体系;促进建立市场主体能力信用市场自律评价机制和社会信用监督体系,推进招投标采购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助力完善市场要素开放流动、公平竞争、依法交易、诚信自律以及优胜劣汰的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交易机制。必将有效促进有关方面创新监督方式,建立完善招标投标交易事中、事后数字化在线监督和永久追溯体系,并结合公众监督力量,创立有效的社会立体公开监督体系;必将创新引导和深入推进电子招标采购全流程交易的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个性化、精准化、规范化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阿勇.关于电子招标投标发展的思考[J].招标采购管理,2019(11):55-56.

[作者简介]白海棠(1985—),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本科,助理工程师职称,北京华科软科技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招标采购。

猜你喜欢

集中采购招投标互联网
强化电力企业物资计划集中采购的思考
建设项目准备阶段的审计要点探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