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专业本科阶段实行“分段式”口译课程教学探讨

2020-04-06潘国宁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日语专业

【摘 要】本文论述日语专业本科阶段实行“分段式”口译课程教学。分析日语专业本科阶段实行“分段式”口译课程教学的依据,从课程准备阶段、课程实施阶段、课程成果检验阶段阐述日语专业本科阶段如何实行“分段式”口译课程教学,以提高口译教学质量。

【关键词】日语专业 分段式 口译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3-0150-03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2000)》之中,翻译课程被定位为日语综合技能课之一,课程形式分为笔译、口译。其中,口译课要求要通过大量的汉译日、日译汉的听说实践,训练学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口译能力。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政策水平和涉外工作能力。而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中,翻译课程则被定位为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外语技能课程之一。所以目前国内开设日语专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口译课程。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目前日语口译课程存在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很多高校的日语口译课程达不到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口译课程产生消极、焦虑、被动的态度。要解决以上问题,应更新口译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因此,本文试提出实行“分段式”口译课程教学,以提高口译教学质量。

一、“分段式”教学的依据

很多学习者在进入大学之前日语都是零基础的,而口译在语言技能当中是属于高级技能,所以在大学的低年级阶段是不适合开设翻译类课程的。目前很多高校的日语专业的口译课程都是安排在高年级阶段,如果只安排一个学期一般是大四上学期,如果安排两个学期,则一般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这样的安排是有根据并且合理的。首先,大三的时候很多学生已经通过了国际日语等级能力考试,此时开设一门难度比较大的新课程,学生有比较多的时间来应对课程提出的要求,并且之前学习掌握的日语语言能力为学习口译课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次,到了大四之后学生要面临实习和就业的压力,日语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商贸、旅游和文化行业的居多,这些行业所需要的一般都是中低端的口译人才,所以高年级大四阶段学习口译课程实现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衔接。现实情况是很多开设了日语口译课程的学校尽管也清楚该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受总课时的限制,口译课程的课时数不多,这个问题限制了口译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实际上口译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寄希望于通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完全掌握口译技巧是不符合实际的,口译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逐渐提升的过程,想要单纯地依靠课程教学,借助课程的训练来使学生掌握口译能力是有难度的。笔者认为,虽然口译课程在高年级才开设,但是在低年级就应该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既然口译能力的掌握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那么口译教学我们可以采取“分段式”的形式来开展。

“分段式”的教学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实现一个较高的学习目标,分段式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教授。口译是外语学习掌握的高级阶段,优秀的口译人员应该具备熟练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有学者认为口译人员应该具备以下五个知识板块储备:(1)双语知识板块;(2)百科知识板块;(3)口译技能板块;(4)口译理论板块;(5)口译主题板块。学生反映在进行口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依次是:日语语言能力薄弱;口译技巧、口译实践机会欠缺;中文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以上也给口译课程的“分段式”教学提出了依据,口译教学中一般不教授知识板块中的双语知识板块、百科知识板块,而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较差、中文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问题也不是口译课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分段式”教学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二、“分段式”教学的展开

(一)课程的准备阶段

低年级开设的日语专业课程实际上都应该看作日语口译课程的准备阶段,大一开设的大学日语精读课程教学的内容是词汇、语法、句型等语言知识,根据学习内容教学会在课内穿插一些社会及文化知识,为日语综合运用能力打下基础。口译课程是精读课程的延续,可以说是对学生听力、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的综合检验。

大学的日语口译可以简单理解为“理解—记忆—译出”的过程。首先理解就是听懂,所以双语知识是必须的。以日译汉的过程来说,听懂就是对于日语单词和大意的理解,此时需要的是扎实的日语语言能力,还要掌握必要的双语横向对比的知识。日语虽然有很多的汉字,但是和汉语实际上却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像谓语后置、日文汉字与中文不对等形成的对语义的干扰、敬意的使用等都会成为口译过程中的拦路虎。以上提到的问题教师在开始口译教学之前就应该做出强调或者通过专项专题的方式来展开学习,务必提前加以解决。

口譯是一项跨文化交流,仅仅掌握语言还是不够的,必须还要培养跨文化意识,这个也是需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日积月累来掌握的。有在日学习或者生活的经验对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时间最少是3个月。海外学习、实习或者研修的经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口译内容存在不确定性,内容可以说涵盖所有知识门类,包括社会、人文、经济、政治、科学等。所以学生必须有比较完整的知识构建。如果在低年级阶段只关注与语言知识的学习,缺乏文化内涵等外延知识的储备,肯定会影响口译的质量,造成理解障碍。知识外延的扩展属于百科知识板块,这个部分的知识储备也必须在准备阶段掌握完成,可以说口译人员是一个“杂学家”,要做到这点需要有非常大的时间成本的投入,并不仅仅通过口译教学就能够做到。通过图书、报纸、杂志、网络等多途径去扩大知识的库存量。

最后就是双语能力两手抓,口译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对汉日两种语言都应该重视,拿日译汉来说,口译人员需要把日语翻译成汉语,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我们要如何做到更精确更完美地表述出来呢?这是需要一定的语文功底的,所以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辅修现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等汉语课程,这也是为更好地开展口译课程做的准备。

(二)课程的实施阶段

经过在低年级的准备阶段,口译课安排在高年级开设,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将翻译专业训练方法及翻译实践融为一体,在巩固记忆、笔记、好双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不同题材的中日文口译材料的理解、分析、双语转换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口译相干工作积累经验和打下基础。口译教学内容应该包含:口译理论讲授、口译技能训练、口译主题模块训练。

口译理论讲授虽然在口译课程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口译理论是始终贯穿整个口译教学的。目前市面上的口译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材中的口译材料也略显陈旧,很多学生反映在口译课上学习的内容能和时代接轨的不多。所以教师在进行教材的选择时必须要进行对比,必要时教材一些跟不上时代的口译内容可以剔除。虽然口译教材不尽完美但是其中的一些教材对口译理论基础的讲解还是相当到位的,口译教学的展开应以口译理论教授为起点,理论知识相当于口译课程的打地基阶段,后续的教学都是以此为基础开展的。

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口译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明确教学层次,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学生将来的就业需求来选择教学内容和训练学生的口译技能。教师要改变以往以商务谈判、大会发言为主的口译训练,可以多搜集有关实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材料,利用热点话题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给课程注入活力。口译课不应仅停留在教师准备口译材料、学生翻译口译材料这样单一模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学生选择口译材料的权限。做法是教师在课前提前告知学生本次上课的主题,学生围绕主题选择这个主题范围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形式不限,可以是录音、视频、演讲稿等,控制好时间,在教师上课前由学生提出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就这些内容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就内容中的某段文字甚至是某个词语的翻译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是疑问。教师在其中起指导作用,学生是这个阶段的主导。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学生不能闭门造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应该掌握多途径查找、辨别、吸收信息的能力。学生如果以后从事口译工作,口译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就是查阅各种相关资料,所以教师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培养学生信息查阅、收集的能力。学生在自己准备口译材料的过程当中还能激发思辨能力,通过课堂的讨论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口译能力。

口译课程和真实的口译场景还是存在差异的,尤其在心理压力方面。所以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对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口译训练,使得学生对口译现场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如在授课中设置演讲的环节,演讲时一人演讲一人口译,分配随机,这样的训练方式具有内容不可预测性、纪实性强的特点。学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对不同对象的口音、说话方式特点的快速适应能力。通过课堂口译训练学生能够养成良好口译习惯、克服口译障碍,具备基础的口译素养。

口译的第一阶段是理解。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语料库等教学资源和口译课程中的多模态运用,可以使得课程变得更加灵活、便捷、自由。相比中文,日语口语的表现特点是省略繁多、表達方式暧昧、敬语发达,在课堂上的口译教学缺乏相应的交际环境,如果仅靠文字或音频手段,学生很难进行有效的预判。所以在口译教学中通过多模态度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可以适当地造成“语境”,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多样化的信息模式,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理解是口译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信息的“输入”阶段,这个环节没有做好,后面的记忆和译出就无从说起了。

口译具有现场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很多口译场合甚至是没办法做笔记的,所以对口译人员的记忆能力的要求也很高。针对这个问题在口译课程的实施阶段的口译技能训练中还要开展口译教学中的记忆训练。像短期记忆能力训练中的影子跟读练习、复述记忆练习、笔记能力练习还有听力能力训练,训练方法由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了之后,学生在日常是学习当中要坚持进行训练,想要通过有限的课时去掌握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就很重要。教师也要随时跟进学生的训练进度,对学生在日常训练中遇到的问题适时地进行回复解答,主要起到指导作用。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口译不仅限于课程,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实笔记现课前预习和课后开放性作业的布置,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课程实践学生能掌握更多的口译技巧。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口译课程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划时代的革新,变得越来越便捷。多媒体、网络、语料库的使用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与传统的教材相比信息容量更大,易于检索。口译课程课时数比较少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的方式来解决,“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拓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演练等等。

(三)课程成果检验阶段

口译课程的成果检验一般是通过终结性评价来进行的,主要是由:期末成绩+课堂表现+出勤率+小测试等组成。但是口译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教学成果不应该看终结性考核,过程考核也一样重要。所以我们可以在口译课程中导入形成性评价机制,形成性评价机制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表现、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小组互评、学生互评、个人自评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口译竞赛和口译实践项目,取得成绩或者实践项目有成果的都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依据。比如学生参加动漫字幕组的制作、为网络平台翻译等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

口译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可通过“分段式”口译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听力水平、语音语调的准确度、跟读的流利度和翻译水平上有显著提高。通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创新,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对口译课程的喜爱程度会有明显的提高。

总之,日语口译教学既复杂又具有难度,社会对口译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日语教师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明确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适时创新口译技能和教学内容与形式,才能不断提高口译教学的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日语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冬霞.浅论日语口译教学技能训练[J].学周刊,2018(29).

[2]杨晓嫱.日语口译教学技能训练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178).

[3]糜玲.日汉口译教学中的难点及应对[J].咸宁学院学报,2012(3).

[4]李艳.浅谈日语口语教学方法[J].长江大学学报,2012(2).

[5]彭新勇.日语口译教学中的多模态运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4).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重点项目“‘新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东盟语种急需口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16JGZ174)

【作者简介】潘国宁(1981—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外国语学院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教学。

猜你喜欢

日语专业
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多维视野下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
对多媒体辅助零起点日语专业教学的再思索
浅析日本文化艺术引入高校日语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高职日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日语学科发展建设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日语本科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基础性问卷调查分析
日语专业课教学方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