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建筑类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

2020-04-06江汇刘绍智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江汇 刘绍智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建筑类专业课教学改革,从高职建筑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出发,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师的责任,提出高职建筑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措施:遵循育人规律,突出建筑类专业课程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示范课程;深挖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设计;建立建筑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体系,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系统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 建筑类 专业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9-0089-03

高等职业教育向学生传授的不应仅有专业技能,更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工匠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体现了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教学理念。探索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途径,对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养、为社会培养一批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建设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建筑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在给建筑行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一方面,城乡居民对城市建设和居住环境越来越重视,从单纯只注重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到追求绿色、健康、舒适、美观;另一方面,建筑产业自身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工法、新产品不断涌现。新的形势对建筑类毕业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作为向国家输送建设行业高技能应用型建设者的重要基地,所培养的人才除应具备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更应同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呈现出新态势、新局面和新挑战。“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高职院校在新时代培养三观正确和素质过硬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教育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首先,“课程思政”纠正了传统高职建筑类专业课程“重技能,轻育人”和“唯技术论”的误区,体现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素质并重的观念,契合了新时代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其次,“课程思政”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认为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才是学生德育“主战场”这一观念,避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科专业课程各自为政的情况,有利于有效整合学科专业课程知识技能培养与思想教育功能,将专业课程教学从单一的学科领域拓展至人文情怀、道德培养、素质教育等多元化层面,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最后,“课程思政”强调充分挖掘学科专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贯穿教学全过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拓宽思政教育的范畴,将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学生的素质能力。

二、“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师的责任

专业课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全过程育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不容忽视。而专业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实施的主体,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专业教师需提升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立德树人”是对人才培养规律的精辟概括和深刻总结。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作为专业教师首先应该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合理的定位,提升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进而才能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引导和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建设具有立德树人责任意识的教师队伍,是落实全课程教学“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

(二)专业教师肩负为人师表的责任。“亲其师、信其道”,专业教师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且与学生接触机会较多,感情上更易于与学生沟通,是学生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须凭身教,专业教师肩负为人师表的责任,在從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情感意志、知识修养乃至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关系着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质量。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要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需牢守道德底线、政治底线和法律底线,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三)专业教师“教书”与“育人”能力需协同发展。建筑类专业偏于理工科,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内容,对教师“教书”与“育人”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专业教师需要明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非用思政教育取代专业教育,而是在抓住专业知识技能传授这条主线的同时,把思想政治德育内容巧妙地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之中,切不可顾此失彼。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建筑领域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推陈出新,专业教师只有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以精湛的教学技艺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熏陶。另一方面,专业教师需要掌握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与教育教学原理相结合,提升育人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技巧。进行专业授课时不是简单的在课堂上进行“灌输式”道德说教,而需要挖掘专业领域的思政元素,发挥学科内容中对学生政治取向、道德素质、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等的正确指导作用,以具体、生动、形象的形式传达给学生。

三、高职建筑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措施

建筑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不能理解为“课程+思政”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单纯一门课程的建设,而是需要抓住专业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将学生成长教育和专业发展教育有机联系,充分发挥专业教学的育人作用,形成建筑类专业课程道德、智能和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具体可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一)遵循育人规律,突出建筑类专业课程特点。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张,使得生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源途径逐渐拓宽,入学门槛明显降低,“3+2”中职对口招生以及单考单招学生比重日益增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可一蹴而就。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不浓、缺乏政治理论知识储备等问题。但是他们是在互联网信息化环境中成长的一代,拥有着活跃的思维、鲜明的个性、创新的观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价值观念引导层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客观规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人才,教学改革可以考虑从工作场景中渗透思政要素着手,分析建筑类专业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学习需求循序渐进地展开,因材施教。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建筑类专业课程众多,其专业知识覆盖自然、工程、人文、社会等多个学科领域,不同课程的内容、知识点、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可一概而论,以免牵强附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应根据具体专业课程特点具体分析,结合专业课程知识点将思想政治观点自然流露,使授课的内容情理结合、知行合一。

(二)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示范课程。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将从事与建设相关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实践证明,工程建设项目对从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不仅要对工程项目的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有所判断,有精湛过硬的专业能力,能有效解决技术难题,还需要拥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能承担工程建设对安全生产、公众健康和公共环境影响的责任。在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结合建筑行业特色,把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和“培养具备什么专业能力的人”等根本问题,力求学生的成长教育和专业发展有机联系起来。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价值引领”只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和责任,学科专业课程只负责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这是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程之间产生“两张皮”现象、各门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合力难以形成的一个重要根源。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要围绕“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这一教学目标,将育人理念融入课程体系整体规划。在专业课程标准中现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基础上,结合建筑行业岗位需求增设思想道德目标。同时,以专业教学团队为单位,选取具有示范性的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建立“学科育人示范专业课程”,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等重要教学文件进行相应的修订并编制课程指南作为支撑,从源头上确保“课程思政”的示范性和方向性。

(三)深挖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设计。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渠道,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设计是“课程思政”改革的主体内容。此项工作涉及面广且工作量较大,可由专业课程教师主导,由思政教师协助参与完成。思政教师拥有更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由其参与协助有利于指导专业教师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分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以回应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需求,通过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协同合作形成资源共享平台。教学资源的选取可从两个层面考虑,一是基础素质层面,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公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二是结合专业特色层面,如职业道德素养、行业经济形势、法律法规教育等。教学设计应避免生搬硬套思想政治内容,要把握专业知识和思政育人之间的关系。教师课前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研究思想政治内容的合理切入点,拓展教学深度与广度,规划设计教学进度和过程,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交流、角色扮演等形式将学科知识点与思想政治内容无缝衔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接受度。例如,建筑史课程中可通过微课小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梁思成、林徽因、吴良镛、刘敦桢、齐康、张锦秋等一批卓越建筑大家的事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激发奋发进取精神;城乡规划课程里可围绕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城市污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建立建筑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体系。强化顶层设计,落实主体责任,建立规范健全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常态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课程思政”考核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针对当前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现象,“课程思政”考核需由教务管理部门牵头成立考核评定小组制定考核标准,并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进行全程监督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奖评优、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指标。通过健全的考核制度和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各專业教师将“立德树人”使命落到实处,防止“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化,让“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得以稳步推进。另一方面,建立师生互评教学反馈机制。在学生评教的指标中增加对教师纪律规范、师德师风、德育教学方法等内容的评价;在教师的评学标准中,将学生的品德素质纳入课程平时成绩考核权重之中,在平时作业、期末作业布置或是期末考试试卷中设置开放式题目,考核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中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等。

总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不应是简单的技能教育,专业课也不应是一项技能的培训课程,专业课堂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探索“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路径,为建筑类专业课程教学增添了新的内涵和价值导向,为解决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与专业知识教育之间脱节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体教师立足自身专业优势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剧秀梅.“中国智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建筑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J].才智,2018(10).

[2]苏达.基于建筑行业需求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探究[J].高教论坛,2017(6).

[3]陈增红,石少婷.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育人路径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5).

[4]沈冬娜.“立德树人”背景下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6).

[5]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16).

[6]都妍美,刘峰,贾春刚.高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

【作者简介】江 汇(1986—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规划系讲师,研究方向:建设类专业教学与研究;刘绍智(1973— ),男,广西北海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规划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设类专业教学与研究。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