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2020-04-06严汝和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现状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学生创新动力不足、学校开展活动形式化、师资能力有待提高、课程体系有待完善、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进对策:顶层设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优化师资,整体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抓课程固根基,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赛促教,营造重创新促创业的校园氛围;团队协同,跨学科开展创新实践;需求导向,打造校企合作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9-0004-03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本科院校经过近年的探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较大成效,但注重技术知识与实践能力应用的高职院校,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整体上来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明显滞后于本科院校。本文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提出改进建议。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内涵认识不足,难以突破常规思维。受办学历史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解读尚浅,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见解和认识,只是被动地实施政府的相关政策,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师生对其含义和目的模糊不清,甚至对其本质的理解有较大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片面,认为只需要教会学生跨越传统就业藩篱,创造出新业态,并通过组建团队成立属于自己的公司,便可称之为创业教育,这一理解明显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深远影响;二是部分高职学生思维僵化,“学一行,干一行”的想法根深蒂固,认为目前在学校内接受的是职业教育,毕业后只能找一份技术类工作,从未产生创业念头,甚至将创业难度无限放大,否认自我能力与价值,低估创新创业教育所带来的意义与价值,这种观点完全曲解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三是高职学生受传统教育影响较深,全盘接受老一辈教育观念,为自身规划的人生道路便是竭尽所能“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墨守成规的想法阻碍了其深刻领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难以深入人心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大困境,打破因循守旧的教育思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勇于承担创业风险、敢于迈出创业第一步更是需要异于常人的勇气。

(二)创新动力不足,开展活动形式化。首先,和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加之还有顶岗实习,学习任务重,有一些高职院校甚至把三年内完成的课程压缩成两年,课时量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学生平日忙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无暇顾及创新创业的探究,再加上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不感兴趣。其次,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将其作为一门简单的通识教育课程,导致学生参与热情较低。同时,学校未能提供更为丰富与有效的课程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导致任课老师缺乏教学资源,相关实践活动举办较少,开展活动形式化。此外,由于“双高”院校的评定指标之一是各等级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情况,因此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趋于“功利化”“形式化”与“模式化”,只注重比赛结果而忽略教育质量,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識,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能力有待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高技能人才需求激增。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进行大范围扩招。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师生比远低于高职院校规定的1∶18。这直接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异常繁重,日常忙于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教学工作,很少有精力指导学生开展相关创新创业活动。同时,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教师大多为年轻的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历高,但无企业工作经历;二是主观能动性强,但无创业的实践经验;三是教育教学激情高,但授课技巧欠缺,授课内容创新性少,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合度低。此外,即便是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比赛的指导老师,很大程度上也仅仅为了提高参赛指导水平,并非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实践水平和应用能力为目的。由此可知,创新创业教师缺少创新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教学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2018年初,教育部发布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各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及课程要求。经过各方努力,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已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和丰富。但不可否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学校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相关的规范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也不够健全;其二,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数量较少,大部分院校是将其设置为学生的选修课程,在整个教学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小,且开设的课程中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程为辅,无法真正发挥出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和优势;其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相关教材使用不规范,教材基本上是由任课教师自由选定,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如一些老师可能仍使用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类教材,没有针对性与指导性,这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其四,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化、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方面明显落后于本科高校。

(五)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实践平台运行成效亟须提高。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创新”已成为各行业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而创新驱动又需要依靠人才驱动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不乏高瞻远瞩的企业,它们积极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校合作,签订校企协同育人协议,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共同培养符合企业发展与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订单培养、冠名培养人才已成为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渠道,但这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就业保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问题。首先,在培养过程中缺少一套完整的监督与考核机制,没有明显突出订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次,无论是创新创业思维的养成,还是创业实践能力的锻炼,都缺乏针对性的引导,更多的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教授一些企业所需的基本业务能力。再次,校企双方虽然签订了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对方案的执行与落实不到位,体现在:一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停留在学生社会工作经验积累这一简单诉求上,企业并没有从长远利益出发,将自身作为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器;二是校内外指导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企业实践提出严格的规划与要求,导致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成果收获不大。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企业经营者应拥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经营发展上的远见卓识,同时校企双方应加强深入合作,提高校企合作实践平台的运行成效。

二、改进对策

(一)顶层设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应成立由院领导担任组长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院系主体,强化部门协同,做好顶层设计。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创新创业实践管理制度,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与激励办法,明确保障支持措施,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和协调机制;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理念融入学校“双高”建设方案中,结合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面向全体师生,覆盖课程课堂、项目竞赛、市场转化三个层次,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与双创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并且将创意、创新、创业相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推行创新创业学分累积与转化制度、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和活力。

(二)优化师资,整体提升教师创新创業教育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形态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新教育形态下的产物,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的教育模式,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熟悉当前创新创业的信息和政策,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其次,教师应广泛运用新媒体收集网络教学资料,在教学中融入时下最前沿的创新创业理念,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用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必须优化教师队伍,通过不断吸收高学历的高校人才,使教师队伍变得充满活力与创造力,同时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此外,学校应制定教师能力提升培养方案,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差异性培养,使教师的培训工作常态化,并且不定期安排教师到高校“双创”示范基地参观学习,举行沟通交流会,主动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习,分享经验,不断拉近与“双创”示范高校的距离。

(三)抓课程固根基,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基础。首先,高职院校可借鉴本科院校规范体系,以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及课程要求为标准,结合专业特色精选一批实用性、针对性、新颖性强的创新创业课程;其次,学校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教育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丰富的线上资源,让学生获得校内外名师的指导,并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开展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创意向创业转化;最后,为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建立弹性学分制,推行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证系统,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和创业激情。

(四)以赛促教,营造重创新促创业的校园氛围。依托各类各级创新创业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采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做法,把组织参赛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导师队伍建设、学生团队建设、创业帮扶有机衔接,持续深化科教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互联网+”等大赛为载体,学校成立专门竞赛工作组,做好大赛的组织和宣传工作,按照各大赛的特点,在参赛工作各阶段、各环节制定详尽参赛工作计划和方案,并出台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营造重创新促创业的校园氛围。

(五)团队协同,跨学科开展创新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多方协同进行的系统性工程,在“创意—创新—创业”这一链条中,学校需加强创新创业工作统筹协调,注重营造学科交叉育人的氛围,淡化学科、专业界限,引导学生基于兴趣、志向、特长跨学科开展协同创新实践,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由“单打独斗”向“团队协同”转变。打破学科、专业、学校的壁垒,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学习、校内外协同教学等多形态育人模式。充分利用已有的实习实践基地,鼓励不同院系协同实施学科交叉认知实践。同时,根据学生的创新创业方案,积极与对口企业对接,利用企业的资源和环境进行多角度指导,在创新团队组建、创业团队成立和创业公司创办三个环节中,引导团队以项目为牵引,不断完善与积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水平,逐步构建以“学生自主、导师指导、主动实践、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创新团队培养模式。

(六)需求导向,打造校企合作新模式。企业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会因事态的不断变化而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和难点,高职院校应通过与企业建立沟通渠道,及时抓住企业在生产中出现的痛点,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运用动态化调整原则,让教师把企业的痛点需求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带领学生组建难题攻关团队,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学科优势,想企业之所想,解企业之烦忧。在此过程中,学校应与企业科研部门一道,成立以企业技术骨干为主导、以在校大学生为支撑的项目科研团队,在解决实际困难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和特色行业背景,广泛联系生产企业,积极探索“校—校—企”“订单+联合”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打造集专业、产业、创新创业于一体的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于奕.“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6(4).

[2]孙斌,杜文军,曲广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推进建议[J].教育于职业,2017(18).

[3]张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2018(4).

[4]尹胜国,贺婵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8(17).

[5]王远强,李恩,林治华.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0).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校—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GXGZJCY2017B203);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PDCA+知识创新的道桥专业群教学诊断与改进运行机制探索与实践”(GXGZJG2017B105)

【作者简介】严汝和(1975— ),男,学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工程项目管理。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现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