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民办外语类高校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探讨

2020-04-06韦茜曾扬阳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生态圈产教融合一带一路

韦茜 曾扬阳

【摘 要】本文分析广西民办外语类高校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存在的地方民办外语类高校与行业企业应用型人才需求脱节、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模式单一、教师队伍建设滞后、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监督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的优化路径:明确自身定位特色,创新产教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产教供需渠道,打造产教融合国际化协同育人平台;建立双向流动机制,强化产教融合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核心机制,构筑产教融合国际化协调发展平台。

【关键词】产教融合 国际协调育人 生态圈 广西民办外语类高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3-0102-03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创新变革的迫切需要。随着《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产教融合文件印发出台,推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追求更高层面、更深层次、更加紧密的产教融合,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构建了国际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进而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全面创新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模式。因此,广西民办外语类高校要结合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以及地方行业产业等对广西民办外语类高校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质量等需求,紧扣自身“外”字特色和地域优势,进一步开展产教融合国际化协同育人探索,理清打造国际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生态圈的困境和问题,将广西民办外语类高校的国际化产教融合改革创新作为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实践领域,探索形成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的优化路径,为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提供有力依据。

一、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这就要求地方民办外语类高校必须立足区域、行业、企业需求,打破校内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壁垒,构建跨学科、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极探索“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或“外语+专业+信息技术”等相融合模式,进而创新产教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二)提高对接产业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只有实现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地方民办外语类高校才能围绕服务地方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和打造对接地方产业、行业产业链的特色学科专业群,才能不断提升地方民办外语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提升国际化水平和促进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地方民办外语类高校“两头大,中间小”的师资结构、教师缺乏行业背景、企业导师缺乏教学基本技能等情况,通过与企业深度融合,引企入校、校企业共建课程和教材,开展“双挂双聘”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式,促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通过“送”“引”双向流动,积极拓宽海外学习交流、短期培训以及开展联合培养项目,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国际化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四)促进协同发展和实现产教融合主体互利共赢

产教融合是一种多赢的合作,对于地方民办外语类高校而言,将自身融合区域产业发展环境中,有利于跟进区域产业发展转型、结构调整而设置和建设专业,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对于行业企业而言,将自身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中,有助于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政府而言,有效介入推进高校与企业的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发挥好主导、推动、协调、监督和服务作用,可以促进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民办外语类高校与行业企业应用型人才需求脱节

“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民办外语类高校在专业设置主要针对文学类的专业,在课程内容、培养方式和教学过程等方面主要重在语言专业技能训练,没有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不符。同时,由于学校内部协调不顺畅,跨学科、跨专业课程数量不足,无法实现产教融合资源信息共享和构建跨学科、多层次、宽领域的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平台。虽然部分高校根据地方产业、行业发展需求调整了专业结构,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改革,但较多的是在专业学习后期开设有限学时的相关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且教学内容只涉及入门知识,未能真正实现“五个对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等背景下,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企业动力不足,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模式单一

“一带一路”背景下,部分企业对产教融合认识不到位,认为产教融合会增加管理成本、机会成本,甚至是增加企业风险,追求短期效益,即使与学校合作,也是把校企合作当作选择人才的途径,缺乏与学校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意识,产教融合没有真正成为企业和高校内在发展的动力需求,因此难以主动与高校共建合作机制。当前,部分地方民办高校开展产教融合的形式大都局限于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等,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合作模式单一,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长效机制。甚至存在實习实践基地“重数量轻使用”或者实践教学开展存在断断续续随意性,流于形式,容易形成“两张皮”的情况。同时,地方民办外语类高校专注于国内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未能紧扣自身“外”字特色和地域优势,放眼于国际领域,开展跨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探索和构建国际化的产教融合平台,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工作。

(三)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民办外语类高校开展产教融合国际化教学改革关键因素是教师,尤其是教师的教学素养。只有教师的教学素养提高了,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然而,由于民办高校在待遇和体制上与公办高校存在差异,教师流动量大,青年教师居多,普遍没有参与过企业实践,地方民办外语类高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缺乏优秀的教师团队。此外地方民办外语类高校教师虽然有外语教学能力,但缺乏与行业企业有关的跨学科知识,缺乏将外语应用于行业企业的实践能力,严重制约着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企业的技术人员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跨文化交流实力以及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同样对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四)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监督体系不健全

在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過程各个环节看,缺少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监督体系,虽然部分高校建立了相关的质量监控中心,开展质量监控,但更多是对课堂教学的监控,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过程监控,企业行业导师也未进入质量监控队伍。同时,对于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的职责、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未有相关系统的评价标准。目前,大多数地方民办外语类高校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的各环节都存在质量体系和评估监督体系缺失或执行力差的问题。

三、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的优化路径

(一)明确自身定位特色,创新产教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民办外语类高校要深入贯彻中央对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要求,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对外开放工作重大决策部署,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倡议使命,打造广西区域特色,积极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发展的变革与模式创新,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自身定位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极探索“外语+专业”“专业+外语”或“外语+专业+信息技术”等融合模式,搭建跨学科、多层次、宽领域的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产教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产教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提升高等质量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提升广西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和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助力“一带一路”人才智库建设,做好区域经济和地方社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的服务。

(二)拓宽产教供需渠道,打造产教融合国际化协同育人平台

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是拓宽产教融合供需对接的重要渠道。一是依托多语种外向型的学科优势,积极探索与国外行业、企业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密切学校与海外其他创新要素、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以国际产能合作和共享先进技术为纽带,构建跨国界、宽领域的产教融合国际化协同育人平台。二是深化合作内容,创新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共同开发专业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共同编写应用型校本教材、共建案例库和东南亚国家语言语料库、共同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共建专业、共建服务外包学院等方式深化合作内容,创新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平台。三是以特色专业为重点,打造服务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专业群。加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行业认知与专业认知融合、行业基础技能与专业基础课程融合,行业核心技能与模块核心课程融合、职业基本素质与通识教育课程融合”“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块课程。四是继续发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主渠道作用,搭建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等交流合作平台,探索建立中国—东盟高校人文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多元的国际化视野和思维方式,促使教育交流合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增强服务东盟国家的能力,加快推进面向东盟建设,为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三)建立双向流动机制,强化产教融合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民办外语类高校要培育教师国际化视野和教学修养。一是广西民办外语类高校结合学校办学优势,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提高准入制度,进而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同时,还可以合作办学、校企合作的形式,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等项目,提升实践操作及科研水平,教师还可以承担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此外,企业选派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实践导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二是通过“送”“引”双向流动,积极拓宽海外学习交流、拓展双学位和联合培养项目,以学校学科建设为出发点,加大力度选送优秀教师和资助骨干教师赴国(境)外进行进修学习、访问、讲学、科研合作,参加国际会议和短期培训,开拓教师国际视野,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升导师国际化素质和提高国外交流能力。通过设立教师招聘办事处,开展海外专场人才招聘会,修改人才引进激励政策,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专家到校进行短期访问和讲学,或聘为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进一步加快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具有国际视野、学缘和多元化知识结构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经历的高层次人才,打造跨国界、宽领域的国际化产教融合平台,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国际化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四)深化产教核心机制,构筑产教融合国际化协调发展平台

深化产教融合,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产教融合所涉及的深层利益问题,才能够真正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格局。一是校企双方本着“互利互助,共赢共进”的原则,寻找双方利益的平衡点,构筑产教融合国际化协调发展共同体,搭建校企“互利互赢”长效合作平台。二是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监督、政策支持和保障作用,加大对积极推行产教融合的企业、高校的经费及政策支持,通过建立有效的税收政策、资金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降低企业承担的风险,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设立专项产教融合项目经费,促进广西民办外语类高校改革力度。同时,建立产教融合公共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精准提供产教融合信息和服务,促进产教融合信息资源的共享,使产教融合成为企业和高校内在发展的动力需求。

综上所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广西开放办学、创新办学思路都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广西民办外语类高校应依托与东盟接壤毗邻的地域优势,立足自身专业特色,打造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生态圈,创新产教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广西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提升广西的国际化城市形象和影响力,促进广西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汤丽萍.新工科视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9(1).

[2]韩宝平.以产教融合工程为契机 推进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13).

[3]曾富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产教融合实践[J].中国农村教育,2018(22).

[4]俞华.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探究[J].赤子,2016(20).

[5]任雪梅.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智库时代,2019(27).

[6]刘志敏,张闳肆.构筑创新共同体 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9(10).

[7]赵晓兵,赵光.产教融合导向下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规划的思考[J].保定学院学报,2019(3).

[8]王军庆,辛涛,于丽静.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本科高校产教深度融合对策研究[J].烟台南山学院学报,2018(3).

[9]黄莹娜.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究[J].智库时代,2019(25).

[10]成宝芝,徐权,王玉玲,等.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以大庆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8).

【作者简介】韦 茜,女,广西南宁人,博士,广西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曾扬阳,男,广西宾阳人,广西外国语学院高等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生态圈产教融合一带一路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科大讯飞:押注语音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