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多方参与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内动力探讨

2020-04-06刘知鱼文桂萍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

刘知鱼 文桂萍

【摘 要】本文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分析政府、学校和企业在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的诉求与内生动力,提出政府要发挥在产教融合中的推动与指导作用,高校要通过产教融合提升办学水平,企业要进一步发挥产教融合主体作用,从而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企业需求侧改革。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内生动力 产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3-0097-04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下简称供给侧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伴随着社会发展与行业企业转型升级,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是否满足社会需求侧,决定了当下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法》等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和落实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性文件,为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建设教育强国、改善民生和促进就业创业提供保障。同时,在这些政策文件中,一系列新目标、新论断、新要求的提出,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使职业教育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多元办学的教育类型。深化产教融合,既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新引领。

一、供给侧改革下的产教融合生态链

从字面理解,产教融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产”字所代表的经济效益,其次是“教”字所承担的教育培养属性,将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融会贯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产业链,即从人才培养到产品生产再到之后的技术革新。产教融合发源于职业教育,扩展至高等教育,辐射到产业领域,其特点为职业性、技术性、终身性、产业性、知识性、融合性等。其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界与产业界在推动技术技能培养和创新发展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形成互补互助的相关活动及合作关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一般涉及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在荣誉、效益、利益、投入、产出等方面相互作用,以链条式结构相结合拉动产业升级,创造更多价值,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是保障,学校是前提,企业是关键,政府作为产教融合的统筹者与推动者,制定并推行相关的政策,给予校、企适当的经费投入或补贴;学校作为产教融合中的供给者,为行业企业培养符合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创新知识理论;行业企业作为需求者,接收符合需求的人力与科技资源并将其投入实际生产之中;反之学校所获得的荣誉,行业企业的效益也对政府产生相应的作用(如图1所示)。

二、多元参与下的各方诉求与内动力

(一)政府的诉求与内动力

政府是深化产教融合的统筹者与推动者,发挥着主导作用。例如,出台适应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頂层设计,以及一系列政策文件,提供制度保障,在激励举措、资源分配以及项目立项上给予一定支持。同时,政府也是产教融合的受益者,享有教育与产业供给侧改革成果所带来的红利。政府参与产教融合的内动力在于,通过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获得整体收益,通过政策的出台引导和推动产教融合,实行教育与产业供给侧改革;将产教融合开展情况作为学校评优评先、绩效考核、项目申报以及经费划拨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提升学校的积极性与执行力,从而大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增强个人收入与行业认可度,有效促进社会稳定;通过政策与财政支持,加大产教融合对企业的吸引力,通过供给侧改革逐步提高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并有效推动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促进科技创新与产品品质提升,提高劳动效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有效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供给侧改革下的产教融合良性互动,解决教育科技与产业进步之间人才和科技成果的供需矛盾,有效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提高社会和谐发展水平。

(二)高校的诉求与内动力

职业院校或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双主体之一,同样也是此项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与最终获益者。当前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下,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和推动以及院校自身发展需要,高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明显参与度高于行业企业。

学校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动力之一来自政府的行政命令。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教育行政部门已将产教融合作为对职业院校考核评定、项目申报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因此职业院校考虑到荣誉的获得和项目经费的支持,都势必制定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的任务内容。

学校参与的另一个内动力在于职业院校或应用型本科学校已从自身出发意识到产教融合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以及社会声誉和品牌创建的重要作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结构是双向互通、唇齿相依的关系,通过对需求侧的研究采取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根据学科知识体系以及实际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培养以及工学比例调整,培养适合于当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得到毕业学生自身的认可以及社会行业的认可,同时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人才需求量提升与社会声誉的提升,进而增强学生的报考意愿,扩大学校的招生与人才培养规模,增加院校的基本收入。

此外,近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之前参与较多的研究一般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随着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企业对于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更加迫切,通过如横向课题研究、共建“双师型”高水平师资队伍、共建创新协同中心、生产型实训基地等不同形式的协同育人与科技创新合作项目,以行业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需求为导向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与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水平,从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强化高校科研能力成果转化率与锻炼师资队伍科研水平。

(三)行业企业的诉求与内动力

行业企业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另一主体,对相对稳定且多元化的劳动力来源和职工在岗教育培训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都有所需求。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的内动力是获得相关政策、资金、税收支持,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创造品牌效应,增强企业长期综合盈利能力。

但目前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参与度明显弱于各职业院校,归其原因在于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当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全过程时,大部分企业认为投入成本过高,培养时间过长,造成企业认为投入大于实际产出效益。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的财政与金融政策,如对产教融合性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降低贷款利率或返还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等,企业得到补贴后将降低其作为主体之一协同育人的成本投入,从而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产教融合的推进,能更好地培养出职业态度优秀、职业技能过硬和职业资格符合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当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后,校企之间形成供给侧与需求侧相互作用的链条式结构,根据行业发展与企业实际生产,校企共同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对岗位的适应性,通过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或协同创新中心)、横向课题研究等手段践行校企“七个共同”,即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有效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贯穿,及时将产业发展与企业转型升级中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纳入学校教学过程和授课内容之中,紧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创新性与多元化发展,最终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深化高校与企业的融合力度,更大发挥高校人才准备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进校企一体育人、良性发展、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企业参与主要是在教学过程前期与学校共同开发相关教学资源,在中期将实际生产作为学生实习实训或技术研发项目,在后期将学生与科研成果无缝对接岗位与产品,最终实现所招人才与岗位需求完全契合,缩小岗前培训与岗位适应时长,提高岗位工作与生产效率,以实际生产难题为校企共同研究的横向课题,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与创新能力,强化产出效果,助推企业升级,通过获得人力资源与科技成果转化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力与生产质量,最终创造品牌效应。

三、多种举措下各方参与情况

(一)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推动与指导

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不断升级,政府高度重视产业与教育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教育为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此后国家层面先后出台《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将职业教育定义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強化内涵建设,政府在深化产教融合进程中由“主导者”转变为“推动者”,由之前的强制性部署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实际情况对符合资质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实际利益调动企业作为双主体育人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与科技进步中的主体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人才、技术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政府教育行政单位推出一系列促进校企合作内涵建设的实际举措,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与标准,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如“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学分银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徒制”和混合所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共建高水平实训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共建产业学院、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多种举措为夯实职业教育本质、增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强化校企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高校通过产教融合提升办学水平

近年来,随着政府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出台以及教学改革项目配套经费的到位,各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双高计划”的落地,国家、各地区均出台了相关的申报文件,遴选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与专业群建设单位。因此,各高职院校均以培养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深化内涵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手段,以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等为抓手,参与到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之中。在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建设中,始终以产教融合为主要手段,以任务点的形式进行建设,之中以高水平党建工作为引领,坚持产教融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校企共同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全方位提高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着重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术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共同打造集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功能于一体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中心,服务行业和支出产业发展;校企协同育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深化“三教”改革,发挥专业群聚集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打造以“四有”为标准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队伍,实现学校师资队伍与行业企业全面接轨;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大力提升服务发展水平,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传承创新,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加大企业与社会人员培训;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健全内部治理体系,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打破信息孤岛,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中国职教国际品牌,协同中资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通过“双高建设计划”进一步提升职业学院的综合办学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内涵建设,培养更符合产业转型升级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强化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学校在国际、区域、所在地区影响力与社会服务能力。

(三)企业进一步发挥产教融合主体作用

为了进一步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作用,加大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2019年1月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随之,国家层面继续出台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大大提升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供有力保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教融合型企业兼具了企业盈利的“利”,同时也体现出了教育责任的“义”,也就是说企业不仅要以营利为目的,同时也要发挥自身优势承担起社会责任,增强社会效益与社会价值。因此,政府允许并鼓勵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管理等要素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在教学、实训和科研等方面开展合作。根据国家一直以来主推的产教融合项目,如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集团、“1+X”证书制度试点、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共享科技成果等一系列的合作项目,行业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校企协同育人,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以企业实际生产为研究方向,利用校企双方优势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企业在实际中的技术难题。除此之外,政府以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改革试点为手段,进一步调动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积极性,对深化产教融合的相关企业给予相应的实质性政策支持,如抵免企业当年应缴纳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税;与政府或高校合作办学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将此类企业纳入政府投资支持范围;优先支持开展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支持措施,使企业看到既得利益,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并在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发现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的优势所在。通过此类产教融合型企业项目,更多企业能够感受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好处,自发寻求与高校合作,充分发挥自身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在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中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更大能量。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应以促进区域社会稳定、地方经济繁荣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主线,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多方参与校企双元育人机制。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在此过程中诉求各不相同,却相互作用,通过深入探索,进一步发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动力,寻求更多元化的合作形式与更具内涵性的融合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领域的命运共同体进程,进一步推动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平.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科技投资,2019(22).

[2]张伟肖.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0(1).

[3]陈志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本质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5).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Z].2017-12-05.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Z].2019-03-29.

[6]阮宇,肖国生,田辉,等.“供给侧”背景下如何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生态链[J].才智,2019(28).

[7]李建奇,孙倩.“三螺旋”视角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构建[J].中国建设教育,2019(5).

[8]杨燕.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2018(29).

[9]吕银芳,王志远,祁占勇.生态链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政策环境及其创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9(19).

[10]李海东.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5).

[11]陆明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理念与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11).

[12]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发改社会〔2019〕590号)[Z].2019-03-28.

[13]董树功,艾頔.产教融合型企业:价值定位、运行机理与培育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

[14]滕颖,王利华.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现实要义、动因与关键点[J].教育与职业,2020(1).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多样化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XHZJG2017A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知鱼(1989— ),男,河北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文桂萍(1965— ),女,广西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
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促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