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提升高中物理信息分析能力
2020-04-06朱涟漪
朱涟漪
摘要:物理教师要注意学生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有一种类型的问题应运而生,那就是信息给予题,这些问题往往以生活生产或科学发展中的某些事件为情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而这些信息还需要学生进行进一步转化,并与相关物理原理联系起来,才能完成问题的解决。在信息提取和转化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开动思维,把握问题情境与物理原理之间的关联,并以科学化的方法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物理;科学思维;信息分析;能力
把握物理问题中的有效信息
在物理问题中,信息载体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特点,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表,还可以是公式等等。学生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提炼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关注:
图形 相比于其他载体而言,图形是最显眼的,学生看到图形时,首先要区分是什么图,是情境结构图(比如电路问题中的电路图),还是物理量关系图(比如速度时间图象)等等,学生要善于从对应图象中提取相关信息,以电路图为例,电路中有哪些器件,滑动变阻器是分压式接法或限流式接法,电路元件之间是串联还是并联,这都是学生必须确认的。
文字 这是最常规的信息载体,近年来,无论是各省市单独命制的高考物理试卷,还是全国物理卷,普遍都有较大的阅读量,学生要在繁琐的文字组织中筛选出能够帮助自己问题解决的信息,在信息提炼过程中,一些关键词需要学生及时把握,例如竖直平面、水平面、恰好、刚好等关键词,都是对某些特殊情境或状态的描述。
表达式 数学语言也经常被运用于对物理状态或物理过程进行描述,对学生而言,他们要有效辨析对应表达式所对应的物理内涵,尤其要注意不能仅仅只从数学角度来理解。很多形式上相似的表達式,在物理情境的刻画上是存在区别的,比如,该表达式可以用于对简谐振动进行描述,即振子的振幅等于30cm,其周期为5s, 是它的初相位;则可以用于某时刻波形图的描绘,显然它与振动方程所表述的内容是有差异的,虽然两个表达式只有一个字母的差别。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上述不同的信息载体进行有效鉴别和区分,由此来提高学生问题分析的效率,发展学生信息提取能力。
审读题目是第一要务
正如前文所述,现在很多问题都有较大的阅读量,重要信息往往被大量的文字所覆盖,很多信息之间的关系也不是能够一眼就能看透,因此在问题处理之前,学生要认真审读题目,其基本步骤包括先浏览整个题目,然后细致研究设问,探明问题中是否还套有问题,接着是结合问题,再回归到题干本身,搜集问题所求的物理量与题干所提供物理量之间的关联,进而探明物理规律在其中的体现。例题:为了在校运会的接力比赛获得较好的名次,甲、乙二人在运动场上进行针对性训练,他们在研究交接棒技术时发现,在经过短距离的加速之后,甲的速度能够维持为9m/s。为了分析乙的启动时间,他们在接力区前的某位置进行标记,某次训练中,甲先在距离接力区前x0处进行标记,当其奔跑到该位置时,向乙发出信号,乙从接力区的前端开始启动,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20m,且设定乙的运动为匀加速直线运动,试分析:若x0=13.5m,且甲追上乙时乙的速度恰好增加到9m/s,二人在此刻完成交接棒,则该位置距离接力区的末端有多远?若x0=16m,且8m/s是乙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之后他将以该速度跑完全程,若要确保二人在接力区范围内完成交接棒,则乙接到信号之后进行加速的加速度不能超过多少?
这个问题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描述,学生在分析问题时,需要对文字进行提炼,并将相关内容转化为物理语言,而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要审读题目,并对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1)“9m/s”,这是甲运动过程的速度,本题研究阶段中甲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2)“x0”,这是甲发出信号时与乙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追赶模型中甲比乙多行进的位移;(3)“甲追上乙时乙的速度恰好增加到9m/s”,这牵扯到两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一是位移关系,在空间上应该体现为甲正好比乙多跑了一段距离x0,二是速度关系,即乙在该过程中速度达到某定值,9m/s;(4)“确保二人在接力区范围内完成交接棒”,这是临界问题的一种表示,即甲正好在接力区的末端追上乙。
上述问题分析中,学生需要在审读题意的过程中,把握关键信息,并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化的抽象,提取出主要元素,忽略次要因素,准确把握运动模型,这些也正是解决信息给予题的关键所在。
信息给予题可以为学生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提供较好的练习情境,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获得更加有效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赵金明.转换思维方式 重现“柳暗花明”——摩擦角在处理高中物理力学问题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1(5).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苏省邗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