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思考
2020-04-06张贤
张贤
摘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行政事業单位的整体预算绩效管理状况将得到切实改善。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正处于融合发展阶段,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充分认识两者之间的联系,从内部控制视角出发,增强预算绩效管理实效。本文主要分析内控与预算绩效管理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以内控为基础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路径,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在事前、事中与事后三个不同的阶段,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与内控均可以发挥整体预防、系统控制与全面监督的作用,反映出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实质上,内控直接影响着预算绩效管理实践,因此,要想实现既定预算绩效管理目标,就必须从内部控制出发,采取相应措施,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与内控这两项工作加快融合,达到提高内控水平、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目标。
一、预算绩效管理与内控关系分析
分析两者间关系前,首先需要对其概念进行明确。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是指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财政支出目标,对预算效益进行管理的一种预算管理方式,这一管理方式重视对预算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监督与控制,包括管理预算编制环节、执行环节及评价环节等不同阶段,关注的核心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的实际产出结果,以提高资金支出效率为主要工作目标。内部控制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借助各种管控方式,对经济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与控制,从而保障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在实践中,预算绩效管理与内控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首先,预算绩效管理以内控为基础性前提条件,若预算绩效管理无法满足内控标准规范,则无法取得理想的管理实效。其次,内控的一项重要途径即是预算绩效管理,通过这一途径,各项内控手段将得到全方位贯彻落实。最后,在目标层面上,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均要求提高预算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提升预算管理工作效率、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规范化。总之,在内控框架下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能够营造良好的预算管理氛围,推动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工作,深度融合内控与预算绩效管理,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效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控和绩效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心主要在各项业务开展上,一些财务制度和管理制度比较松散,缺乏系统性的组织和统筹,部分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制度形同虚设,规章制度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充分贯彻落实。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不够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缺乏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与主体性,往往只是应付上级检查。因此,迫切需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和预算绩效管理意识。
2.内控和绩效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不高
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既缺乏对预算绩效管理的系统认知,又不能解决新形势下会计制度调整及业务变化带来的问题。另外,少数财务人员存在会计造假、贪污腐败等违法违纪行为,单位的内控和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质量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3.缺乏约束体系,监管不到位
一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待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认识不深刻,导致监管流于形式,未能形成对预算绩效管理形成有力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部分单位为了节约人力成本,让相关工作人员兼职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本单位的工作实绩,既不能保障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又缺乏约束力,根本无益于内部控制和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三、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完善路径
1.加强相关培训工作
在内控视角下,为突破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行政事业单位应首先加强内部宣传培训工作,面向全体职工开展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培训,通过培训的形式增进职工对预算绩效管理及内控重要性的认识,帮助财务工作人员掌握科学的内部控制方法,从而在单位内部构建有利于内控全面落实的环境气氛,为各项内部控制措施和预算绩效管理措施的落实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效清除障碍,加快预算管理改革步伐。
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树立全员意识,认识全体职工在内控中具备的重要作用,增进全体职工对内部控制工作的了解与认知,重视通过宣传培训工作,增进职工对于各项管理措施的理解与认同,从而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地配合,加快预算管理与内控实施步伐,切实增强这两项重要工作的实效性。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面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开展系统性的内部控制培训工作,从而推动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促进内部控制水平提高。
2.做好安全风险防范与控制
在信息时代,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信息快速增加,预算管理工作风险也在不断增长。实质上,无论是预算绩效管理还是内控工作,都强调对预算安全风险加以有效防范与控制。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应主动适应预算工作形势的变化,树立良好的安全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增强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审慎分析各项安全影响因素,把握其与内控、预算绩效之间的关系,设计相应科学应对方案,加强整体风险控制。当出现财务安全风险时,立即根据相应预案展开风险应对工作,力求将风险造成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对于预算编制、执行以及事后评价等预算工作阶段,均应展开预算绩效系统性评估,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一旦出现不符合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现象,应该立即展开纠正工作和责任追究,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潜在问题,以此提高预算管控能力,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畅通内部信息交流渠道,确保内部信息能够快速在单位内部有效分享,避免信息不对称性导致的风险问题,影响内控管理实效。
3.构建预算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在预算绩效管理实践进程之中,预算绩效评价占据核心地位。在这一工作开展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预算管理进行考核评估,分析预算绩效方面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若分析结果无法达到相应规定要求,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算执行,从而促进预算绩效管理措施得到高效实施。
为有效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构建精细的绩效评价指标,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对预算绩效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对预算绩效管理目标加以灵活调整,确保预算绩效管理真正符合本单位各项工作及长远发展的客观需求。对于预算在某一具体阶段的实施情况,应重视根据考核制度和标准要求进行动态化分析和监督控制,实时跟踪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认真收集相关信息,并认真做好档案记录与分析工作,为后续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将内部控制要求落实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与各个阶段,全方位提高预算绩效管理质量。
4.规范预算编制流程
预算编制流程缺乏规范性,是无法高效科学编制预算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预算绩效管理也有着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一状况,必须加大对预算编制的重视力度,采取措施对预算编制工作流程进行规范,从而推动预算编制朝着规范化和有序化方向发展,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对于预算编制工作的影响。通过高水平的预算编制,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加大预算执行力度,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重视与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展开深入沟通与交流,从而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了解,确保预算编制符合实践需求,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参照,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若在实践中遇到需要调整预算编制目标的情况,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进一步加强交流沟通,获得管理层的审批认可,确保整体预算编制目标符合实践需求,避免预算编制目标偏离工作实际,进一步提升预算编制工作的规范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预算绩效管理和内控间的密切关联,为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水平,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以内部控制为基础,全方位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实践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应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及预算管理培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风险防范、细化完善预算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以及规范预算编制工作流程等,深度融合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有效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功能与作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发展。
(责任编辑: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