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四川李庄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2020-04-06雷静梅张俊祥
◇ 雷静梅 张俊祥 ◇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助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创新。2018 年,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推动文旅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李庄古镇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东郊长江以南,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的美誉,丰富的文化遗存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李庄古镇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古镇李庄辖境的历史,从战国僰人至今已有2400 余年的历史。抗战时期,随着同济大学等文化机构迁入李庄,众多名人才子汇聚李庄,李庄蜚声国内海外,成为当时全国的“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李庄古镇,2005 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2009 年被评为国家4A 级景区,2014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镇,2016 年被列为全国首批特色小镇。作为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李庄古镇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任。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李庄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如何实现活态传承,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值得回顾与深思。
一、文旅融合视域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时代要求
文旅融合是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目前学界对文旅融合的研究,主要涉及文旅融合的动因分析、模式探究、路径探索、效果计量和具体案例分析等方面。历史文化资源是相对现实文化资源而言的,它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创造并且使用的各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的总和。①董雪梅,丁培卫:《公共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学理依据探析》,《理论学刊》2009年第4期。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学界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上。欧阳亿、刘向林提出古镇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应当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大保护当前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力度,同时应注重增强文化资源的特色性,通过对古镇中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重组和市场化运作,使得古镇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能够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实现进一步的深入发展,进而为古镇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参考。②欧阳亿,刘向林:《古镇旅游开发中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分析——以大通古镇为例》,《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第一,运用整体性思维,实现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互补是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首要目标。树立整体性开发思维,包括确立古镇整体发展定位和整体性保护与开发方式。发展定位是古镇保护与开发的首要任务,确立符合地区特色的发展定位才能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地区资源的构成是多样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由历史建筑、历史人物等多种资源组成。在地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对整体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应详略得当、各有侧重。
第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秉持个性化、特色化原则,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内涵与特征。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推动地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是文旅融合视角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基本要求。③丁春文:《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旅游文化的挖掘——以浙江省为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数据,2019 年春节假期,参观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者比例分别达44.2%、40.6%、40.5%和18.4%,观看各类文化演出的旅游者达到34.8%。旅游过年已成新民俗,而文化休闲游成为节日期间主流的旅游休闲方式④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春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平稳有序运行》,https://www.mct.gov.cn/whzx/whyw/201902/t20190210_837225.html. 2019-02-19.。为满足个性化的审美需要,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要以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为前提,包括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坚守地域特色,为文旅融合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源动力,以差异性的保护开发让游客更好地体会到旅游活动的文化魅力和价值意义。
第三,文化旅游融合视域下,大众消费需求发生变化,新产品形式开始出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创新产品形式。中国创意产业之父厉无畏曾提出:“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最终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的结果是出现了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这一现象有如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会产生新的学科一样。”⑤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上海管理科学》2002年第4期。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相互产业之间的壁垒和界限逐渐被打破,产业边界逐渐变得模糊和开放,开始出现产业之间的融合,契合文旅融合诉求的文化旅游产品应运而生,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旅游者进行观光、体验、学习及创新的源动力,需在文旅融合时代环境下进行产品创意生产思考。
二、文旅融合视域下四川李庄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效用评估
建筑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资源等积淀形成李庄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单一性、浅层式的保护与开发方式局限了李庄古镇历史文化资源在文旅融合背景中存留的空间维度。
(一)李庄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状况
风格独特的建筑文化。李庄古镇历史悠久,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镇内分布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最能体现明、清两代古建筑风格艺术的庙宇、殿堂、宫观、古戏楼、古民居、古街道,包括羊街、席子巷、老场街等保留完好的传统街巷,以及有极高研究和欣赏价值的慧光寺、玉佛寺、东岳庙等“九宫十八庙”。还有被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定义为李庄“四绝”的旋螺殿、奎星阁、九龙石碑、祥云百鹤窗。尤其是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956 年)的旋螺殿,梁思成先生曾赞其“其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
表1 李庄镇主要历史建筑一览表
历史悠久的红色文化资源。抗战时期,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相继迁入李庄,让原本只有3000 余人的李庄小镇在抗战时期延揽了外省人士1.2 万余人。古镇中的殿堂、庙宇、宫观、会馆、祠堂以及农家小院均成为师生们的教学、科研和生活场所,使得李庄古镇在1940 年到1946 年的六年时间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迅速提升为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并驰名海内外。
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李庄在历史上曾有过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的辉煌。在饮食文化方面糅合了几个外来省份之长而又有所发展,逐渐形成了李庄白肉、白酒、盐花生、腌腊制品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特别是1940 年迁来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其人员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李庄生活的六年时间里,又促进了李庄饮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现代李庄基本形成了以“一花二黄三白”为代表的特色饮食文化。“一花”是花生;“二黄”是黄辣丁和黄粑;“三白”是李庄白肉、白酒和白糕。
(二)李庄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
李庄古镇在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与开发。从保护与开发的侧重范围、主要手段以及保护力度和开发程度三个方面可见李庄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
1.保护与开发的侧重范围
李庄古镇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资源丰富。目前李庄镇政府对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主要集中于旋螺殿、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梁林旧居)、东岳庙、张家祠、栗峰山庄、祖师殿、胡家院子、战时新闻社,保护与开发的范围集中且狭窄。比如对李庄古镇颇负盛名的“九宫十八庙”开发力度较小,仅部分“九宫”建筑被开发为旅游景点,而十八庙中的东岳庙、土祖庙、苏家观尚存外,其余建筑均已无存。另外,李庄镇政府对于李庄古镇以“一花二黄三白”为代表的特色饮食文化也没有进行正式的保护或开发,对于已开发的景点也主要是针对同济大学的文化内容进行的。
可见,李庄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范围集中且狭窄,对历史文化内容和承载历史文化的建筑实体都有明显的侧重集中,有所忽略其他丰富而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2.保护与开发的主要手段
李庄古镇现在已经开发并售票参观的一共有八个景点,分别是:旋螺殿、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东嶽庙、张家祠、栗峰山庄、祖师殿、胡家院子、战时新闻社。其中旋螺殿仅供参观,并未做其他开发。其余景点开发方式大体相同,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某些重要历史人物,以及讲述该景点的历史建筑在抗战时期与相应的学术研究机构的历史渊源。在图文讲述的基础上,各景点还陈列了与之对应的珍贵史料、文稿、藏书、衣衫、器物等各类文物,对某些重要的历史场景进行了实景再现,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向世人诉说这段历史。
以图文结合为主,文物陈列、场景再现的方式讲述相应历史建筑的历史故事、展现历史赋予其的文化风貌和品格,是李庄古镇景点最主要的开发手段。
3.保护力度与开发程度
李庄古镇几大重要历史建筑、传统街巷风貌、传统民居大体保存完好。“李庄四绝”中的百鹤窗位于张家祠内,九龙碑位于禹王宫内,原魁星阁在文革中被拆除,现魁星阁于1998 年重建并作为商业酒店营业使用中,旋螺殿设有专人管理和售票参观。李庄的古街古巷,过去除极少数是泥土路面外,绝大多数都是由石板镶嵌而成。1998 年,由翠屏区建设局为投资主体、李庄镇政府自筹部分,共投入近80 万元对全镇街道先后进行整治。除小春市街、席子巷以及羊街部分等保留能体现古镇风貌的石板铺设外,其余街道全部进行水泥硬化铺设。在景点打造方面,李庄古镇对已开发并售票参观的景点的相关历史信息进行了全面挖掘,历史故事从产生、发展到结局、后续影响和发展无一不完整全面,包括书本纸张、武器工具、衣物配饰、器具仪器等的历史遗迹丰富繁多。
由此可见,李庄古镇对于核心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重点保护和深度开发,对于核心历史文化资源范围内的资源无论是保护力度还是开发程度都是成熟可取的,但对于这个范围以外的资源,其保护力度和开发程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两者呈两极分化状态。
(三)李庄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
文旅融合背景下,大众文化需求和审美消费需求发生新的变化,追逐个性化、特色化的资源内容和服务设施,注重整体环境的感知和体验。大众消费的对象不仅仅是资源本身,与之相关的场景、空间逐渐成为大众消费的内容。李庄古镇在资源保护、产品开发以及发展定位等方面的桎梏,拘囿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度发展。
1.保护范围狭窄,整体性观念缺乏
白小琼指出,在历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应树立整体性观念,综合全面地协调好局部开发与整体推进的关系,以促进古镇的持续发展。①白小琼:《古镇旅游开发中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四川戏剧》2017年第10期。李庄古镇历史建筑群数量大且整体质量较高,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目前李庄历史文化名镇核心保护范围内的主要历史建筑包括保存较完整的典型川南民居合院、具有重要抗战文化纪念意义的历史建筑物或旧址所在地、一部分“九宫十八庙”建筑,许多不被“重视”的历史建筑均处于空置或移作它用的状态。同时,古镇在发展定位上亦缺乏整体性观念。依托李庄古镇较好的区位优势和用地优势,当地政府将李庄作为城镇主要发展区进行开发建设,古镇周边许多珍贵遗产“罹难”。文化生境的破坏,李庄古镇历史文化难以传承延续。
2.产品结构单一,大众需求难以满足
李庄古镇目前主要是依靠古镇的观光旅游来实现创收的目的,并未形成结构合理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对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浓厚的地域特色的养生产品、民俗产品和现代休闲娱乐产品开发力度不够,还未形成系列化、多元化的旅游主题。正如前文所提,李庄古镇目前对主要景点的开发方式均为图文讲述历史配以文物陈列和某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实景打造,游客来此只能参观古建筑、听历史故事、品特色小吃,缺少具有较强体验感的产品,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主题单调。游客不能从中很好地体会到古镇的历史文化韵味,大众文化需求亦难以满足。再加之古镇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游客好感度随之降低。
3.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价值认知不足
当代旅游者已呈现出更加关注生活、更加注重体验与分享、更多追求异样生活与新鲜感受的特点和趋势,且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文化旅游,对文化内涵丰富的高品质旅游需求日趋旺盛。②杨志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从理念走向行动》,《中国旅游报》2019年1月18日。从李庄古镇景点开发现状来看,李庄古镇保护与开发侧重点和力度均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对历史文化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挖掘也不够深入,这便使得李庄古镇历史文化的价值难以被当地人和游客所理解和接受,文化的传承也会出现危机。
三、文旅融合视域下四川李庄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视角逻辑
文旅融合背景下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需要完成的首要目标是树立整体性思维,促进资源的优势互补,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的传承发展,而关键在于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李庄古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促进古镇协调发展。
(一)明确李庄整体定位,树立整体性开发观念
《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确定李庄组团的功能定位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依托李庄古镇以休闲度假旅游服务为主的特色组团,并明确指出李庄组团的规划核心是有效保护李庄古镇,保护古镇及其周边的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区,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保护;《宜宾历史名城保护规划》(2013-2020)明确李庄发展定位,确立以古镇保护作为李庄发展的基础和重点,发展旅游服务、文化休闲、教育科研等功能,树立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的古城保护与发展定位,以高标准对古镇进行保护;《李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13 年)将李庄古镇定位为文化多元、宜居的滨江川南历史文化古镇。
(二)全面保护历史遗迹,整体保护周边资源
李庄古镇保护范围的确定应该考虑建筑与城镇并重,城镇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并重,构筑包含建筑、城镇与外围自然风景三大部分的整体保护框架。
1.历史建筑保护
李庄古镇需保护的历史建筑除了文物保护单位、拟保护单位和主要历史建筑之外,还应包括一般传统建筑(区)与传统风貌无冲突的建(构)筑物。对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拟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合理利用;主要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应在协调统一原则的下进行;至于一般传统建筑区和与传统风貌无冲突的建筑物可有所取舍,如需拆除或重建,均需与周围传统建筑保持和谐。
2.街巷空间保护
李庄古镇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保护街巷如表2 所示,对传统风貌街巷的保护应包括街巷自身及其两侧的沿街建筑物,不应拓宽街道面积。沿街的传统建筑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整体拆除。当然,针对改建和新建建筑,都应保持并突出原有的街道景观特征,应以保持现有功能和恢复历史功能为主地加以保护和开发。同时商业街的保护应杜绝一切与历史建筑和环境不相协调的装饰物,以保持古镇特有的宁静亲切的居住氛围。
表2 李庄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保护街巷一览表
街巷名称 说明文星街 包括猪草市、文星街广福街 为李庄的主要街道,现沿用解放前旧街名争年代所建的街道有麻柳古树宋家山场口、半边街,现名工农街新街子 抗日战麻柳街(西段) 此街原殿英街(北段) 包括原
除了保护传统风貌街巷之外,还应该保护一般传统街巷,并对街巷景观无特色、凌乱无序、需要改善的街巷进行整体整治,两者都应遵循与周围环境景观风貌相协调的原则。
3.环境要素保护
环境要素保护是要对历史环境要素及古镇所处自然环境进行全面整体的保护。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应该包括古镇中现存的栅门、石阶、古井等历史遗址以及所有的古树名木和传统路面铺装。同时根据周围现况,保持或整治周围的空间环境。对于李庄古镇周边的山水生态环境应该保持其自然绿化状态,区内包括新型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城乡建设等必须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为前提,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景观和生态环境破坏。
(三)深入挖掘历史信息,全面展示个性内容
1.齐抓学术机构,避免厚此薄彼
抗战时期迁入李庄的文化学术机构有同济大学、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现代李庄仅注重对同济大学相关的历史信息和历史遗迹深入挖掘,忽略了其它同时期迁入的学术研究机构。因此,在今后的开发中应着力挖掘其他文化学术机构的相关历史信息。比如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体制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等学术机构,处于空置或移作它用状态,李庄应对其实施专人保护并逐步进行旅游开发。另外,对于抗战时期同时迁入且尚未进行有效开发的文化学术研究机构,李庄可考虑对拍摄纪录片,全面完整地记录及展示烽火时期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李庄艰苦研学的过程,彰显李庄历史文化内涵。
2.开发名人资源,提升文化内涵
随着文化学术机构一起来到李庄的是一大批当时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如林徽因、梁思成、傅斯年、董作宾等。这些专家学者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不懈、刻苦研学,完成了一部部中国学术史上的扛鼎之作,也培养出众多中国学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近年来随着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热潮,名人故里争夺战一度火热,甚至从历史人物演变到了小说人物,而李庄拥有如此丰富的名人学者资源却并未有效开发利用。因此,李庄对名人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如修建名人馆、名人堂,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展示。除统一开发展示之外,也可对部分名人资源进行针对性开发,如借梁林夫妇和李庄在建筑界的影响力,举办建筑学界的学术交流会议、研学活动或比赛,还可以借林徽因在文学方面的名气以及李庄的文化底蕴,举办诗歌文学类的比赛或活动等。
3.开发饮食文化,丰富旅游项目
现代李庄基本形成了以“一花二黄三白”为代表的特色饮食文化,这些饮食的售卖店铺已遍布古镇大小街巷,但目前尚未进行正式开发。因此,李庄可对“一花二黄三白”实行专项旅游项目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如将这些特色小吃的制作过程或制作方法向游客展示以作为一个旅游项目,也可以举办以“一花二黄三白”为主,其他各类小吃为辅的美食文化节。
(四)创生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发展内容项目
旅游产品体验类型中,文化体验日益受游客青睐,因而文化旅游地如何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文化体验成为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游客对旅游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现在游客已不再满足于欣赏自然风景,转而对休闲、度假、体验、康疗、文化等多元化旅游产品有更多的需求,同时对旅游接待设施的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李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农业景观优美,以此为依托,可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依托环长江景观带开发自然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突出农业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山林景色,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并强化旅游活动项目的参与性。利用李庄镇优越的气候环境和自然地貌、发展消夏避暑、山林氧吧、休闲运动、康疗养生等旅游产品项目。依托同济医院等资源,注入养生社区、康体疗养等项目,推出健康养生的旅游新方式。依托李庄镇茶业产业资源,积极发展农业生态观光体验旅游在向文化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深度开发过程中,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
结 语
李庄古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不适应文旅融合背景下历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李庄古镇在今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应注重整体性观念,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满足当地人民和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而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当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对其他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整体性原则,同时保留地方性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因地制宜推动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