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历史情境,整合教材内容

2020-04-05张鹏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利玛窦高中历史文化

张鹏

关键词 高中历史,明清经济,文化,利玛窦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5-0032-08

通史体例的《中外历史纲要》建立了新的历史知识体系,引领了中学历史教学发展变革,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正如其名,《中外历史纲要》是一本纲要类历史教科书,存在历史内容多、概念丰富、课时有限等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妥当,会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进而制约学科素养的培育。①笔者以“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创新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为例,分析教材逻辑,寻找历史线索和创设历史情境,来探讨解决以上问题,希冀能够抛砖引玉。

一、教材分析和设计依据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以下均称“该课”)上承明清政治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相关内容,下开晚清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单元的相关历史。该课内容既要联系明清政治的学习,也要为晚清大变局出现的学习奠定基础。

从时间上看,该课内容时间横跨明朝初年到清朝中叶近四百年,其中明朝中期、明末清初、清朝中期为三个重要时段,分别涉及明朝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科技和思想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三大块内容。而明末清初的内容,是明朝中期经济文化的延续,又联系清朝中叶文学艺术发展史。教学设计选中明末清初的相关案例,可以说相对合理。

从内容上看,该课内容丰富,涉及明朝经济,包含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农业出现新物种、新发展,手工业进步并出现新的生产关系,商品经济新发展,海外贸易发展,商帮出现,商人地位进一步提高等;涉及明朝及清初诸多思想,包含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却逐渐失去活力,陆王心学发展,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活跃等;涉及明清小说和戏曲,包含四大名著等小说的发展,昆曲、京剧为代表的戏曲藝术的发展;涉及明朝科技,包含科技名著、利玛窦等外来传教士传播西方科学知识和欧洲测绘技术,《几何原本》为代表的数学著作等内容。虽然该课内容丰富,领域广泛,但综合考虑内容和时间两种要素,笔者发现本课的重难点基本集中在明朝中后期。这就为教学设计腾出了想象空间。

从全球史视角看,当明清易代,王朝出现更替,君主专制进一步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经济和文化也出现了若干新变化。但是明清的君主专制政治和闭关抑商等政策极大制约了这些新的变化,制约了新变化带领中国创造新历史的可能。与其同时,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欧洲引领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新的全球历史,世界逐渐联结为一体。欧洲借力新航路和全球的资源,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的兴起正改变世界,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分析这一课经济与文化时,既要突出明清历史中的新变化,也要适当与全球的发展历史做横向比较,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等素养。

综合上述教材分析,笔者发现,利玛窦这位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历史人物身上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本课创新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利玛窦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历史地位特殊。利玛窦入华处于明朝后期,即万历朝时期,该朝既是中兴的时期,能够照顾到明朝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又是走向衰弱的时期,能够覆盖明清易代即明末清初的政治思想等内容。利玛窦所处的时期正是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西欧文艺复兴大发展、路德为代表的宗教改革掀起波澜的时期,而且还处于中西交往的重要时期。利玛窦是“东学西渐”的重要人物,能够兼顾思考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历史。利玛窦是中西科技交流的重要人物,为中国明朝引进了世界地理知识、西方地图测绘技术、西方数学等重要内容,极大影响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史人物,也能照顾中国科技发展史。

利玛窦是一位有着丰富的晚明历史经历的特殊历史人物。通过进一步的学术梳理,笔者又发现,利玛窦见过汤显祖(有争议),会见过晚明思想家李贽,和徐光启是好友,还和当时众多的官员、士大夫有交集,这是明确的历史事实。可以说,利玛窦是成功混迹于明朝士大夫中的特殊的传教士。利玛窦曾广泛游历中国,到过澳门、广州、南京、苏州、北京等重要城市,他本人尤其推崇晚明苏州这个城市,而苏州是明清农业、商业、手工业等重要经济内容的重要载体,史料丰富,留有不少利玛窦观察商业的文字资料。

由此,选择利玛窦游历中国的历史线索,既能照见明万历朝的历史,又能在关键之处整合教材内容,将教材横跨四百年、纵贯明清两代的诸多内容串联起来。笔者认为,将“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以利玛窦为中心,利用利玛窦和中国各色士人的对话,游历苏州等城市的所见所闻,进而创造相关历史情境,能够将历史知识和学科素养有效结合,是统编教材教学可行性较高的尝试。

二、设计的总体思路

该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教材分析和利玛窦这一历史人物的特点。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寻找利玛窦游历中国的历史线索,创设历史情境,整合教材内容,落实学科素养。思路如下:

以后世所绘的意大利传教士形象中儒服的特点探讨导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趣味,了解澳门既是东西方文化交汇地,又是西方进入中国的跳板,为以全球史观来学习历史做好铺垫。接下来创设六个历史情境,大致上按照利玛窦会见各色明朝人物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展开教学过程:

一是创设利玛窦和汤显祖的对话情境,来整合该课的文学和艺术内容。通过设置对话,让学生认识汤显祖的贡献——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由此适当延伸整合其他文学艺术内容。依托教材和史料,结合设问和反问,让学生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培育核心素养。

二是创设利玛窦和李贽的对话情境,来整合该课的思想史相关内容。李贽在统编教材中分量较重,既联系王守仁的心学,又有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同时和黄宗羲等三人思想有着相通之处。依据李贽的这个特点,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对话,让学生认识李贽的儒学观点及其“叛教者”身份,探究李贽在当时和后世的重要影响。同时,通过教材和资料找到李贽和阳明心学的联系,进而认识阳明心学,并探讨其中的思想价值。利玛窦和李贽对话的情景构建,旨在通过学习李贽的思想进而认识阳明心学,整合该课明朝思想史内容,进而为学习明末清初黄宗羲等三人思想做好铺垫。

三是创设利玛窦和徐光启的对话情境,来整合该课的科技史和农业新物种的内容。依据该课科技史内容的分布特点以及利玛窦沟通中西方交流的内容,通过设置利玛窦和徐光启对话的历史情境,认识利玛窦和徐光启对于中西文化科技交流的意义所在,并结合教材,了解徐光启、李之藻分别和利玛窦合作,创造了明朝数学和地理绘制技术的新成就。依据徐光启的贡献特点,认识其是明朝的士大夫和科技人物,也是甘薯(番薯)传播的重要推动者,进而完成明朝中后期美洲农作物的传播和对中国影响的学习任务。

四是创设利玛窦游历苏州的历史情境,整合该课的经济史内容。依据利玛窦对苏州的推崇和苏州在明清历史乃至世界贸易历史中的特殊经济地位,结合利玛窦著作中的文字资料和明清苏州经济的文献资料,并通过图片,创设利玛窦游历苏州的历史情境,认识明朝后期苏州的商业、海外贸易、手工业、农业的发展,完成明朝经济内容的学习任务。

五是创设利玛窦和万历皇帝“不见”的历史情境,整合该课小农经济、君主专制、“天朝上国”等内容。依据明清中国政治和国情,以及中西方历史发展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教师的叙述,思考万历皇帝“不见”利玛窦的原因和影响。借万历皇帝的兴趣点,进而思考当时中国重视和轻视的事物及影响。由万历皇帝的“不见”和士大夫的“不见”,可见当时中国对于西方科技的态度和国情,是“不见”世界形势和世界潮流。同时,该历史情境也为下个教学环节的展开埋下铺垫。

六是创设延伸思考,探究明清易代、中国落后的深层因素。依据明清易代、明末清初思想家的特点,以及清朝中期的文学特点,并结合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在亚洲的殖民扩张,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等世界历史,探究和认识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特点和价值,认识《红楼梦》《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反映的清朝落后世界的相关因素,进而激起学生思考。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在落实历史知识的同时培育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

三、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明清历史现象万端,既然以利玛窦作为人物线索来创设情境,那么,这就可视为观察明清中国的一个视角,我依此设置本课的线索为:利玛窦:一个看万历明朝的视角——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以利玛窦“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先驱这重身份切入,解释选题的因缘,简述利玛窦的历史贡献,依据图片设问。

材料1:

问题1:图中人物是谁?外国人为何身着中国服饰?

问题2:除了服饰,图中还能看出什么要素?

问题3:通过上述问题,推测图中人物的身份与来华目的。

设计意图:递进式设问,以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通过简述利玛窦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补充说明其左手拿的是耶稣会的徽标,以此,可点明耶稣会来华传教的目的。

材料2:

问题1:如何看待欧洲绘制的世界地图?

问题2:如何看待万历十年历史地图?

设计意图:1590年这张有着局限但却是当时最先进的世界地图反映的是当时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体现了利玛窦所处欧洲的先进地图测绘技术以及世界观。联系明清政治史,可发现万历朝中国掩藏着危机。利玛窦来到的明朝是一个中兴之后趋于衰亡的明朝,但仍然有着辽阔疆域和帝国的繁华。用现代绘制的地图是为学生了解明朝强中藏弱的特点提供依据。用两图的目的是简要介绍当时的欧洲绘图和明朝疆域。后图如果使用中国古代地图如“大明一统图”(1376年),时间过早,而稍后的明朝地图如“皇明一统方舆备览”(1625年)则明显受西方影响。

利玛窦辗转半个中国,历经各大城市及市镇,有着丰富的阅历,和明朝的士大夫有着频繁而深入的交流。通过他的一双眼睛,见证了明万历朝的经济与文化。

材料3:

问题1:利玛窦何以能到澳门?为何而来?

设计意图:这里可以引出隐性知识,利玛窦借助新航路开辟后的新航线及葡萄牙在中国的澳门据点,得以来到中国。澳门在16世纪东西方贸易中就有着特殊地位,以此为明朝中国海外贸易繁荣的学习埋下伏笔。

过渡: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利玛窦到达广州,后自制《萬国图志》。经过地方官僚允许,得以在肇庆府留居学习中文。在这里,利玛窦和中国大文豪汤显祖有一次重要会面。

情境一:1592年利玛窦和汤显祖肇庆府会面

材料1:

画屏天主绛纱笼,碧眼愁胡译字通。

——汤显祖

二子西来迹已奇,黄金作使更何疑。

——汤显祖①

材料2:我相信这个民族是太爱好戏曲表演了……这个国家有极大数目的年轻人从事这种活动……宴会有时要长达十个小时,戏一出接一出也可连续演下去直到宴会结束。

——《利玛窦中国札记》②

材料3:……许多文人学士争相用新昆腔编写传奇,到万历末年达到“四方歌曲必宗吴门的地步”。昆腔传入北京,立即获得统治者和文人墨客的宠爱,迅速取代当时活跃在京城剧坛上的弋阳腔,赢得“官腔”的称号。在明末,昆腔成为全国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摘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选修六》③

问题1:根据材料1,汤显祖的诗歌提到了什么重要的人物和事情?提到利玛窦了吗?还需要什么证据才能更好地证明利玛窦确实会见了汤显祖?

问题2:根据材料2,利玛窦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明朝”?

问题3:根据材料3,结合所学,回答昆曲起源于何处,万历朝呈现什么样的发展态势?汤显祖是否和昆曲有联系?

设计意图: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利玛窦和汤显祖曾会面,依据即汤显祖的诗歌。利玛窦和汤显祖会面有一定的学术争议,却不妨碍创设利玛窦和汤显祖会面的历史情境。通过合理想象,可以增进历史理解和解释。明代闭关自守,最早来华传教士的行踪相当清楚,1592年,除了利玛窦、麦安东、石方西,中国内地再无其他传教士,汤显祖诗作中的“西域两生”,理应就是利玛窦及其同伴。通过反问用什么证据才能证明汤显祖的诗歌中的“二子”是利玛窦及其同伴,可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至于《牡丹亭》和昆曲的关系,则可更加具象地认识昆曲兴起和发展。通过利玛窦和汤显祖的会面,来完成该课文学艺术相关内容的学习任务。

猜你喜欢

利玛窦高中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Matteo Ricci: 利玛窦
谁远谁近?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礼物与利玛窦的传教策略
宗教、政治与文化:索隐派与来华传教士的易学研究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