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关键问题导引下的教学策略优化

2020-04-05贲新文贲浔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关键问题优化教学策略

贲新文 贲浔

关键词 关键问题,内涵界定,教学策略,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5-0061-05

徐蓝教授于2019年12月29日在“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高考——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研讨会”上作了“努力使歷史教育成为涵养学生生命的过程”主题演讲,指出:使历史教育过程成为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使我们的历史教育成为涵养学生生命的过程。这无疑再次强调并凸显了新时代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及历史教育人的神圣使命。新时代,新担当,新履责。想要更好地体现历史课程育人功能,我们认为,深刻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准确界定教学关键问题,并据此优化教学实施,是有效的路径之一。

一、准确界定教学关键问题

置于言必称“素养”的新时代,历史教育自然要顺应趋势,但更要冷静审视,及时反思:历史学科的特质是什么?历史学习到底要学什么?历史课堂教学如何体现素养立意可教、可学、可评的特点?如何超越具体的历史课程知识与技能,彰显历史学科得天独厚的育人价值与功能?

课堂是师、生智慧生成,焕发生命活力,实现生命价值,丰满生命意义的殿堂。学科核心素养既是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学科载体,又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引导学生达成历史学习的目标,教师要树立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①

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否真正有效,学科核心素养能否真正扎根课堂,学科独特育人本质能否彰显,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界定。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是指对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科理解能力、完善学生核心知识体系、培育学生优良品性有重要影响的教学问题。它是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科本质与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设计与执行能力、提升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的问题,也是有助于学生掌握并运用学科核心思想方法和核心能力,去探索学科及适应生活和未来发展的教学问题,本质就是有利于学科关键能力培养、有益于“立德树人”育人目标达成的学科关键教学问题。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确立,必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进行宏观、总体、全面的遴选、界定与设计。具体方法是把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确定教学关键问题的一级主题,然后围绕这些主题,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体系与内容结构为载体,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过程中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情景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出现的重点、难点与焦点问题等作为二级主题。历史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可界定如表1。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其根本价值旨归是育人,是培养学生的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的必备品格,包含批判性思维、以史为鉴、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囊括理论能力、方法能力、时序能力、释读能力、评价能力、论证能力、叙述能力、解释能力。②下面以笔者参加2019年江苏省历史优质课比赛的“东汉的兴衰”(以下简称“本课”)一课为例,谈谈我们的“教学转化”策略探索。

二、积极探索教学策略优化

(一)科学把握教学内容主旨

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但“课时的有限与内容的无限”似乎已成为使用统编版教材教学老师的共同困惑。基于课标要求、教学关键问题导引,深刻界定诸内容的素养培养价值,符合历史逻辑地合理选择、整合教学内容,不失为“脱困”的重要前提。

本课课标学习要求为: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③体现课标要求,教材编排了“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三个子目内容。

本课教材设置,呼应了新课标增加的东汉历史学习内容,完整了中国古代史发展脉络,有利于学生历史时序的整体性建构。东汉上承大一统建立和巩固、发展的秦朝与西汉,下启政权分立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发展历程中处于重要地位。东汉与西汉,合称汉朝。东汉王朝存在近200年,辉煌与黑暗并存,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同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其政治影响,并不弱于西汉。东汉时期,由于谶纬盛行,影响了政治和思想的走向,中期以后,在皇帝制度、官僚制度框架下,皇帝年幼继位而导致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造成了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一蹶不振,土崩瓦解,后终于在军阀割据纷争的浪潮中走向灭亡。通过东汉治兴乱衰历程的学习与探究,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又有益于历史经验教训的智慧汲取,提供现实借鉴与启示,对于学生历史意识的培育及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具有积极的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参照教学关键问题清单,我们审视了教材诸内容的教育教学价值。“东汉的建立”:理解“东汉”命名的缘由,帮助学生确立历史发展时序概念。“光武中兴”:借助相关史料,培养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素养,渗透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民生的理念。“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培养学生历史因果分析能力及透过表象深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黄巾起义”:农民起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改朝换代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还重视“点—线”结合的课程设计思路,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单元主题视角,挖掘提炼“东汉治兴乱衰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演进的关系”作为本课的教学逻辑主题,进而厘清诸内容对于培养高阶历史思维能力的意义。东汉的建立和再度一统,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重新回归正轨发展道路;“光武中兴”,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弱化了皇权,混乱了朝纲,导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人民遭殃,农民起义,它不仅导致东汉王朝走向衰亡,也影响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东汉灭亡后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更使得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入政权分立的曲折发展时期。为满足部分学生深度学习的需求,我们还设计了“君、臣、民关系”与“王朝治兴乱衰关系”的附加主题,以备教学实施时相机使用。上述内容主旨分析,是在时序性、系统性、整体性、时代性的历史学科特质思维下进行的,有利于学生置于历史发展的纵向发展历程宏观了解东汉的兴衰过程,并培养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变迁、深入剖析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与初步能力。

(二)合理制定教与学的目标

作为教学起点与终点的教学目标,要以核心素养的达成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确立本课教学目标,我们同样以深刻解读核心素养内涵基础上界定的教学关键问题为参照,同时还力求做到“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蕩”课程内容要求、“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①等课程目标要求,以及“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识读历史图表”②等中国古代史板块学习要求的兼顾融通。并以“学习目标”的形式描述如下:

1.自主阅读,了解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东汉“刘汉复统”的内涵,初步培养时空观念、历史逻辑推理及基本历史解释能力。

2.通过史料研习活动,认识光武帝柔治天下的必要性;通过施政措施与问题解决的相关对应,理解“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光武中兴”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了解东汉是当时世界上颇具影响力、在很多领域具有领先性的大国,激发民族自豪感。

3.通过阅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图说,结合史料研习活动,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基本情况及其危害;认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不仅弱化了王朝统治,造成了社会动荡,而且影响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进程。

4.通过“封建王朝的轮回”趋势图、“君、臣、民关系”示意图,以及“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历程图”,认识东汉王朝兴衰的历史启示,强化国家统一的意识。

以上试图改变传统三维目标描述方式,尝试过程性、素养化目标建构;体现课标的历史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与课程目标要求、板块目标要求及课程内容要求的兼顾融通。

(三)有效设计教学展开过程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与教学关键问题的落实,有赖于教学过程的有效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本课总体立意是:把东汉的兴衰置于封建王朝的轮回及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审视,同时通过王朝变迁过程中君、臣、民关系的演变,引导学生认识东汉王朝兴衰的历史启示,强化学生国家统一的意识,以张扬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与现实价值。整体学习过程围绕走近历史、走进历史、走出历史渐进展开,设置“刘汉复统”“柔治中兴”“弱政趋衰”“曹魏代汉”四个篇章,以勾勒东汉王朝兴亡历程。东汉王朝兴衰与君、臣、民关系演变,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演进的关系探究、体悟则为思维探究主线及价值情感主线。如此设计,体现的是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诸素养培养的整体建构和价值诉求。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还关注了以下方面:

1.创设趋素养化学习情境

据“封建王朝的轮回”示意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历程图”,回顾秦朝、西汉的兴衰历程及其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历程的影响。进而设问导学:继西汉后相继建立的新朝和东汉王朝呈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演进又有何影响?带着这两个问题,进入学习。

回顾已学知识,初步建构历史发展时空观念;置于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主题视角,问题导学,揭示学习要旨,激发学习探究欲望,引领历史思维路径。

第一篇章“刘汉复统”的“东汉的建立”,通过刘秀起兵旗号“复高祖产业,定万世之秋”以及地图上洛阳与长安位置比较,让学生以历史卡片形式初步认知。

至于“刘汉复统”之“复统”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轴及相关信息推论。

根据时间轴,培养朝代更替时空观念;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政权名称、建立者姓氏等信息理解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透过表象,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宏观高度认识东汉建立及其再度实现一统的历史意义。

2.针对设计问题探究活动

第二篇章“柔治中兴”的“为刘秀出谋划策”环节,设置“如果你是刘秀该如何选择”的问题探究;“柔治天下,光武中兴”环节,编排了“光武帝的措施,重点解决了哪些问题?”“光武帝柔治天下,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光武帝以柔治天下,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但根本的还是君本思想,是为了刘家天下的长治久安。刘家天下是否真正做到了长治久安?”等系列探究问题。

3.引导学生主动深度学习

第三篇章“弱政趋衰”在图说外戚宦官专权原因、过程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君权、王朝、官场风气、百姓生活、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等角度深入思考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产生的影响。

以“根据封建王朝轮回图、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图及君臣民关系图,结合本课所学,谈谈得到了怎样的认识与启示”的学习活动总结升华。

4.渗透正确价值情感引领

上述环节基础上,教师归纳升华: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历史的规律与真理。君臣民结构图中,民是基础,君臣为民、利民则王朝强固,君臣轻民、虐民则王朝衰亡。民是国家富强、社会安定的基础。回应新课导学问题,体现整体建构。

(四)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功能

历史学习的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①“评价……是路标,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指明方向,寻找课堂教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增值途径。”②为了准确判断教学关键问题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我们研制了如下观察量表,及时判断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效,针对性地动态调整、修改教学策略(见表2)。

总之,我们的“教学转化”探索刚起步,初衷不外是成就更好的历史教育,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任重道远。

【作者简介】贲新文,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历史教研员。

贲浔,中学二级教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历史教师。

【实习编辑:金达】

猜你喜欢

关键问题优化教学策略
三级医院突发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考数学关键问题下微专题教学的思考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330kV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关键问题分析及建议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