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主义

2020-04-02李佳悦郭晓蓓

决策探索 2020年6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性

李佳悦 郭晓蓓

【摘要】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主义理论中,幸福被诠释为人们终其一生都在致力追求的、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对亚里士多德幸福主义理论的学习,有助于人们思考幸福的意义,也有助于人们实现追求幸福的理想。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幸福主义;德性

每一种思想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现实背景,都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古希腊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幸福主义理论的形成,也与其生活实践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当时,古希腊处于奴隶社会,组成其版图的每一个岛屿和地区,都是相对封闭的城邦。雅典因经济文化水平较为发达,在众多城邦中地位较高,并率先实行了民主制。雅典的公民普遍较为关心时事,也热衷于探讨哲学问题,其中就包括了“什么是幸福”这一问题。在城邦形成初期,古希腊人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神话传说中,但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一种更加务实的思潮悄然发展起来,哲学研究的中心也出现转向:人们逐渐放弃了对自然的研究,而把注意力转向政治和伦理的探讨。

一、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

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的第八、九卷中指出:所有动物的一生都集中在生殖和饮食这两个活动上,要研究人,就要研究人与动物不同的、人特有的功能:人具有理性的活动。亚里士多德在回应“什么是幸福”这一问题时,首先回答的是“一切技艺、一切规划以及一切时间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但在所有的“善”中,总有一个“善”处于主导位置,而这种最高的善,就是最大的幸福。换言之,善就是一切行为和行动的最终目标。人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是为了特定的目的,在一个接一个的目的中,必然存在着一个最终、最完满的目的。而这个最终的目的就是人们所追求的幸福。“人人因善自身并且仅仅因善自身而去追求幸福。”至善就是幸福,它只会因为它本身的特点或内容而被选择。

二、德性是获得幸福的前提

德性是指一切事物自身的优点。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德性定义为“既使得一个人状态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认为人的德性不仅表现在各种生理器官的运行,还更多地体现在生活中所展现的品德。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德性,并不是单纯的美好心灵。也就是说,拥有德性是获得幸福的前提,但拥有德性和拥有幸福之间,必须存在一个能将德性体现出来的实践活动。譬如,我国宋朝末期,崖山之战中,陆秀夫身背幼帝,携众投海殉国,这也是一种实现德性的选择——他认为祖国的尊严胜过生命,所以他宁愿放弃生命,选择追求自己高尚的气节和风骨,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德性。正如前文,幸福要符合德性,而德性以中道为标准,所以幸福的实现,需要遵循“黄金中道”的原则。这里的“中道”指的是“刚好”——恰到好处,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朝着某一个方向倾斜,就会产生“不及”或者“过分”。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就要遵循理性的规定,不偏不倚,适度为主;坚持在“中道”的支配下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三、快乐并不等于幸福

对于“快乐就是幸福”这一觀点,亚里士多德的态度是既不赞同也不反对。他认为善是一种快乐,但快乐并不一定是善。人们往往觉得能够带来快乐的事情就是幸福,但这样的快乐如果想要成为幸福,是要达成一定条件的——符合道德追求的快乐才是幸福。也就是说,没有德性的快乐和没有快乐的德性都不是幸福。幸福可以表现为快乐,但快乐并不等于幸福。

四、和谐的城邦是个人幸福的基础

此外,亚里士多德坚持主张个体的善离不开城邦的善,并且只有在城邦的善中才能被体现出来。对于个人或城邦而言,最好的生活就是德性的生活。“人天生是政治动物,趋于城邦的生活,公民的幸福只有统一于城邦的幸福才可最终实现。”城邦的幸福高于个人的幸福。个人的幸福只能在城邦中实现,繁荣的城邦是实现个体幸福的基础条件。那么为了使城邦内的公民获得幸福,城邦就应有一个合理的机制,使人们都愿意用高尚的心灵去生活。首先,需要一个能够让大部分人践行高尚行为的政体。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认为中产者是社会中最为安定的一部分。所以,应由中产阶层担任执政成员,因为中产者兼顾了不同阶层的利益,有利于形成和谐稳定的城邦,对追求城邦繁荣和公民幸福十分重要。其次,还要遵循正义的原则,要求身处城邦的每个公民都合乎德性要求,进而形成一个正义和谐的城邦,这样才能使城邦里的公民获得幸福。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

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04,3.

[2]杨彦菲.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研究

[D].南京大学,2014:19.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德性
柳亚子书法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亚里士多德论“好人”与“好公民”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西方德性思想的价值与启示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传统德性论的困境及其出路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