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研究

2020-04-02胡海鹏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市域框架成果

袁 永,胡海鹏

(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033)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核心战略,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政策规划,提出要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加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监测评价,全面反映和监测评价各区域、各领域的创新能力情况,为制定科技创新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支撑。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李燕萍等[1]、尹猛基[2]、周柯等[3]、祝影等[4]、吴优等[5]、王进富等[6]、刘焕等[7]、吴海建等[8]、王珍珍等[9]、靳思昌[10]等研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对省域、区域以及特定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当前研究成果基本是围绕省域开展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研究,较少针对市域等小区域尺度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研究。市域是我国重要的行政区域划分单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与省域创新驱动发展在基础理论、评价框架、评价方法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市域创新驱动发展在发展路径、创新主体与要素构成等方面与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有所区别,因此,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在指标选取、评价重点等方面也区别于省域评价。本文深入分析创新驱动发展内涵及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框架,在分析市域创新驱动发展特点基础上,提出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

2 创新驱动发展内涵及其评价框架

2.1 创新驱动发展内涵

创新驱动发展内涵是构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框架的理论基础。当前,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内涵的认识主要来自政界和学术界两个方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概念内涵,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过程,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建立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学术界主要从发展动力、发展要素、发展成效三个角度论述创新驱动发展内涵,强调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认为创新驱动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利用知识、技术、制度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劳动力、资本、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打造经济发展优势[11-13],实现经济内生的可持续发展[14-16]。结合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创新驱动发展不仅包括创新资源的集聚、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成果的产出,还包括创新成果的应用扩散以及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另外,创新驱动发展也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受到整个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图1)。

图1 创新驱动发展过程

2.2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与创新能力评价

一方面,创新能力评价是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的基础。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发达国家或区域型组织开始对本地区及世界发达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比较典型的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包括全球创新指数、欧盟创新记分牌、世界经济论坛创新能力指数、OECD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国家创新能力指数、硅谷指数、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数等。“投入-产出”模型是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大多数研究按照创新投入到创新产出的思路出发,建立创新能力评价框架开展监测评价。另一方面,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不同于创新能力评价。近年来,社会各界陆续关注创新驱动发展,学术界从创新驱动过程、创新驱动内容、创新驱动要素等视角开展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研究,政府也纷纷出台创新驱动发展的考核指标。与创新能力评价不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更加关注对创新过程环节的评价。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注重创新驱动前端与创新驱动后端之间的环节,如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资源配置,这些环节能够对创新资源进行重新分配、重新组合,实现各类创新要素的整合与盘活,实现创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若创新驱动发展过程缺乏创新资源集聚配置环节,各创新资源之间、创新环节之间易形成条块化、分割化,会导致创新的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另外,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更加注重对驱动发展的评价,创新驱动发展最终目的是围绕创新的知识和技术,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

2.3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一般框架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可从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创新成果产出能力、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五个维度切入。

2.3.1 创新环境支撑能力

创新驱动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外部创新环境的作用。创新环境能够为创新主体提供辅助平台,是创新实现驱动发展的环境支撑,是创新主体实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保障性和支撑性因素。创新环境支撑能力一般体现在教育环境、研发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

2.3.2 创新资源集聚能力

与创新投入不同,本文提出的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不仅包括创新要素投入能力,还包括创新要素吸纳能力,通过内外合力共同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创新资源集聚是创新驱动发展过程的起点,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主要指对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投入与资源吸纳能力。

2.3.3 创新资源配置能力

创新资源配置是指通过一定的机制或途径,把有限的创新资源合理分配到创新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实现创新资源的重新组合,以达到创新资源的最大利用,是创新资源投入到产出的重要环节。创新主体是创新资源配置的载体力量,主要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中介机构,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可通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中介机构等主体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体现。

2.3.4 创新成果产出能力

创新成果是创新资源经过创新配置过程产出的成果,包括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创新资源经过重新组合与配置,实现知识创造,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创新成果产出过程看,创新成果产出能力主要体现在知识创造、成果转化、高科技产业发展等环节。

2.3.5 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经济社会发展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最终目标,创新产出包括先进技术、创新产品等创新成果在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应用、扩散并转化为有效的经济产出,驱动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既会带动区域内部转型升级,也会对区域外部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3 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

3.1 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特点

市域是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基础单元,与省域及以上创新驱动发展相比,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资源配置、创新成果产出以及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均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如下:

(1)创新资源集聚方面:1)政府创新资源投入更加重要、更加聚焦。由于市域经济活动规模相对较小,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型数量也相对较少,一般具有明显的优势产业或优势企业。为推动市域创新驱动发展,地方政府创新投入更具有针对性,部分地市创新活动可能主要由少数企业或机构承载,其创新投入也可能集中在少数企业或产业。2)更加注重引进外部资源。市域创新资源相对缺少,一般而言大型创新型企业和大院大所较少,比较注重借助外部资源弥补本地创新资源缺乏问题,更加注重对外部创新资源的吸纳能力。

1.3 观察指标 ①医院感染防控情况:记录实施前后医院感染发生率、多重耐耐药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患者满意率情况。患者满意率采用自拟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问卷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法,总分>30分为满意。②护士医院感染防控知识:采用自拟的《护士医院感染防控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评价,包括感染科护士院感流行处置知识、病房院感预防与控制知识、感染重点项目管理知识、手卫生知识、院感防控知识,护士所有知识答对则为知晓。

(2)创新资源配置方面:1)更加注重企业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很多地市缺乏高校和科研机构或本地高校院所研发水平不高,难以成为地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量。因此,企业理所当然地成为地市配置创新资源的重要主体,也是地市经济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场所[17]。2)创新形式更关注协同创新[18]。由于地市源头创新力量供给相对不足,难以满足本地企业创新需求,协同创新则是地市企业开展创新的重要途径,本地企业寻求外地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开展合作,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引导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成为地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机制和重要形式。

(3)创新成果产出方面:更加注重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地市在创新等级体系倒金字塔的较低层次,地涉及的区域范围小、科研力量较弱、科研经费和科技人才缺乏、创新的流程不一定完整,科技创新更侧重创新链的中后阶段,基本不进行原创性成果研发,而侧重于科技开发与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商业化、产业化。另外,地市科技成果应用倾向于结合地域优势实现科技成果的本土化和产业化,科技成果更注重技术的地域实用性,以技术应用支持本地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4)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市域创新驱动发展一般缺乏对外辐射带动能力。对于一般地市而言,由于地市创新资源要素层次低、创新型企业实力较低、创新集群规模小、创新成果影响力不大,难以形成对其他区域具有辐射带动的创新引导力或影响力。

3.2 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

3.2.1 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框架

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与国家评价、省域评价的目的思路具有一致性,决定了评价框架构建具有一致性。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框架与创新驱动发展评价一般框架相同,具体包括:(1)创新环境支撑能力,评价内容包括教育环境、研发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2)创新资源集聚能力,评价内容包括创新人才、资金投入、吸纳外部资源等方面。(3)创新资源配置能力,评价内容包括企业、中介机构、产学研合作等方面。(4)创新成果产出能力,评价内容包括创新直接产出、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高科技产业发展等方面。(5)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评价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图2)。

图2 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框架

3.2.2 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框架,结合全球创新指数、欧盟创新记分牌、硅谷指数国家创新指数、中国创新指数、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数、中关村指数等国内外典型创新指数选择评价指标的规律特征[19],提出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表1 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2.3 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的特点

(1)创新资源集聚能力评价指标方面,除了选取“创新人才”“经费投入”等常规创新要素投入指标外,设立“要素吸纳”指标,突出市域吸引区域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外技术引进金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外部支出”等指标衡量。

(2)创新资源配置能力评价指标方面,更加强调企业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选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研发机构的工业企业占工业企业总数比重”“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人员占全部研究人员比重”“规上工业企业R&D占GDP比重”等多个指标凸显企业配置市域创新资源的能力。与此同时,市域创新驱动发展更加强调协同创新,设立“产学研合作”指标,选取“异单位专利合作数”“异单位论文合作数”“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经费内部支出额中来自企业的资金”等指标,衡量市域内企业与外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创新协作的能力。

(3)创新成果产出能力评价指标方面,市域创新驱动发展更加强调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强调科技创新与企业产业融合发展,除选取专利等创新直接产出外,选取“万名科技活动人员新产品销售收入”“企业技术改造投入额”“技术市场交易额”等指标衡量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能力,选取“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等衡量高科技产业发展能力。

(4)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方面,由于市域创新规模效应不强、企业创新能力偏弱、科研机构较少,难以产生对外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市域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仅关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指标,不设置辐射带动能力相关指标。

4 结论及展望

本文在分析创新驱动发展内涵及一般评价框架基础上,结合市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特点,提出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展市域等小尺度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开展实证研究过程中,还需进一步探讨指标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我国市域层面科技数据统计较为滞后,尚未有基于统一口径的地市科技统计年鉴,难以获取具有统一口径、连续的相关数据,在研究过程中还需做数据进一步收集及处理。另外,指标权重对于评价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学术界关于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何选择既能够准确反映指标的重要程度、又能使运算过程最简便,且误差最小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市域框架成果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以地方立法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验收成果
市域没有局外人 治理没有旁观者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工大成果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我国在WYO框架下面对的贸易保护现状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