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岸英是主动要求入朝参战的吗

2020-04-01张兴德

文史博览·文史 2020年12期
关键词:毛岸英前线彭德怀

张兴德

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并长眠在朝鲜,这是人们难忘的记忆。近几年笔者因为写作的缘故,涉猎了许多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其中关于毛岸英入朝参战问题,发现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系列,现分别引述并对其简单梳理辨析,以供读者和方家参考。

最流行的版本是这样的:

在彭德怀赴命沈阳的前一天,毛泽东特意在自己家里设便宴为即将赴任的彭德怀饯行。……在场作陪的只有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彭德怀不清楚为什么毛岸英在场。当时,毛岸英正在北京机器厂任党总支副书记,朝鲜战争爆发后,作为参加过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毛岸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向他的父亲毛泽东提出要求参战。毛泽东支持儿子的这一愿望,请彭德怀到家里来,也是为了当面商谈这件事。

……

彭德怀只好表态道:“那我就收下你这第一个报名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你就留在司令部当翻译,愿意吗?”毛岸英高兴地站起来,向彭德怀行了一个军礼,大声说:“谢谢彭叔叔。”

(王波著《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同这个说法大同小异的版本,还有李峰著《决战朝鲜》,胡兆才著《朝鲜战争 1950—1953》,少华、大立著《毛泽东与彭德怀》等。

当然,在这个版本系列中,也有些小的差异。比如,有的说是毛泽东主动送毛岸英去前线,即流行的“毛泽东送儿上前线”;有的说是毛岸英知道后主动要求参战,他找到彭德怀,结果彭不同意,毛泽东借设宴为彭德怀饯行,代为求情。

这个版本是早期的流行说法,不过,笔者发现近年甚至2020年出版的抗美援朝史著作中仍有持此类说法的。

另一个版本系列,是顾保孜在《回首中南海:走进中南海》(顾保孜著,杜修贤等摄影,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中的记述:

就在毛泽东发布《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时,他仅给彭德怀10天时间准备,即10月15日要出动。司令部的小班子,要立即在北京组建。彭德怀从西北来京时只带了一名作战参谋叫高瑞欣(作者按:据有关资料,高是彭德怀到朝鲜后才赶去的),再有就是他的参谋兼秘书杨凤安了,其他人员要在北京选择。

在确定司令部的小班子时,彭德怀考虑这个班子要小而精干,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包括军事、机要、秘书、通信、翻译等人员。由谁任司令部的翻译,倒费了一番周折。开始是让军委办公厅的一位科长去,但这位科长抽不出身。考虑来,考虑去,最后根据李克农的意图,作战部副部长李涛将军推荐毛岸英跟彭德怀入朝。

……

他唯一寄予厚望的儿子要上前线,这对于毛泽东,确实也是个艰难的抉择。战争所造成的后果是难以预测的,在战争年代,他已经失去了五位亲人,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为此,当岸英向他提出要赴朝参战时,他陷入了沉思。

毛泽东经过考虑,很快他便做出果断的选择——同意毛岸英入朝,并托付给彭德怀照管。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呢?他不去,让谁去?

当然,组织部门选择毛岸英赴朝,也是有充分理由的:一是岸英俄语好,二是政治上可靠。志愿军司令部确实需要有一位这样的人。既然朝鲜问题要和苏联打交道,还有苏联专家在前方,战斗中还需要苏联空军的支援,况且战争形势又瞬间万变,更少不了精通俄语的翻译。再说,岸英的英语也很好,打起仗来,少不了也要和美国人打交道。

这两个版本在史实上有原则差异,即毛岸英是否为主动要求入朝参战,笔者以为有必要辨析一下:

其一,第一个版本系列笔者没有查到原始版本出于何处,但王波作为严肃的作家在2018年出版的《彭德怀入朝作战纪实》(王波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中,却采用了第二个版本的说法:

作战方案是首长与参谋班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开始确定跟彭总的小班子里,没有毛岸英。叶子龙让军委办公厅的一位科长去,但这位科长抽不出身来。这时,作战部副部长李涛将军推荐毛岸英跟彭总入朝。毛岸英当时是北京机器厂党总支副书记,新婚不久。毛岸英很乐意去,马上报告毛主席,毛主席很快同意了。彭总却不大同意毛岸英去朝鲜。但毛岸英说自己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一定要参加抗美援朝。毛主席也坚决主张他去。这样,毛岸英作为彭总的俄文翻译就进到这个高层小班子里来了……

从时间上看,顾保孜的说法较晚,她本人被誉为“红墙女作家”,又经常出入中南海,她的著作一改传统说法,不可能没有权威来源。而王波为何更改《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一)》一书中的传统说法,他也没有在后一部著作中交代。

其二,第一个版本系列讲毛岸英主动要求参战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因为当时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仅仅是中央政治局极少数的几个人定的,属高度机密。各省市党政领导和中央的党外民主人士领导都不知道,甚至连邓颖超这样的人都不知道。毛泽东是不可能将此事透露给毛岸英的。另外,毛泽东当时决策出兵抗美援朝是他一生中少有遇到的艰难决策。当时有许多难题和重大问题摆在他面前,需要他一一反复审慎考虑,在这种超负荷工作和压力下,还可能有心思想到让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吗?

其三,1950年10月5日中央定下抗美援朝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和总参连续开会落实出兵的一系列工作,其中就包括经彭德怀同意,组织了一个精干的彭德怀身边的“小班子”,包括秘书、参谋、机要、通信、翻译人员。8日一早,彭德怀就率领他的“小班子”出发去了沈阳。7日晚上毛泽东请彭德怀吃饭是可能的,但在这个时候贸然提出让毛岸英参战、彭德怀让他当翻译,不符合事情的常理和工作程序。“小班子”也不可能在临出发的头天晚上还没有俄语翻译,让彭德怀临时“任命”毛岸英。

其四,中央军委急于为彭德怀成立一个司令部的“小班子”,没有合格的俄语翻译是万万不可的,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人选,人们自然想到了毛岸英也在情理之中。虽然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但当时的情况就是一切服从工作的需要。况且,又是在彭德怀身边工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

其五,第一版本为什么会长期流行?笔者认为一是可能同史料的披露有关; 二是可能同人们的认知有关,觉得“毛泽东送儿上前线”和“报名参加志愿军第一人”, 要比组织决定显得更生动感人; 三是觉得“组织决定,毛泽东服从”这样的事情有违毛主席的伟大形象; 四是觉得当初李克农、李涛似乎也不能、不会、不敢提出来让毛岸英赴朝参战。其实,这正是第二个版本的真实之处。那个时代就是那样的风气。人与组织、人与人之间是一切以工作为重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第二个版本应该是真实可信的,也并没有贬低毛泽东主席。“毛泽东送儿上前线”说法同样成立,当时是彭德怀不同意。

如果以上分析成立,那么,毛岸英入朝參战前的情节大概是这样的:中央军委在匆忙中为彭德怀组建司令部“小班子”的时候,毛岸英被定为俄语翻译,在征求毛泽东和毛岸英的意见时,他们都同意了,只是彭德怀不同意,但是又没有合适的翻译。毛泽东在7日晚为彭德怀饯行时, 进一步做了彭德怀的工作。不过在这里,过去所谓“毛岸英是报名参加志愿军的第一兵”的说法应该改为“ 志愿军第一批兵”更准确些,因为当时彭德怀的“小班子”已成立,10月8日同彭德怀一起飞赴沈阳的就是这个“小班子”成员。而“毛泽东送儿上前线”的说法也是对的。当时开始虽然是组织决定,但首先要经毛泽东的同意 。对此,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同老友周世钊谈话,回忆当初的心路历程时说:

……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怜子之心都是一样。如果我不派我的儿子去,而别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也不派他去上战场,光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是什么领导人呢?

这就是一代伟人的心扉!

总之,毛岸英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虽然版本不同,但是,他是“入伍志愿军的第一批兵”“毛泽东送儿上前线”的真实历史,永远是我们国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猜你喜欢

毛岸英前线彭德怀
彭德怀:一把扯下自己的画像
不愿照相的彭德怀
不愿照相的彭德怀
彭德怀不愿照相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图形前线
跟踪导练(四)4
毛岸英修改《国际歌》
赤子情怀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的3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