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中国人来了!
2020-04-01金涛
金涛
1984年12月下旬,太阳高悬在北方的天空,中国南极考察船队的两艘船——“向阳红10号”和“J121号”离开南美,船头对准地球南端不停地航行,目的地是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
打开南极洲地图,在那1390万平方千米的冰雪高原,加上环抱着它的3500万平方千米的南极海域,以人名命名的例子屡见不鲜,乔治五世地、彼得一世岛、查尔斯王子山、玛丽皇后地等。但这里绝对找不到以中华民族命名的地名,哪怕是弹丸之地的小岛,或者一片荒凉的冰架。想到这里,我的心情不禁有些黯然。
而此刻,从库克船长寻找未知的南方大陆到现在,已经过去两个世纪,从勇敢的阿蒙森、斯科特登上南极极点至今也快80年了,我们中华民族第一次派出了自己的探险队,向地球的最南端挺进,几代中国人的南极梦终于梦想成真。
你好,乔治王岛
这是1984年12月26日。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从舱室圆形的舷窗望去,乔治王岛已经近在咫尺了。我们的“向阳红10号”在一个名叫阿德雷的小海湾里抛下了铁锚。
船离岸很近,船首正对着一座黑色山崖。从陡崖向西是一片狭长的半环状海岸,背枕着绵延起伏的山丘。山坡披有积雪,但是看不见巨厚的冰盖。在宽阔平坦的洼地里,红色和蓝色的房屋有几十栋之多。房屋附近停放着履带越野车和桶状的油库,以及高大的天线塔。
我惊讶地放下望远镜。没有想到,在这个荒凉的岛上还有这么多的建筑物。
南极洲考察队的郭琨队长不知什么时候也来到驾驶台。他指着岛上的建筑告诉我,漆成橘红色的房屋是智利的费雷站,与它毗邻的蓝色的房屋是苏联的别斯林高晋站。那山顶上的白色建筑是高空气象雷达和充气站,属于苏联站。
据他说,乔治王岛上还有波兰的阿克托夫斯基站,阿根廷的尤巴尼站和巴列维站,巴西的费拉兹站,民主德国的夏季站……
事实上,此时已有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4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和100多个夏季站。并有多国在其本国立法和国际声明中,对一部分的南极洲作出了正式的、单边的领土主权要求。
从陡崖向东,可以看见大片的冰川。据最新消息,距这里不远的海滩,地形条件最好的一块地方,南美的乌拉圭已经派出一支考察队登陆建站。他们捷足先登,仅仅比我们早到了一个星期。
一个星期!乌拉圭离南极不远,动手快,抢在我们的前面了。这意外的消息以及乔治王岛众多的科考站,使我们更加意识到在南极建站的紧迫感。南极洲的面积虽然辽阔,但是适合建站的地方并不多。
南极洲考察队和南大洋考察队(我国首次南极考察,除了要在乔治王岛建起第一个南极科考基地,还有一项极其繁重的南大洋科学考察任务,为此组成了一支包括各个专业的72名科学家的南大洋考察队)都分头召开了紧急会议。我来到船舱上部郭琨队长的房间,这里正在召开各班班长会议,议题是讨论登陆的各项准备。
房间很小,只有一张长条沙发,他们有的挤在队长的床上,有的干脆席地而坐,房间里弥漫着浓重的烟味。这支拥有54名队员的考察队担负着建设长城站的艰巨任务,还要对乔治王岛进行综合性考察。他们从北京集训开始便实行半军事化的建制,按照专业分工和各自的任务,全队分为9个班,即后勤保证班、装备运输班、房屋班、动力班、通信班、气象班、测绘班、科学考察班和新闻报道班。而此刻,摆在他们面前的头等任务,是不失时机地选好站址。
终于把国旗插上了南极的土地
长城站究竟选在哪里?适合建站的地方不是没有,但早有别的国家捷足先登,而剩下的地方各有利弊,不尽如人意。
“首先要有利于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综合性的考察。” 编队总指挥陈德鸿说,“还必须有淡水,地质情况要符合建站要求。另外,还要尽量方便,大船的锚泊点应离岸近,有利于小艇运载卸货,因为我们有近500吨物资要运上岸。”
一连几天,考察队的领导和专家们巡察了乔治王岛1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遍访了岛上各国科考站,察看了9个适宜建站的地点,终于有了较为统一的意见。
“我坚决主张在菲尔德斯半岛建站。”考察队员刘小汉翻开笔记本,念了他调查后的几点看法,他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一个年轻的地质学博士。
“首先,那里滩涂开阔,海岸线长,有2000多米,最重要的还是独门独户,便于管理。”
“第二,这里有充足的淡水水源。我们发现了3个淡水湖,大的长100~200米,宽70~80米,水质好,符合卫生饮水标准。
“第三,岸滩登陆条件好,三面环山,避风避浪。此外,距智利基地比较近,今后运送物资和人员往来都比较方便。”
“对,”刘小汉还未说完,科考班班长颜其德马上补充道,“这儿有利于进行南极综合性考察,包括海洋、生物、地球物理、地质、气象、冰川等专业,很有代表性,离企鹅岛很近……”着四川口音的颜其德指着贴在壁上的一张草图说,“另外,这里港湾条件好。它的东北、西南是一片冰川,对于防北风、东北风、西风和西南风都比较有利,只是东南风刮起来,涌浪较大……”
刘小汉接着说,“不利的条件当然也有,一是海湾里有礁石,大船不能锚泊,小艇运输线较长,约2.2海里;再一个缺点是滩头地质条件较松,比较潮湿,对于建房也许難度较大……”
1984年的最后一天,陈德鸿与北京通了电话,向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武衡主任汇报了选站经过。经武衡同志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中国南极长城站确定在菲尔德斯半岛建站,具体位置是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
这是1984年的最后一天,在遥远的祖国,几万千米之外的北京,我们的亲人们该是愉快地迎来新年了。乔治王岛的登陆便是选定在这个新旧相交的日子。
然而天气很不作美,凌晨四五点,喧嚣的风浪怒气冲冲地击打着窗子,白浪滔滔,狂风呼啸,阵风已达9级,登陆时间不得不推迟。
大家焦急地等待天气好转,到了下午,风小了,天还是阴沉沉的,不过登陆的计划不允许再拖延。下午2点45分,两艘橘红色的运输艇装上第一批物资,从大船吊下船舷,登陆的考察队员和全体记者都穿上橘黄色的救生衣,纷纷朝右舷奔去。
小艇启动了,迎着猎猎的寒风和扑向船首的浪涛疾驰。船头激起的大浪越过船帮,像倾盆大雨般兜头浇来。小艇里无处藏身,我们只好缩着脖子,戴上风帽,背风而立,但衣服全被浇湿……
船靠岸的时间,我特地看了看表,3点30分。这时手持国旗的郭琨队长和排成队列的考察队员走上滩头,穿过砾石遍地的海滩和蜿蜒的小溪,向海岸阶地的高处走去。
郭琨队长走在队伍最前列,他和队员们今天都戴着标有“中国”字样的帽子。我们的心情自然是激动的,我想起在上海举行的欢送会上,郭琨曾经说过:“我们中华民族多少年来盼望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他说这番话时,声音哽咽,眼眶也湿润了。现在,他终于航行数万千米,把国旗插上了南极的土地。
“登陆成功了!登陆成功了!”一阵热烈的欢呼声震撼着寂静的荒原。
艰难的卸运
频繁的暴风雪使大家更加意识到,南极建站必须争分夺秒,当务之急是把几百吨建站物资运上岸。
我把行李放进一间双人帐篷,接着就去卸装水泥。不知什么时候,漫天的雪花又变成了绵绵的阴雨,拖拉机在泥泞的砾石滩上艰难地吼叫着,不时地打滑,轮子捆上铁链也无济于事。考察队员淋着雨作业。拖拉机拉着平板拖车把一袋袋水泥,还有建房的陶粒和沙子运到施工地点,我们就排成几行开始接力,一包包沉甸甸的水泥在无数双手里传递,然后分门别类堆在一起。
“喂,这样太慢了!”站在车上的陈富财粗声粗气地喊道,他是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一位很能干的队员。“把那些木板拿过来……”他的建议被大家愉快地接受了。一块块跳板搭在车上,队员们站在两旁,一袋袋水泥就像放上传送带,很快就卸了下来,又省力,又省时。
但恶劣的天气一次次打断我们的节奏。这天,队员们忙碌了一天,在温暖的木板房里津津有味地用晚餐。突然,在海边值更的陈富财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把潮水涌上码头的消息告诉大家。那是考察队员们夜以继日站在冰冷的海水中埋下一根根钢管,填了四百多个装满沙石的麻袋(还有草袋和塑料袋),辛辛苦苦修筑而成的。但是潮水涌来,码头顿时被淹没了,那些用来加固码头的木板漂出水面,随时可能被风浪卷走。
几十双脚飞快地奔向怒涛汹涌的海滩,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保住码头,因为没有码头就无法卸货。何况这些木板、麻袋是万里迢迢从祖国运到南极的,丢一件就少一件,有钱无处买呀。当然,郭琨在这个时刻没有失去领导者的沉着冷静,当众人冲到海边,他一个箭步跑到前面,指着浪涛涌起的脚下,大喝道:“谁也不准越过这条线!”
他的冷静使大家很快从忙乱中清醒过来,抢险也变成有组织有指挥的行动。几名队员冲进劈头盖脸扑来的浪涛,从激流中抓住漂浮的木板。“快,拴绳子!”站在岸上的队员把几根又粗又长的绳子扔过去……
在与狂风恶浪角逐半天后,大家总算松了口气。堆放在海滩的零散物资、钢管、三角铁和大批木板也运到安全地带。码头虽然被大浪冲塌了一段,但是物资都安然无恙,风浪一息,他们马上把码头重新加固了。
在长城站,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插曲。
这天晚上,我拖着疲惫的步伐钻进帐篷。狂风卷着雪花不时从薄薄的橡胶门帘灌进来。我躺在帐篷里好久没有睡着。帐篷底下是砾石遍地的古海滩,只要挖开砾石,就可以遇上潜水,再深的地方就是永久冻土。睡在冰冷潮湿的地上,早上起来,充气垫上可以发现一个湿漉漉的水印,正好是自己身体的形状。但是我们的考察队员对于南极的暴风雪早就习以为常了。
因为天气不佳,耗时半个多月,500吨建站物資才安全无损地被卸上了岸。
建站物资搬运上岛后,1985年1月中旬,我便随南大洋考察队匆忙开始了新的远征,留下54名南极洲考察队队员和海军“J121号”打捞救生船的308名海军官兵担负起艰巨的建站任务。
长城站奇迹般地建成了
1985年2月15日,当我从南大洋考察归来重返长城站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座异常雄伟的科学城。在最初的一瞬间,我几乎难以相信,这里竟是我们一个半月以前初次涉足的荒原。除去卸运物资的20天,只不过短短的25个日夜,长城站已经奇迹般地建成了!我怀着虔诚的、带着几分新奇的心情走向长城站主楼。
从海边沿着缓缓起伏的海滩走不多远,便是地势开阔的高地,主楼坐落在高地的显著位置,前方是平展的广场,考察队员们用推土机将凸凹不平的砾石压平,又从附近的山坡运来许多碎石细土铺在上面。在乔治王岛,石头易找,泥土却很罕见。广场前方,旗杆已经高高竖立,底座是用水泥砌的旗杆台,四周还有铁索护栏。护栏里面,有心的队员从远处的山上精心拣来一块块长有地衣的小石头,在旗杆周围布置了一块方方正正的“绿地”。旗杆两侧,一边是一块镌刻着“长城站”鲜红大字的巨石;另一边是放着一对铅鱼的水泥台子,寄寓了南大洋考察队远征南极海洋,探索海洋秘密的雄心。此外,参加首次南极考察的308名海军官兵,把一座铁锚放在那里,记载着人民军队为和平目的远征南极所做出的不朽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