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情怀
2008-12-05重访
重 访
1950年5月1日,北京中山公园正在举行一场仪式,欢迎来访的苏联青年代表团。
20岁的孟照瑞作为解放军画报社的摄影记者,参加了这次活动。正当孟照瑞聚精会神拍照时,猛然间一个年轻的翻译引起了他的注意。
孟照瑞(解放军画报社摄影记者):他穿的是风雨衣式的衣服,很明显不是我们国家的服装。
年轻的翻译能说一口地道的俄语,言谈举止流露出优雅气质,凭直觉,孟照瑞感到这个年轻人一定不普通。照集体相时,孟照瑞更加坚信了自己的猜测。
孟照瑞:他坐的位置与其他翻译人员不太一样,别的翻译都坐在后面,而他却坐在前面。
孟照瑞根本不会想到,偶然之间进入自己镜头的年轻人,竟然是国家主席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图1)。
(1)毛岸英在欢迎苏联青年代表团访华的仪式上
距离这次活动仅仅半年之后,毛岸英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永远消失在所有人的视线中。
由于是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这个名字也随着他的牺牲被埋藏了起来。曾经和他一起共事的许多人,都是很多年之后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直到今天,当我们追溯他短暂的一生时才发现,毛岸英还有许多人们不曾知道的故事。
拍摄于1924年的这张照片,是毛岸英与母亲杨开慧唯一的一张合影。像所有被父母呵护的孩子一样,2岁的毛岸英幸福地依偎在母亲的身旁(图2)。
(2)
1930年11月,杨开慧在被捕20天后英勇就义,8岁的毛岸英在监狱里目睹了母亲的惨死,在他幼小的心中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痛。
刘松林(毛岸英之妻):岸英跟母亲一起坐监狱。他记得非常清楚,母亲走上刑场时,他抱着他母亲,不让国民党的警察带走母亲。但警察把他从母亲身边拉开,把他摔倒到墙角里。母亲牺牲以后,他在监狱里大病一场,瘦成皮包骨。
从监狱出来后,毛岸英和两个弟弟被秘密护送到由中共地下党员董健吾创办的大同幼稚园。不久,弟弟岸龙被痢疾夺去了生命(图3)。
(3)
后来,幼稚园被迫解散,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俩只好交给董健吾抚养。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里,对毛岸英在上海的生活有着较为详细的记录。
王光远(《红色牧师—董健吾》作者):董健吾的岳母经常有怨言,有时还刁难毛岸英兄弟俩。董健吾的住处离法国巡捕房很近,两个讲湖南话的孩子进进出出,很容易引起敌人的怀疑。大概半年后,董健吾就把岸英兄弟俩转移到他的前妻黄慧光那里。毛岸英兄弟的生活费用开始时由地下党组织负责提供,每月按时送来,因此生活还算比较安定。
但是,1933年后,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敌人严重破坏,毛岸英兄弟的生活供给中断了。
王光远:黄慧光是个家庭妇女,身边有4个孩子,加上毛氏兄弟,一家7口生活越来越困难,就开始对岸英兄弟俩流露出了不满。
刘松林:睡觉没有床,睡在楼梯底下。
就这样,倔强的毛岸英带着弟弟离开了黄慧光家,开始了不堪回首的流浪生活。9岁的岸英带着弟弟独自面对残酷的生活,推黄包车、当报童、拣垃圾,挨打挨饿成了家常便饭。十几年后当毛岸英看到描写流浪儿生活的电影《三毛流浪记》时,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依然让他伤痛不已。
刘松林:一看那个电影,他就非常激动。看到三毛在垃圾筒里捡吃的,冻得嗖嗖的挺可怜,他就把我的手抓得非常紧,我感觉他全身都在哆嗦。
刘松林:岸英说,我在上海的流浪生活就像三毛那样的,不同的是我没有给资本家当过干儿子,没有偷过东西。
1936年,毛泽东刚刚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此时,上海的地下党组织也终于找到了流浪整整3年的毛岸英兄弟。
毛岸英终于结束了在上海的流浪生活,但并没能立即与父亲团聚。
1937年,毛岸英和弟弟岸青一起被送到了苏联,进入了当时专门接收共产国际领导人子女的“国际儿童院”(图4)。
(4)
最初来到儿童院的毛岸英还是习惯于隐姓埋名,对于父亲毛泽东的记忆也依然遥远而陌生。曾经担任儿童院院长的师哲这样回忆刚到儿童院的毛岸英。
师哲:他们在国内养成了隐瞒真实身份的习惯,有一次,岸英和我谈毛泽东时,也是直呼其名,好像与他没有关系似的。我向他说明,我知道他们的身世,并告诉他们,在苏联,无须隐瞒什么。
渐渐地毛岸英喜欢上了儿童院宽松,舒适的环境,也不像刚来时那样沉默寡言了。天资聪慧的毛岸英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
黄健(国际儿童院学生):我在国际儿童院特别喜欢下国际象棋,我经常赢。毛岸英有一次要我教他,我只教了大概一天还是半天,过了3个星期,我就赢不过他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毛岸英也不由自主地平添了一种使命感,15岁的他已经开始考虑未来之路了。
李特特(国际儿童院学生):毛岸英对政治很感兴趣。
儿童院根据学生们的爱好和专长,组织了许多小组。毛岸英参加了军事组并任组长,很快又被选为儿童院的团支部书记。
和父亲恢复通信的毛岸英也不由自主地和父亲谈论起他所热衷的政治,但父亲的反应却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1941年,毛泽东写信给毛岸英,这很可能是毛泽东写给儿子最长的一封信。在信中,毛泽东建议毛岸英趁着年纪尚轻,多学习自然科学,少谈些政治。
虽然我们已经无法了解毛岸英收到信后的真实心情,但是一向尊重父亲意见的毛岸英,也许已经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之路。
然而不久,突如其来的变故又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航向。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怀揣着保卫社会主义的强烈信念,儿童院中的每个孩子都想参军,上战场,毛岸英表现得更为积极。
陈祖涛(国际儿童院学生):毛岸英给斯大林写信,请求照顾他参军。
1942年,毛岸英如愿以偿进入了苏联最高军事学校,学习了两年军事专业(图5)。
(5)
陈祖涛:他跟我们说,我军事学院毕业了,很想到前线去。但上面不让我去,派了一个团长跟着我。我在前线参观了,不让我参战,很可惜(图6)。
(6)
1946年,已经是苏联红军中尉的毛岸英回到了延安。毛岸英懂俄语、英语、德语,穿着苏军呢子制服和马靴,会跳交谊舞,写一手无师自通的狂草体好字,为人不拘小节。这是在延安很多人对毛岸英的最初印象。但毛泽东却不喜欢岸英身上几乎完全欧化的作派。毛泽东向分别近20年的岸英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到农民中去接受锻炼,从“洋学生”变成“土八路”。
毛岸英听从了父亲的安排,下乡劳动,跟着农民一起吃住。半年后,毛岸英褪去了刚从苏联回国的洋气。看着儿子身上的变化,毛泽东非常满意(图7)。
(7)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毛岸英遇到了刘思齐(刘松林)。
刘思齐的父亲刘谦初,曾任北伐军宣传总教官,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母亲张文秋曾长期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1938年,刘思齐和母亲一起被捕,在狱中度过了整整8年,获救出狱来到延安。
刘思齐:看到对面来了一个男同志,个子高高大大。我没有在意,我牵着李纳,李纳就把我的手甩开,喊着哥哥就跑过去了。然后李纳给我介绍,我们就这样认识了。
匆匆的邂逅,两个年轻人都没有留下太多印象 。
两年之后,他们在西柏坡再次相遇。此时,16岁的刘思齐已经出落成美丽的少女。外表一副农家打扮的毛岸英,内心依旧像在苏联生活时那样热情奔放。重逢第二天,毛岸英就大胆地向刘思齐表明了心意。
刘松林:当时我觉得他太热情坦率了,再说我脑子里没这个想法,总觉得我跟他差距很大。
但毛岸英并不这样认为,他主动向刘思齐谈起了自己的身世。
刘松林:听了他的经历,我心里很难过。他说,我们两个是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我们不会没有共同语言的。
热情,坦率的毛岸英深深地吸引了刘思齐,两个年轻人就这样相爱了。那是一段艰苦但却充满希望的日子,他们即将迎来一个新的中国,一段崭新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开国大典几天之后的1949年10月5日下午,毛岸英用一辆旧自行车拉上刘松林的被褥行李,去他们两人的新家。
毛岸英和刘思齐在中南海举行了一个朴素的婚礼(图8)。
(8)
婚后每个周末,毛岸英都会带刘思齐到中南海看望父亲,像所有普通的家庭一样,享受着家人团聚的快乐。
此时也许是毛岸英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美丽温柔的妻子陪伴在身边,父子关系宽松融洽。
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毛岸英也开始感受到身为毛泽东的儿子并不轻松。
1950年,北京第一机器厂调来一位年轻的党委副书记,当时除了党委书记外没有人知道这个新来的青年竟然是毛泽东的儿子。
吃住都跟工人们在一起的毛岸英写信给远在鞍钢工作的同学,这样说道:半个月前,我离开了社会部的上层工作,转为做群众工作了。工作的内容要比过去在机关工作不知丰富多少倍,缺点是我不懂技术……
此时,刘思齐也逐渐感受到了丈夫身上的压力。
刘松林:他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回想起来,有时候我觉得他挺可怜的。他精神压力太大了,他觉得作为毛泽东的儿子,一点错误都不能犯,一点出格的事都不能做,就是要配得上毛泽东儿子这几个字。
毛岸英为自己制定了在工厂工作十年的计划,其中包括编辑一本俄中对照的俗语字典。但是所有这些都没有来得及实现,他的人生轨迹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得悉这个消息,毛岸英立刻决定从军,赴朝参战。志愿军入朝的前一天,毛泽东请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到家中吃饭,毛岸英作陪。
武立金(《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作者):吃饭时,毛主席跟彭德怀提出,毛岸英也想去朝鲜。彭德怀不敢带他去,因为在战争年代,毛主席已经牺牲了5位亲人,如果毛岸英有个三长两短,不好交待。但毛岸英的决心很大, 毛主席也支持他去,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才答应了。
入朝参战的日子迫在眉睫,此时刘思齐恰巧生病住院。一天晚上,已经好几天没到医院探望的毛岸英急匆匆地来到病房。
刘松林:晚上9点多钟了,他突然来到我的病房,我很吃惊。他说第二天要出差。然后告诉我说,那个地方通讯不方便,你要是收不到我的信,你不要着急。
正是因为这句话,在以后很长时间里没有毛岸英的消息,刘思齐都没有去多想。而种种不寻常的迹象,也是在毛岸英离开后,才被刘思齐逐渐回忆起来的。
刘松林:他当时问我,地球上有一个朝鲜你知道不知道?我说知道啊,那里不是打仗吗?他说你还挺关心世界大事的。然后他马上就转移话题了。
毛岸英的欲言又止,让刘思齐感到有些奇怪,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让她吃惊不已。
刘松林:走时,我要送他到病房楼门口。他不让送,说太冷了,你回病房吧。他下了台阶往前走了几步,突然回过身来,向我鞠了一个躬。我跟他结婚以后,他几次外出,从来没有这样过。我楞了一下,后来一直不太明白。
告别的情景反复出现在刘思齐的脑海里,毛岸英义无反顾的背影,永远定格在刘思齐的记忆中。
1950年10月23日,毛岸英作为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奔赴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图9)。
(9)
武立金:毛岸英的任务,主要是担任俄文翻译和彭总的机要秘书。
毛岸英没有战斗在最前沿,这让他多少有些失望。
随着战争的推进,美军的轰炸越来越猛烈。
1950年11月25日上午,毛岸英正在办公室里工作,两架美军B-26飞机飞临,投下燃烧弹,毛岸英被击中,英勇牺牲。
此时距离毛岸英进入朝鲜还不到40天,年仅28岁。
像所有牺牲的普通志愿军战士一样,毛岸英被埋葬在了朝鲜。
在很多人看来,出生在伟人家庭是一种幸运,但对毛岸英来说,这也许不仅仅是荣耀,还有责任和牺牲。
毛岸英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