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社会下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出路研究
2020-04-01杨桃莲赵苹苹
杨桃莲 赵苹苹
摘 要 在信息冗余的网络时代,新闻真实面临巨大挑战。文章将对新京报微博有关“广州教师涉嫌体罚学生事件”的报道进行观察与内容分析,运用居伊·德波的景观理论观照新闻失实的原因,试图为新闻真实寻找出路。
关键词 景观社会;新闻失实;新京报微博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4-0049-03
基金项目:此文是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海外社交媒体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構研究”(2019BXW005)和上海市重点课程“传播学概论”建设项目(SKC-17)的阶段性成果。
“Spectacular”多被译为“景观”“奇观”,居伊·德波第一次使用“景观”一词是在他发表于《情境主义国际》的影评中[ 1 ],后续有关景观的思想成为他学术生涯的代表。德波认为“景观不是附加于现实世界的无关紧要的装饰或补充,它是现实社会非现实的核心。在其全部特有的形式——新闻、宣传、广告、娱乐表演中,景观成为主导性的生活模式。”[2]3
反转新闻是新闻失实的一种类型,由于片面的新闻源以及媒体不加取证进行报道,导致反转新闻屡屡出现。“广州教师涉嫌体罚学生事件”是一个典型的反转新闻,2020年5月30日,网友“小岛里的大海”发布女儿被班主任体罚的微博,此事被多家媒体关注并报道,舆论一致谴责“无良教师”,但当媒体通报警方给出的结果后,舆论再次倒戈。本文选取新京报微博的报道进行研究的原因有二:首先,在国内较为知名的新媒体报刊中,新京报微博较早发出事件视频。其次,新京报在6月由于不实报道,被国家网信办和共青团中央批评。
1 景观与新闻失实
“景观,是德波这种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关键词,原意为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地表演和作秀。”[3]6而他未进一步界定景观的内涵,后来一些学者为景观下了一些定义,如“景观指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置于当今传媒环境中,少数人是指新闻的发出者(本文主要指新闻工作者),多数人是指接受新闻信息的普通大众。而普通大众被景观包围,他们容易迷失在景观秀中,这需要新闻专业人员规范自身的同时,引导大众拨开云雾看到事件背后的真相。
新闻失实指具有新闻事实根据,但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报道新闻事实,没有做到新闻真实的新闻[4]。“所谓新闻真实,就是使新闻报道尽可能地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即现象真实。”[5]9也就是说,新闻难以达到本质真实,其或多或少会包含叙述者的主观情感,只要叙述距离得当,受众便不会苛求。但是网络背景下,眼花缭乱的景观使本就不严苛的要求也变得难以实现,新闻失实愈加普遍。大众最初还会愤怒于真相的遮蔽,但久而久之他们看到更多吸引眼球的景观,便不再饱有热血。自此社会陷入怪圈,大众接触的新闻越来越多,但对真相的了解却越来越少。
2 景观社会下新闻失实的原因
陈力丹教授指出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有:体制性失实、利益驱动造成的失实、文学杜撰和想象造成新闻失实、违反采写编的工作流程造成新闻失实[5]10。学者张一兵将德波将景观对人无往不胜掌控的原因归纳为两点:景观是拒斥对话以及毁灭历史的。笔者以为,在视觉被强调的当下,德波关于景观掌控的原因正是陈力丹教授言说新闻失实背后的答案。
2.1 拒斥对话的景观
正如德波所言,“景观自身展现为某种不容争辩的和不可接近的事物。他发出的唯一信息是:‘呈现的东西都是好的,好的东西才呈现出来。原则上它所要求的态度是被动的接受,实际上它已通过表象的垄断,通过无需应答的炫示实现了。”[2]3景观是拒斥对话的、单向度的,它的本质是促使大众达成对景观的认同甚至痴迷,从而形成隐性的奴役。
新京报微博在“广州白云教育”发布对教师体罚事件调查声明后,以较快的速度发布声明的截图,并在短时间内发布事件的视频与报道。在新京报5月30日14点47分发布的微博来看,视频中当事双方均出席。关于女童方面,视频中多呈现“血渍”“病恹恹的女童”景观配以“哮喘”“高烧”“呕吐”等文字;班主任以音频方式出现,同时还指出班主任未正面回答体罚,后续记者无法联系该老师。值得一提的是,视频多由女童母亲微博中的图片进行剪辑,其中两张图片运用红色大字进行强调,内容均为女童母亲的控诉。新京报微博的报道明显将女童刻画为弱者景观,而班主任虽然以音频方式出现,但是实则承担“在场的缺席”角色。网友面对充斥眼前的“受害者”景观,丧失了独立判断与理性思考的能力,在网络上对班主任大加谴责,以该微博下方的评论为例,基本表现出对教师的指责,对女童遭遇的同情。
该事件发生后,媒体错误引导了舆论的走向,而真正让大众深信不疑的是拒斥对话的景观。新京报微博相关视频出现后,景观被呈现,而“景观画面中之物是不容争辩的,景观就是强制性的独白,在这场只能屈从而无法对话的影像布展中,我们做不到对景观来一番批判性的审视。”[3]11看到即事实,即使能够看到的只是事件的片段,但是如果没有新的内容填充,人们会默认看到的就是事件的全部,景观消解了主体辩证看待事件的理性,使他们迷入地屈从于冲击视觉的景观。
2.2 毁灭历史的景观
“景观统治的绝对优先权就是根除历史知识,首先根除的正是全部理性信息和关于最近之过去的评论。”[2]113与看到即发生相对,看不到即未发生或者被遗忘。“当景观有三天停止谈论某事,好像这事就不存在了。因为那时景观在继续议论别的事,总之,自此以后别的事又存在了。”[2]116
多家媒体对该事件进行误导性报道后,广州白云公安于次日凌晨侦破案件,网友“小岛里的大海”系捏造事实来扩大影响力。对此新京报微博发布与前一天舆论导向完全相反的报道,指出“哮喘”“吐血”等均为谎言,网友也集体倒戈,纷纷指斥女童母亲别有用心。景观“隔离了来自于它的语境、它的过去、它的意图和它结果的所有展示,它是完全不合逻辑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同它相矛盾,它有权与自己相抵触,并修改自己的过去。”[2]120新京报微博在新的报道中隔离了过去误导性的报道,运用事件中新的景观,如“谎言”“网络炒作”等,助推网友遗忘过去的新闻失实。同时,虽然此反转新闻在短时间内引起网友的关注与热议,一些网友指责部分媒体与网民未知晓全部真相,片面报道或网络暴力他人的行为,但是热度很快就随着不被看到而消弭,新闻反转后的几天内,又有更加引人注目的、具有“可看性”的景观出现。“黑人弗洛伊德事件更进”“钟美美事件” “仝卓舞弊事件”等,这些景观成为新的热点。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减少甚至不对一个事件进行报道,不论当初它是多么轰动一时,由于在景观中缺席,都将被遗忘。
景观是永久在场的,网络时代更是如此,总有抓住眼球的景观。隔离过去的历史以及呈现新的景观,共同催发了毁灭历史的结果。而强调视觉的景观“通过抑制表象组织所坚持的、在谎言的真实出场笼罩之下的所有直接的经验事实,抹煞了真与假的界限。”[2]101在“在场”与“缺席”中,景观解构了真实的表征,使得真假难辨成为社会症候,新闻失实也愈加普遍。
3 景观社会下新闻真实的出路
新闻真实的出路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以往的文献中,研究者多从“把关人”的监管、媒体工作者的新闻专业主义以及受众提升新闻素养三个方面建言献策,本文将在此基础上,结合景观社会中新闻失实的原因,从少数人与多数人两个主体入手,试图寻找新闻真实的出路。
3.1 少数人与新闻真实
3.1.1 新旧媒体共同打造景观
在强调视觉冲击的当下,景观带来的负面影响无法完全避免。新媒体环境中,“流量”成为评判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作为少数人的新闻工作者利用大众对视觉的迷恋,打造景观可以提升人们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度。但这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专业主义提出挑战,笔者以为新旧媒体共同打造景观也许可以缓解景观与新闻真实的矛盾。
新媒体由于带着网络基因,有着“短、频、快”的特征,这有利于制造景观,但是让它停下来对新闻真实持续挖掘几乎不可能。媒体想要持续发展就需要盈利,新媒体盈利的方式多样,其中流量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若想盈利,新媒体工作者必须不断探寻竞争对手未发现的真相或景观,而挖掘真相的代价明显高于新景观的发现。传统媒体虽然在时效性与景观制造等方面不如新媒体,而且近几年有所失落,但其有较为完备的设施、流程。笔者以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姻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兼顾景观与新闻真实,即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彼此相连又彼此独立,新媒体负责新景观的报道,而传统媒体对有争议的事件自主选题进行深挖,且不需向公众时时报道发现(有的事件时时报道可能会引起大众效仿或恐慌等,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真相的探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不仅不会导致流量流失,还极可能由于挖掘到事件真相而获得更迷人的景观。
3.1.2 媒体单位增加对新闻素养的考量
李良荣教授认为新闻传播就业“不理想”分为两种情况:就业率低以及就业去向不理想。他还指出当前的媒体就业环境要求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6]。新闻媒体不仅强调应聘者需对采、写、编等多种能力掌握,更就岗位需求进行审核,比如新京报下设平台“我们视频”招聘新媒体编辑人员时,要求“熟悉微博运营”“是快手抖音等小视频重度用户”以及最好“会视频剪辑”。《南风窗》对应聘记者的职位要求有“关注时事”“热爱写作”等。由此可见媒体对于应聘者专业能力要求较为全面,但是却少有媒体对应聘者新闻素养进行考核。也就是说,媒体在招聘人员时,多关注对方编辑、实践等能力,而忽视了新闻从业者最基本的新闻素养的考量。在新闻工作中,这会增大新闻从业者一味追求“景观”,而夸张、片面报道事件,造成新闻失实的风险。
3.2 多数人与新闻真实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德国戏剧学家布莱希特在此基础提出“间离效果”。“陌生化”与“间离效果”主要是指在文学或者戏剧创作中,艺术家通过将大众熟悉的、视而不见的事物变得陌生,使受众获得新奇的体验并跳出情境进行思考[7]。景观与“陌生化”均能使观看的人眼前一亮,但是景观的本质是跳入,“陌生化”的目的是跳出。少數人在编辑新闻报道、制造景观时,并不会以引起多数人质疑、思考文本本身为目的,相反报道有时会带有新闻工作者较强的主观意识,从而引导大众认同其观点。作为普通大众的多数人若不想被景观支配甚至奴役,就要自己建立“陌生化”,即看到新闻后,不是单向度的默从,而是跳出报道本身,理性看待新闻事件。在新京报微博发布“教师涉嫌体罚”视频当天(广州白云警方尚未给出调查结果),网友“甜-秘密”表示“不相信这个新闻,血迹这么久了还这么鲜红,这合理吗?”虽然从新闻报道中跳出,打破景观的迷入对多数人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在中国国民素质不断攀升的当下,多数人若能够刻意跳出情境来理性思考,也许能够不囿于景观的裹挟。
4 结语
德波对景观持有较为悲观的态度,他认为人们生活在景观的世界里,那么“整体的景观是观众的‘镜像”[2]128。在新闻传媒的语境中,多数人总会将少数人讲述的事实误认为事件的原貌,对其深信不疑,丧失辩证思考的能力,从而冲击新闻真实的抵达。
景观社会下,真实世界沦为影像,影像却升格成看似真实的存在[3]8。视觉的功能被无限放大,事件只有被看到才被承认发生,不被呈现的内容,不论多么有价值也终将石沉大海,被大众抛之脑后,而新闻工作者也面临着速度与真实、新景观压力与真实的双重矛盾。但这并不是说,社会已经没有探寻新闻真实的能力,笔者以为通过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共同努力,仍能为新闻真实创设良好的环境,而新闻真实之路也值得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张涵.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评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26.
[2]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28.
[3]张一兵.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1):6-12.
[4]杨保军.假新闻、失实新闻内涵辨析[J].今传媒,2008(3):10.
[5]陈力丹,闫伊默.新闻真实与当前新闻失实的原因[J].新闻传播,2007(7):9-11.
[6]黄桂萍,李良荣.从毕业生就业看新闻教育的理念与模式[J].新闻战线,2013(9):83.
[7]赵志勇.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再认识[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