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院校层级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2020-04-01茹玉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茹玉

摘 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校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层级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层级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担负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要从“教”走向“育”,构建育人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生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依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逻辑顺序:知识积累-意识养成-实训锻炼-项目选育-实践孵化,在不同阶段结合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采用差异化分层推进路线,形成“全面覆盖、层级培育、项目孵化”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层级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创业教育规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满足不同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多方面需求,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的锻炼。

高职院校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应实施层级式创新创业教育:第一层级是全员育人,对大一新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教育,目的是使全体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具备发展潜力和社会竞争力;第二层级是因材施教,对大二学生中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的精英教育,目的是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做好知识和能力储备,提升将来创业的成功几率;第三层级是优生优培,对大三学生中打算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跟踪培育,对其可行性项目进行落地孵化,使其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综合而言,层级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为“全面覆盖、层级培育、项目孵化”。

二、层级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要求

(一)层级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创造心理学首先承认人人都有创造性,创业也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因此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应该让所有学生接受一定程度的普适性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从一开始就针对小部分学生。但创造心理学又强调个体的差异性,尤其是智力差异。研究表明,创造力不仅和智力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其他因素也有关联,比如进取心、事业心、自律性和社交能力。因此,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去创业,更高层次的创业教育应该集中于少数具有创业意愿和素质的人。

(二)层级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现实要求。我们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约有10%的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非常感兴趣,创业目标明确,对创业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30%左右的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比较感兴趣,愿意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以备创业。40%左右的学生表示无论今后是否创业,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对自己都有用。20%左右的学生表示对创业课程无所谓或者没有兴趣。可见,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

三、构建层级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一)教学为主的普惠教育。这一阶段是针对全体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培养,一方面包括学习和掌握创业的基础性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实现途径以教学为主、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辅。设置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线上+线下的课程形式,运用案例式、情境模拟、体验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实现创新创业知识传授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二)模拟训练为主的精英教育。这一阶段将针对部分具有创业潜质、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训练,实现途径以校企合作为主,创业大赛为辅。一方面“走出去”,让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在企业的短期实习,能够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经营环境,了解企业的经营流程,学习企业的市场运作,体验创办企业的艰辛;一方面“请进来”,组织开展“精英班”“训练营”等模拟项目训练,聘请企业家和创业导师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注重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发现和识别商机、整合资源的能力,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升。此外,通过组织多层级不同类别的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创业技能。

(三)实践为主的项目孵化。这一阶段是针对少数具有强烈创业意愿,具备创业精神和技能,有可行性创新创业项目的群体,进行大力扶持,投入实践,将可行性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推向市场,创办企业。实现途径一是完善创业基地孵化建设,可以利用大学科技园、各种工业园,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强化基地的创业服务、人力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功能;二是配备导师团队进行指导,实行“一条龙”跟踪服务,把握新创企业方向,助推成功创业。

总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应该改变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的资源,形成合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創新创业型人才,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凯,于晓爽.层级式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6,14(1):45-49.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