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内蒙古大学生就业形势
2020-04-01宝音周艳秋
宝音 周艳秋
摘 要: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本文剖析了内蒙古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从学校、学生、社会三个角度阐述了成因。
关键词:内蒙古;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
年年岁岁说就业,岁岁年年就业难!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34万,相比2018年增加14万,内蒙古53所高等学校毕业生累计13万人,就业人数的增加与就业岗位需求不足的矛盾导致就业越来越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或者即使工作薪酬待遇也很低的风险,为了规避就业风险,今年有近6万大学生选择考研,应届生占较大比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对于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一、内蒙古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一)优质就业难、对口就业难
现阶段,内蒙古大学生对未来的期望较高,倾向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优质就业,极少有返回农村或牧区基层的就业,究其原因,一方面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发展水平高,机会相对较多,同时由于在教育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基于金钱的需求就业期许获得对应的回报,即高薪就业;另一方面,大学生普遍期望工作风险低、福利待遇优、社会口碑好,基于面子的需求毕业后想去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等优质单位工作,即理想职业就业。但由于每个人都期望高薪就业,加上优质单位提供的岗位数远远低于毕业生总人数,不合理的就业观导致众人过独木桥,必然导致大量的毕业生出现“无业可就”的现象,面对巨大就业压力,很多毕业生选择不对口就业,放弃自己专业优势,选择用人单位需求的工作,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就业市场人才供给和岗位需求缺乏匹配,普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由于部分大学生对专业技能水平和岗位胜任能力认识不足,就业时一味追求理想,同时由于毕业生人数的增长,供大于求,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录用标准也水涨船高,供需端的不均衡导致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人为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新兴行业不断出现,中高级岗位需要大量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现阶段,高等教育新兴行业的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需求,出现“中高级人才招工难”,与此同时,随着人力资源成本的提高,传统的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存在招工难。
(三)创新创业比例有所增加,成效略显不足
随着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近几年大学生创业的人数逐年增加,但创业前景不容乐观,部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许多初创类企业由于技术相对不成熟、资金缺乏等原因举步维艰。
二、内蒙古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学生个人层面
1.就业观念不合理,定位不准确
现阶段,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家长的就业观念都不合理,片面认为普及化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精英,找工作理所当然必须体面,与毕业生就业时真实情况形成巨大反差,与此同时,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理念落后,在学历不等于能力的时代,总是高估或深刻怀疑自己的能力,求职时要么工作辛苦不想去,要么能力不足不能去,就业迷茫且焦虑,归根结底是对职业发展缺乏正确、合理的规划。
2.实践经验缺乏,综合素质亟需提升
高中时期的严格要求及一句“考上大学你就轻松了”导致当前大学生活的标签是玩游戏、泡吧、谈恋爱、追剧、旷课等,手机不离手、眼睛不离屏,大学生们普遍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理论体系不完善,同时眼高手低,简单的实践不愿做,复杂的实践做不了,专业能力得不到培养;校园文化活动不愿参与,去企业实习时不能适应角色转变,一般职业能力得不到锻炼,而就业时不能正确审视真实情况,挑三拣四,错失了很多具备不错发展前景和锻炼机会的工作。
(二)学校层面
1.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更新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突飞猛进,毕业人数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是生源质量的下降、师资的短缺。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腾飞,而教育的变化相对落后,现阶段的人才培养仍然坚持以教学资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社会需求更多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和需求的脱节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下降,同时部分教师的知识陈旧、实践技能未经过企业系统历练,授课时重理论轻实践,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下降,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就业创业指导不力
当前,各高校都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同时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和帮扶,从效果看,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滞后性明显,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思想认可度不高,积极性受限;另一方面,教师要么是专业教师兼职,要么是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课程教学流于形式,指导缺乏专业支撑,实际意义不大。
(三)社会层面
1.就业市场不规范,歧视较为严重
现有就业市场对大学生有几种态度:一种是盲目学历崇拜,唯认可名牌大学毕业生,只认为他们是人才,能够胜任工作,招聘要求明确学历必须是双一流高校,这让其他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失去了应聘的机会,由此产生学历歧视;一种是经验歧视,招聘时只关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及工作经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职业素质,而这些其实也是企业择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另外还有性别歧视、民族歧视等,这些用人观导致优秀人才不能与岗位匹配,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2.监管机制不完善,就业信息不对称
当下,社会对用人单位的监管机制不完善,用人企业招聘问题过多,虚假信息泛滥。例如,许多企业没有用人需求,参加招聘会只是为了提升知名度;某些企业个别岗位有招聘需求,但由于岗位性质、地理位置等因素,往往求职者相对较少,于是更改岗位名称,以高薪酬吸引毕业生,等鱼上钩后,以轮岗名义将其派到原岗位;某些企业以培训的名义变相绑架毕业生,如果在公司工作一定年限,则不收取培训费用,否则需要缴纳高额的培训费……由于大学生初入社会,职场经验较少,对虚假信息的分辨能力有限,往往就业后才发现招聘信息不真实,白白浪费了黄金求职时机,无法顺利选择职业和岗位,阻碍了个人发展。
三、结论
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困扰着当代大学生,也阻碍了经济的转型发展。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企业、学校和全体大学生需要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完善就业市场管理与监督体系,企业需要摘掉用人的有色眼镜,从人才的全面发展角度择人才、用人才,学校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只有四方联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文涛.对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199-200.
[2] 王秀娟.内蒙古地区高校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 熊冬冬.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应对策略[J].廣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5):36-37.
[4] 徐浩璠,徐正金,贾丽萍.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J].中外企业家,2019(18):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