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样式探析

2020-04-01李晓阳

宁夏党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

李晓阳

摘要:意识形态作为抽象的理论体系,必须通过感性传播才能转化为可感知、易认识乃至能观看的象征形象,从而便于广大民众理解和认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网络社会加快变迁的新时代下,我们党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传播,借助图像、仪式和虚拟现实新闻等形式,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由抽象性向现实性具象转化,极大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入探究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典型样式,对于推进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落地生根和广泛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虚拟现实新闻

作为抽象观念集合的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是其由思想理论进入现实生活的重要通道,也是促进社会民众接纳吸收和理解认同的关键所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传播是指由理论性文字灌输转变为具象化情感认同,意即摆脱抽象、生硬、强制的说教方式,实现感性形象转化并融入大众日常生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众的社会交往和思想行为愈发朝着虚拟化、感性化等方向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也日益表现为肯定感性、突出表象等特点,以理论灌输为主要传播形式的传统意识形态工作越发难以引起认同并发挥作用。习近平强调指出,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度,“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

一、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图像式呈现

一直以来,图像都是感性的最好呈现形式,它与人的感性认知能力直接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人们不必具备特定的知识储备,就可以通过感性直观的图像认知事物和进行交流。也正因如此,图像是人类最初拥有的话语方式。进入阶级社会后,阶级意志的不断赋予使得图像不再是与语言并存的叙事方式,而是能动地发展为艺术形式,从而成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具象呈现方式。在信息爆炸和分工细致的现代社会,人们在非专业领域依然热衷于通过感性图像而非理性文字来获取信息或谋求交往。随着新型图像技术的持续演化,当代图像“呈现为以视频为主的广义图像状态”[2],并且已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意识形态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深刻改变。

作为语言表达的强化补充,图像在传递观点、阐明政策、解读内涵方面可以有效弥补语言文字在感性表达上的乏力。而作为图像信息符号的艺术化表达,政论纪录片是由图片、影像、声音和文字共同搭建的多模态意义空间,意在通过符码展演来巧妙彰显意识形态话语,在带给观众丰富感官体验的同时也能有效传递主流价值观念,因而堪称主流意识形态的视听表征,构成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具象呈现。2017年,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央电视台重磅推出六集政论纪录片《辉煌中国》,多方位立体化解读时代发展和展现改革成就,既秉承鲜明的意识形态取向,又取得较好的社会传播效果,“成为自上而下建构与自下而上认同的融合集成”[3],极大增强广大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信仰力。

一是政治内容的具象呈现,强化视觉冲击。政论纪录片是在声画兼容的视听空间里建构情景语境,通过运用蒙太奇方法把“以独白、对白、字幕为主的言语语境整合至以影像、图片为主体的画面语境之中”[4]。也就是说,图片影像是政论纪录片的核心构成要素,包括文献视频、历史照片、文物遗迹、风景画面、人物镜头、意识形态标志符号等等。以《辉煌中国》为例,8个摄制组拍摄了近3 500小时的素材资料,主创者从中精心剪取250个成就点和65个成就故事,在内容充实的基础上力求画面精致,使这些珍贵的影像镜头形象展现和有力论证了发展成就的光辉与伟大。如在第一集《圆梦工程》中,将港珠澳大桥、郑万铁路、复兴号、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等画面组合剪辑在一起,直接展现当代中国的辉煌画卷,给观众以恢弘大气的感觉体验,能够极大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同时,还有大量明喻或隐喻的画面,如长城、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喜悦丰收的农民、川流不息的城市道路、热火朝天的工厂车间等,共同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成就和社会发展成果,使广大民众在潜移默化的视听体验中强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认同。此外,该片还以远景和全景的镜头组合将祖国山河的壮美景象交替呈现出来。如在第六集《绿色家园》中,有碧波荡漾的南海、有翠绿无垠的草原、有繁花锦簇的山谷,这些五彩斑斓的画面既有力诠释了绿色发展理念,也充分体现了“吸睛效应”,使观众在享受美感的同时,境界也得以升华,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应。

二是宏大叙事的微观切入,触发个体共鸣。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大众个体意识逐步觉醒,自上而下的宏大叙事和由外而内的理论灌输往往拉大了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民众之间的情感距离。早期在苏联影响下,我国政论纪录片具有极强的政治宣传色彩,偏重宏大历史梳理和归纳,拍摄画面刻意且单一,通过“上帝之声”和“画面+解说”的形式阐释政治理论。例如1987年的《让历史告诉未来》就是以翻阅军事历史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科书式的宏大命题和说教叙事令普通观众难以接受。而《辉煌中国》则将镜头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运用剪辑技术将广大民众亲身经历的变化穿插在一起,如高铁列车、移动支付、全民医保、精准扶贫等,单刀直入且贴近群众,不仅直白有力地阐明了制度优势,也能有效唤起观众的熟悉感和体认感,使其乐于接受和认同。此外,与传统政论纪录片以党和政府为中心或以英雄和模范为主人公不同,《辉煌中国》借助日常化的叙事表达,由普通老百姓发声谈论生活的改变和感受,从细微处揭示出当代实践与主流价值之间的思想映射。如在第五集《共享小康》中,花田貢米种植的传承人冉红兵操着浓厚的乡音讲述致富之路,带着喜悦的表情展示收入账本,以点带面,以小见大,成为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走向美好时代的有力印证。由此可见,通过把抽象的宣传主题融入到故事影像之中,并采用碎片化剪辑、生活化的叙事表达,巧妙地帮助观众理解宏观层面下中国的发展战略,从而有效地将个人获得感、集体认同感与国家荣誉感紧密连接起来,不断激发出观众情感与心理的高度认同。

三是众筹素材的跨屏传播,厚植价值认同。对于政论纪录片来说,其“话语天然地是政治的”[5],但它也要兼顾传播语境,因为如果只是抽象冰冷的说教宣传,就难以引发观众的心灵触动,无法达成大众传播的目的。《辉煌中国》注重将传播的逻辑起点从事本位转变为人本位,摄制组在创作之初便创新采用“内容众筹”的方式来搜集素材,号召全民提供所知晓或感兴趣的故事线索。这种动员方式,使广大民众普遍关注且乐于参与,从一开始就收获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仅半年的时间便征集到一万多条案例线索、照片和短视频等。在与民众互动中所获得的众筹素材,与民众的利益所在和关注热点紧密关联,民众或感同身受或热切关注,经过视听转换和艺术加工,使得该片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以第三集《协调发展》为例,四川凉山彝族悬崖村村民在峭壁上修路致富的故事便是通过众筹得来,孩童攀爬藤梯的令人揪心、村民修建钢梯的异常艰辛等生动感人的画面,使亿万观众被打动和震撼,进而通过心理感染和人际互动使其传播起来更具引力和魅力。此外,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收视终端的日益多元打破了媒介的固有格局,也重塑着观众的收视需求。政论纪录片不能只限于电视传播,而要谋求网络生存空间和实现跨屏聚合效应。《辉煌中国》除在电视和电脑端播放完整版之外,还特别推出可以在微博、微信等移动媒体端观看的微视频速览版,从而既构筑了范围广大的传播平台,也契合了不同观众的收视习惯,进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正向性和最大化。

二、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仪式化呈现

所谓仪式,即典礼的秩序与形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6]。也就是说,仪式是一种表达意义的象征性活动,它承载明确主题,在特定时空展开,通过象征符号、仪式操演等呈现形式,表达共同价值、意义和信念,具有表演性、规范化和图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古老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仪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情节,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情感心理紧密相连。原始社会的巫术占卜、图腾崇拜、祭祀天地等就是人们通过仪式来表達对自然与鬼神的感性理解,实现身份认同与价值归属。封建社会的帝王登基、远师犒赏、宗庙祭祀等也是人们通过仪式来确立秩序、宣示价值或传递情感的内在程序要求和外在形式表现。

源远流长的仪式活动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影响广泛,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象征体系、符号标识和文化传承。作为一种感性表征和精神符号,仪式自出现伊始,便与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联结在一起,成为文化传承和信仰依托的基本方式,对社会个体和群体具有典型、直接的人文教化价值。因此,“仪式从来就不应当被作为一种理性之举,而是通过刺激参与人的内心情感,来获得群体成员的一致认同”[7]。换句话说,我们诉诸于仪式,并非论述理性,而是在讨论感性,更确切地说是象征性的传播方式和情境性的体验方式。仪式的感性特征使其天然成为意识形态建构与传播的典型场域载体。一方面,意识形态是仪式的价值支撑和精神支援,为仪式的推进展开“铸魂”;另一方面,仪式是意识形态的实践载体和重要场域,为意识形态的具象展开“塑形”。更为重要的是,仪式与民众情感生活紧密相连,使意识形态价值推崇和个体原始情感生发之间产生圆融共通,能够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仪式作为意识形态的感性载体伴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儒学意识形态对礼的重视和推广便是仪式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统治阶级通过建立仪式规范将其主导的秩序格局进行符号编码并植入到民众的生活世界当中,使仪式成为其缩影,阐明其要义,从而实现维护等级秩序和实施政治教化的目的。传统社会下,每名成员自一出生便处于各种行为仪式的教化规训之下,冠、婚、丧、祭之礼更是有着严格的仪式程序和重大的仪式意义,体现着意识形态与仪式内在的高度整合。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礼教文化的长期影响下,人们已经形成对待礼仪的敬重态度和推崇思维,而且经过岁月打磨和历史绵延,以重要节日、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主题的仪式活动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扎根于民众的内心深处,这些都为我们借助仪式来传承精神文化、塑造共同价值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因和重要的资源载体。进入现代社会后,仪式的内涵愈发丰富,形式愈加多样,虚拟纪念场馆和网络纪念仪式的出现,更是为民众“提供了一种举行集体仪式并使之永久保存的新的形式”[8]。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仪式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效用,将一些重大主题纪念仪式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加以固化和确认,先后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和政府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极大激发和有效增进了广大民众的政治热情和价值认同,提供了仪式建构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鲜活案例。

一是承载象征符号,具化价值内容。仪式是借助象征符号来表达其主题内容的行为,可以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抽象理念具体为形象化的现实中介。作为一种象征性的陈述形式,仪式能够以可视的符号、可听的声音、可触的行为体验等象征符号,建构起呈现和感悟主流意识形态的“象征之林”,“使不能直接被感觉到的信仰、观念、价值、情感和精神气质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9]。即是说,借助系统化的文化符号和情境性的教育形式,仪式为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有形化表达提供了载体和场域,在物体、个人和意义之间搭建起桥梁,使处于其中的个体能直观感受到仪式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仪式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例如早在2019年一开始,全国各地便广泛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快闪活动,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社会民众齐声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朴实的歌词把高度抽象化的“祖国”转变为人们熟悉的事物,优美的旋律更使人们在和谐愉悦的仪式活动中接受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激发情感体验,凝聚价值观念。从心理机制上来看,仪式有利于创设情境,个体能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直观感受仪式氛围,进行真实情感体验,从而发挥出“唤醒某些观念和情感,把现在归为过去,把个体归为群体”[10]的教化作用。具体来讲,通过一定的布景空间,仪式可以强化和激发参与者的情绪体验和情感体悟,通过模仿反馈、联想学习和共感表达等,个体可以反复回味从而产生更深的意义理解,群体能够达成共鸣从而获得更强的情感认同。随着情境的延续,参与者的体悟认知和情感共鸣会不断地交互感染和循环放大,最终渗透和凝结在个体和群体的内心深处,促使人们将仪式场域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升华为自身的内在信念和精神信仰。例如,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盛大的阅兵活动和群众游行,向仪式的参与者和观看者展示军队建设和发展成果,分享国家困难与辉煌历史。整齐划一的军队方阵和新式先进的武器装备激起人们内心的震荡,慷慨激昂的分列式音乐和深情有力的背景解说词唤起人们感情的共鸣,多样媒介载体和多种传播渠道更是搭建起场内场外民众共享的情感场域和共通的意义空间,使广大民众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国家意志的洗礼和理想信念的升华。尤其是,全国70多家影院首次将4K超高清信号引入院线,把百姓的客厅“搬”到了影院剧场,让观念既能享受电视直播带来的实况画面,又能身临其境感受盛大阅兵和群众游行的震撼场面。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
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微博舆论场主流话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刍议
网络舆情视阈下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思考
网络信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措施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场域定位与现实建构
浅论中国“主旋律”与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