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艺术特色浅析
2020-04-01周炜琦
周炜琦
摘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小说《苏菲的世界》在写作手法上是如何展现其哲学知识内涵的艺术特色,从哲学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构思引人入胜、知识呈现方式丰富多彩三个方面阐述了这本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本深受欢迎、深入浅出的哲学史启蒙小说的必然性。
关键词:苏菲的世界;艺术特色;哲学
一、绪论
哲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实在是一门高深玄妙的學科,可望而不可及。
哲学是什么?世界为什么需要哲学?哲学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苏菲的世界》巧妙地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这是一本充满文学艺术特色的哲学启蒙小说,它围绕一个名叫苏菲的女孩的亲身经历和对一些哲学根本问题的思考与认知,逐步展开整本书的故事情节。主人公苏菲在15岁生日之前收到了一系列奇怪的信,哲学老师艾伯特以书信的方式为苏菲开设了哲学课程。作者巧妙地将哲学观点和理论通过苏菲的经历、思考和认知为读者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书中处处设置悬念,以一种侦探悬疑的风格延续着整个故事,让读者跟随着苏菲的步伐和思索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直到知道真相为止。
这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哲学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构思、丰富多样的知识呈现方式,让读者在好奇中以自然而然、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了解了哲学历史和哲学道理。
二、哲学语言通俗易懂
哲学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是“热爱智慧”的意思,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在一般人眼里,哲学是抽象高深的,但《苏菲的世界》却以一种简单明了的大众化语言将难以理解的哲学理论表述出来,使抽象事物想象化、具体化,让读者更快、更容易地接受和理解。正是这一突出的艺术特色,使得这本书在出版之后,立即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欢迎,长期雄踞于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苏菲的世界》在描述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理论时,没有直接讲述原子唯物理论的哲学推测、万物的本源是原子与虚空等这些抽象且难以理解的概念,而是以苏菲玩积木的方式来将积木比拟成原子,积木也有“钩”与“刺”,使得它们可以组合在一起,形成任何你想得到的形状。组合完成后,你也可以将它们拆掉,用同一批积木再组成新的东西。通过具体而形象的积木游戏,作者巧妙地讲解了德谟克里特斯的哲学观点。同时,也将深奥的哲学世界以一种普通人能够很好理解的语言、一些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的方式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在书中,作者还通过生动活泼的例子,活灵活现地向读者介绍了很多哲学家的观点,比如通过皇帝的新衣来讲述苏格拉底的智慧,以及人类并非万能和无所不知的道理;通过戴眼镜等方式让人们理解康德的时间和空间直观形式;通过光着身体的男人来表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等。
美国的《新闻周刊》曾评价:“该书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未曾修习哲学概论的人,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而学习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该书则是温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
三、情节构思引人入胜
大多数读者对具有哲理性的小故事是比较感兴趣的,但对于有关哲学理论知识方面的书籍很难一气呵成地读下来,比如柏拉图所著的讨论关于“公道正义”“卫国者教育”等国家治理方面的《理想国》,黑格尔所著的关于依据实践性和周围世界的性质来阐释空间性的《存在与时间》等,这些都是哲学领域的经典名著。而《苏菲的世界》却以奇妙的情节构思和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引导读者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哲学世界,心情愉悦地领悟了哲学史上众多哲学家的观点和理论。
在《苏菲的世界》第一章中,苏菲就收到两封匿名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读者立刻就被这个奇怪的问题所吸引,萌发了想与苏菲一起走进哲学世界,去探究未知、寻求答案的好奇心。随后,苏菲又收到来自陌生人寄来的写着“请苏菲转交席德”的明信片,读者不禁会问:谁是席德?苏菲怎么把明信片转交给席德?还有神秘的哲学家艾伯特寄来给苏菲上“哲学课”的信件等。带着这些“苏菲的困惑”,读者也跟随苏菲在艾伯特的引导下投入了对人生、对世界的哲学思考中。令人惊异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席德父亲书中的一个角色,是其意识的一部分。书中的世界像一个迷局,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在这种现实世界与虚拟情景交融中,读者不由自主地沉迷于作者所要表达的关于哲学观点的真实意图之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和苏菲莫名地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这本书有如悬疑小说一般的新颖而独特的构思,达到了故事情节曲折和哲学知识传授同步同行的理想效果。正如著名作家和评论家马德兰·蓝格尔所说,“《苏菲的世界》一书有助于使读者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游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世界哲学史,而丝毫不产生任何枯燥厌烦的感觉”。这种曲折、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极大地增加了书本的趣味性、可读性,增强了书本的表现效果,也收获了教授哲学理念的良好效果。
四、知识呈现方式丰富多样
知识以什么方式或什么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将直接影响读者对知识的兴趣度与深刻性。《苏菲的世界》中哲学知识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包含书信、明信片、口述、电脑等各种知识呈现载体,还包含至少三个叙述者,分别是哲学家艾伯特、苏菲和席德。载体身份和角度的不断切换,使得深奥的哲学知识以内容活泼、形式新颖的方式展示给广大读者。这也是该书非常突出的一个艺术特色。
在书中,主角苏菲的哲学课从哲学家艾伯特的来信开始,信中从简短地提出几个哲学问题,到用“食物”和“温暖”对一个饥饿的人和一个快要冻死的人的重要性来解释哲学的重要性……随后,艾伯特开始面对面向苏菲授课,他们在交谈中向读者传授着哲学。接着,小说又以席德读书、明信片等形式使哲学知识变着花样向读者表达出来。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书中的三个叙述者的世界交叉在一起,现实中也存有虚幻,让读者觉得怪异离奇的同时,也更有了进一步探索后续情节发展的动力与渴望,期待和苏菲一起探索下去从而解开众多谜团。
作者这一精妙的构思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该书成为一篇纯粹的哲学作品,而是使读者能从不同的载体上获得知识,自然而然地接受传递的信息,充满好奇地寻求故事发展。
五、结语
小说《苏菲的世界》之所以深受广大读者青睐并在全球畅销,是因为它能够将晦涩的哲学理论以发生在人们身边的积木游戏、古典故事等容易理解的事物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示出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与匿名来信、追踪哲学家行踪、寻找神秘的席德、轰轰烈烈的逃跑计划等悬疑而神秘的故事情节相结合,将难以表述的内容以多种知识载体和多个叙述者的身份、角色、角度的不断切换而构成了现实世界和虚幻世界中亦幻亦梦的故事。这些突出的艺术特色使得这本书毫无争议地成为一部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好奇的哲学史启蒙教材,更是一部极具文学特色、深受欢迎的文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