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上福州”海洋文化发展优势与契机分析

2020-03-31吴碧英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海洋文化发展优势

【摘 要】 “海上福州”海洋文化发展的地域优势体现为:区位优势、历史优势、资源优势和社会优势。新形势下海洋文化跨越发展面临的重大契机体现为:政策利好、研究基础深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好。在此发展优势和重大契机下,推进福州海洋文化繁荣发展的对策建议是:要通过设置引人入胜的展会和活动,激发旅游与教育潜质;深入发掘海洋文化内涵,提升海洋文化的附加值;大力提升福州海洋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关键词】 “海上福州”;海洋文化;发展优势;发展契机

习近平主政福州期间曾指出:“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1994年6月12日,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在我国沿海城市中最早发出“向海洋进军”的宣言。自此,建设“海上福州”成为福州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和主攻方向。近年来,福州相继迎来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战略。“六区叠加”给福州海洋文化跨越发展打开了“机会窗口”,分析“海上福州”海洋文化发展优势与契机,有助于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在新的征程上谱写崭新篇章。

一、“海上福州”海洋文化发展的地域优势

海洋文化是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积淀,海洋文化底蕴为福州城市形象塑造和城市质量提升提供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海上福州”发展海洋文化优势明显。

1、区位优势

福建是海洋大省,中国首部地方性海洋题材的纪录片《海上福建》展示了“海上福建”资源禀赋与建设成就。《中国海洋文化福建卷》把福建传统造船与航海技术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称福建人为“中国最具海洋个性的族群”,夸赞福建海商是“没有帝国”的海洋商人。福建海洋文化在中国海洋文化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福州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太平洋西岸中点,作为福建省会中心城市,全市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82%,海岸线总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福州沿海多天然良港,可兴建1-20万吨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个,其中,兴化湾、福清湾、罗源湾是全国少有的深水港湾。独特的地理位置,成就福州海洋文化两个非常鲜明特点,一是涉台性,有丰富的榕台五缘文化。二是涉外性,有丰富的侨文化。

2、历史优势

位于福州闽侯的昙石山文化是福建海洋文明开始的地方。春秋战国始,福州长乐就是造船基地,汉朝开辟东冶港作为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港口,晋王朝在福州连江设“温麻船屯”,营造航海船舶。

唐宋时期福州海外贸易就十分活跃。唐代福建造的船容积大,可运米数千石。唐代中期,福州港(含东冶港、甘棠港、邢港、烏猪港、太平港、新港等)与广州、扬州并列为唐代三大贸易港口。晚唐五代王审知在福州招海上蛮夷商贾发展海外贸易,积极推进与朝鲜、高丽、日本及东南亚、阿拉伯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并不断将海外商贸所得向中原朝廷进贡。现存福州闽王祠内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记载了唐末五代福州与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进行海外贸易的相关内容。宋代,福州成为“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华国际贸易港口,与广州、扬州、泉州同为中国四大港市,成为“海丝”的重要门户。[1]

明清时期福州积淀了多元的海洋文化。明朱元璋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多今福州台江人),令往来朝贡”;郑和以长乐为下西洋的基地和开洋起点。清代,福州被辟为中国“五口通商”口岸,各国商贾云集于此,仅福州台江上下杭地区就涌现出“华通”、“东升”、“新业”、“罗坤记”等大量进出口商行;马尾船政在晚清中兴中更创造了诸多中国近代造船工业之最。

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对外商贸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肇始和推动作用,在中国海洋史上福州造船文化、郑和航海文化、“海丝”文化和马尾船政文化等都具有丰碑性意义。

3、资源优势

在与海洋长期互动中福州积淀了多种类型的海洋文化史迹。主要有:其一,海丝文化史迹。包括外贸商品生产基地、海洋交通、海港设施、文化交流产物等。福州海岸线上有“滨海最美十大历史文化景观”,城区有“海丝”商贸繁盛时期留下的作坊、店铺、商行、会馆等遗迹,有深受南洋建筑文化影响的“骑楼”风格建筑和各式“西洋别墅”,三坊七巷传统建筑装饰中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元素。其二,悠久的造船文化。福州是宋明使船、册封船、抗倭战舰的制造基地,福船是中国“四大古船”之一。其三,海洋政治与军事文化。以船政文化遗址群、水师旗营琴江村、梅花古镇等闽江口海防文化遗产群为代表。其四,海洋社会群体文化。有水上居民(蛋民)、华侨与侨属及归侨(华侨农场)、海员、海防军民、海军世家和海丝世家等。[2]福州城区有民国海军总长刘冠雄、海军司令杜锡珪和蓝建枢、海军将领陈季良等名人故居。

4、社会优势

海洋文化既是历史现象,也是社会现象。“海者,闽人之田也”。悠久的海丝商贸发展和船舶往来,强化了福州人“四海为家耕洋天下”的信念。许多福州民众族谱中有“贩商南洋”、“商游吕宋”记载。海洋文化精神成为福州人纵横世界的强大内驱力,下南洋建设出了“新福州”,在日本、在美国也都打拼出了一片新天地。

福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目前,福州常住居民700万,祖籍福州的海外华侨、华人多达300余万人,分布于五大洲140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日本、西欧各国,以及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有为数众多的福州乡亲,在巴巴多斯、马绍尔、安提瓜和巴布达、塞拉利昂等小而偏僻的地区也有福州人的足迹。大量的海外移民对区域发展和民众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比较典型的如福清渔溪古镇,幢幢楼房都与华侨有关,都有海丝故事,有“侨厝博物馆”之称。

二、新形势下海洋文化跨越发展面临的重大契机

滨江滨海良好的生态环境,始终是福州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条件。环境就是品牌,就是资源,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凝聚力。新形势下福州海洋文化跨越发展面临着重大契机。

1、政策利好

2015 年国家海洋局发布的《全国海洋文化发展纲要》把“海峡西岸”作为中国五大海洋文化圈之一进行规划。近年来,福州为打造中国船政文化城、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滨江滨海国家生态城市开展了大量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出台了《关于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福州市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工作方案》《对接国家战略建设“海上福州”工作方案》《关于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通知》等政策。二是建设了一批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包括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福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福清市侨乡博物馆等。三是举办了一系列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如举办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市长 (高峰)论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活动。四是立足海洋特色村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把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如长乐区琴江村,制定了新“乡规民约”,并对当地原住民进行了教育培训,增强对海洋文化风貌和建筑的保护意识,促进海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五是持续加大投入,以项目助推保护发展。支持一部分有责任感的企业和个人,通过政策激励、文化创意和商业运作等多种方式,投入海洋文化场馆建设与发展。六是积极参加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 走进福州》等大型采访活动,扩大宣传影响。如拍摄了反映福州船政文化专题片《中国从这里启航》;拍摄展示了清代水师旗营旧址长乐琴江村等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

当前,建设“海上福州”是福州城市拓展的主攻方向。《对接国家战略建设“海上福州”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打造郑和文化、马尾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等四大海洋文化品牌。《福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打造海岸文化旅游带。《福州市加快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建设“体验中国舟船文化的滨海旅游度假区。”长乐区提出要开发“郑和文化旅游”等特色精品旅游项目,打响海丝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全国知名的海洋文化旅游区。推进海洋文化跨越发展可谓恰逢其时。

2、研究基础深厚

伴随着“海上福州”建设热潮,近年来,福州海洋文化引起更多学者的研究热情,成果也与日俱增。学术界对福州“船政文化”的研究长盛不衰,至今已取得一系列重大的学术成就,《福州“船政文化”研究成果调查与分析》一文对船政文化研究进行梳理分析。《福建海洋文化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福建卷》等著作以及中国知网上可见大量有关福州海洋文化研究论文。本土研究力量围绕海洋文化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包括《历史名城—福州海丝门户 < 福州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 >》《进一步加强福州面向东盟的海丝文化软实力建设》等研究报告。

3、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好

近年来福州大力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和建设海洋文化产业综合园区和基地,闽台(福州)文化产业园、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等入选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同时,注重发挥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形成了“马尾·马祖元宵节俗”、海上龙舟竞赛(连江)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文化品牌。福州市中国船政文化景区、三坊七巷·严复翰墨馆入选第一批“全国中小學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名单。福州罗源湾海洋世界被评为“福建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入选福建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目前正致力于建设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及福建最大的海洋科普馆。船政文化城、花蛤小镇、牛头山休闲渔业基地等获评为2018年福州市文化产业“双龙头”工程重点项目。

三、推进福州海洋文化繁荣发展的对策建议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机遇面前,我们等不得、更慢不得!厚重的海洋文化历史沉淀无疑是福州城市灵魂和精神的重要成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海洋文化,不仅可以增强福州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还可以增添福州人经略海洋的勇气与动力,为“海上福州”建设推波助澜,为国家“海峡西岸”海洋文化圈发展规划落地做出更大贡献。我们一定要站位全局、拓宽视野、用足政策,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发力点。

首先,福州海洋文化遗址,大部分都散落在“滨海新城”和“福州新区”内,从近期来看,要特别重视维护好地标性建筑、彰显独具本土特色的滨海身份,通过设置引人入胜的展会和活动,共同打造“海上福州”的独特卖点,拉动旅游与教育潜质。

其次,以“海上福州”建设为契机,深入发掘海洋文化内涵,让海洋文化与福州的历史人文景观有机糅合,提升海洋文化的附加值,加快打造福州海洋文化品牌,带动历史文化资源和“海上福州”的文化复兴和功能再造。“山、海、侨、特”是福州的文化特点,1988年秋,福清市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由海外华侨华人与政府共同创办的开发区“融侨开发区”。[3]要加大力度研究侨文化、特区文化和榕台五缘文化,彰显福州海洋文化个性。

再次,大力提升福州海洋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海洋文化繁荣发展,对“海上福州”建设和区域民众的精神凝聚力和创造力会产生深远影响。与“海上福州”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相比,当前福州海洋文化发展还不充分,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要苦练内功,外塑形象。在"海上福州"建设框架之下,源于海洋的精神传承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 丁春华.海纳百川:福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特色研究——以泉州和广州为比较对象[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2).

[2] 吴碧英.传承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以福州市为例[J].济宁学院学报,2017(6).

[3]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作家协会.福建海洋文化研究[M].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9.120.

【作者简介】

吴碧英(1967—)女,汉族,福建闽清人,研究生学历,福州市委党校政治教研部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

猜你喜欢

海洋文化发展优势
海洋文化语言景观研究:视角与方法
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沿海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与塑造浅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跨文化城市建设研究
海南省建设品牌马拉松赛的优势与效益研究
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述评
“互联网+农业”视野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探讨
中西文化对比之贝壳情缘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发展及优势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社区银行发展的优势、借鉴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