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基建背景下智慧园区建设途径及保障措施研究*

2020-03-31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吴画斌

经济研究参考 2020年23期
关键词:园区智慧建设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吴画斌

一、引言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领域。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传统的园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园区服务由单一的空间载体服务向综合性服务演进,由物业型服务向产业价值型服务升级;园区管理运营由碎片化、传统式运营向集成化、平台式转型。智慧园区是在全面数字化基础上进行建设的,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整合园区内外的资源,对园区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从而实现基础设施网络化、开发管理信息化、功能服务精细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因此,智慧园区的诞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传统园区发展的必然。我国正大力实施 “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新型智慧城市等系列战略,充分释放科技红利、工程师红利,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逐渐涌现。各地区陆续出台关于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举措,为加快建设智慧园区提供了方向性、政策性的引导和支持,使得建设智慧园区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但我们也认识到,发展智慧园区仍然存在很多困难,潜在的问题与风险并存成为智慧园区发展面临的新挑战。首先,智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不完善。智慧园区在很多地区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规划、管理等各项功能还不成熟,地区发展存在信息基础薄弱、信息共享矛盾等问题。其次,对智慧园区认知有限。各地区对智慧园区认识程度不同,甚至是存在某些地区对园区智慧化的认识严重不足的问题。最后,智慧园区建设缺乏专业化人才。实践中,园区智慧化过程中新一代信息化专业人才支撑乏力、专业人才不足问题凸显。因此,对新基建背景下智慧园区有效建设途径的探讨和相关保障机制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智慧园区研究现状及新基建特点

(一)智慧园区概念

智慧园区的建设基础是数字化。即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通过技术感知、技术整合、技术控制等关键环节,不仅可以降低园区运营成本,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园区运营效率(马梅彦,2016)。魏珣(2019)认为智慧园区的核心是智能化,而智能化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和标签,大数据又是智能化的核心,因为大数据可以解决智能化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智慧园区聚集了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集成等技术,通过全面感知和互联来整合园区内外的各方资源,实现协同联动、自优化等功能,进而更好地为公共安全、环保等做出智能的响应,促使产业发展智能化(聂献忠,2019)。智慧园区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以智能化手段搭建平台,打破数据孤岛;以智慧服务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化的服务,进而实现智能管理(谢易辰,2019)。戴源(2019)认为当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定义智慧园区,但它与智慧城市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可以对其理解为“通过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学发展理念,集聚园区内外资源,开展精细化治理模式”。本文认为智慧园区是指在新基建背景下,利用当前先进的技术手段,依托4G,5G、NB-IoT等网络数据传递技术,构建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园区分散的资源,为园区的日常运营打造智慧化的服务体系。

(二)智慧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当前,智慧园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并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仍然存在线上线下不能同步,园区办公停留在半自动化层面,信息化手段缺失,部门之间信息存在严重不对称,管理决策得不到支撑,办事效率不高,服务及流程有待优化等问题(刘晴静,2019)。同时,两化融合深度还不够,产业链尚未形成,园区无法高效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不明显,难以协同联动发展(卢杰民,2014;王龙飞和黄海岸,2019)。另外,园区的生活配套服务现状急需改善,园区无法提供企业需要的一些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只能靠企业自己去完善,而且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接口,导致很多工作重复做(张一贤等,2016;徐珏,2018)。

园区的发展需要借助云平台实现集约化,使其数据可以集中共享:横向连接各个管理部门系统,纵向可以使园区内部系统较好地连接政府部门系统,从而使园区的经营从分散化变成集约化(徐进和黄军政,2013;艾达等,2016)。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覆盖是智慧园区建设发展中必然的一种趋势,无所不在的网络可以帮助提高园区的管理和服务效率(孙翀,2016);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园区的运营也会社会化,会有更多的主体参与园区的运营,为此需要加强运营商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与沟通(刘鸿雁,2016;张巍,2018)。

(三)新基建特点

新基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支撑,主要载体是平台,核心是数字技术,主体是新兴领域(李晓华,2020)。新基建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新的基建”,对其有“质”的规定性,并具有新高度和新治理的特征,与“数字中国”战略一脉相承(郭朝先等,2020)。新基建的发展也呈现出新模式,因此要吸引多元资本参与,特别是要鼓励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这需要不断优化投融资机制(李勇坚,2020;郭朝先等,2020;完世伟和汤凯,2020;兰虹等,2020)。同时,新基建可以催生出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新经济业态,形成多链相互贯通的链式发展(郭朝先等,2020;刘海军和李晴,2020)。

智慧园区在建设过程中虽然面临一定挑战,但智慧园区具有很好的发展理念,其建设能够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升园区信息化建设水平、科学化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顺应智慧园区发展高端研发人才的需求。新基建的提出为智慧园区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新机遇,为此,本文主要探索新基建背景下智慧园区建设的途径及相关保障措施。

三、新基建背景下智慧园区建设途径探索

牢牢把握振兴实体经济、发展地区经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织的历史机遇,以创新园区管理、服务经济发展为主线,以产业发展、园区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为重点,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着力夯实园区信息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园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具有地区乃至全国影响力的智慧园区示范高地,为现代化地区建设注入新动能。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为智慧园区发展带来新机遇,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织,深刻推动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了建成产业发展高端化、园区治理精细化和公共服务便捷化的智慧园区,需要基本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的新型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极大地促进“惠企、善政、便民”,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

(一)新基建为构建智慧园区整体建设架构提供方向

智慧园区的整体建设架构重点围绕业务支撑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建设等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原则是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四层架构(见图1)。感知层主要功能是对事物信息的感知和信息的传递,是以光纤网络为核心、无线网络为补充组成园区基础网络,对工业企业实施工业物联网络的建设和改造,在市政、生产设施管理中广泛部署与应用各类感知终端,充分实现园区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互连互通。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通过物联网等技术进行网络传递,并支持以混合云方式部署智慧园区云数据中心建设,对园区涉及的人口、法人、项目、物资、产品等数据设立分类数据库,同时提供数据存储、数据关联、数据挖掘分析等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层主要的功能是提供信息处理能力,以智慧园区云服务平台为核心,搭建面向企业、政府、居民等园区各类主体的子服务平台,对构成园区空间和功能载体的生活资源、管理资源、产业资源、创业创新资源等进行全方位管控,最大限度地盘活园区资源和提高园区服务效能。应用层依托智慧园区云数据中心和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园区各领域的应用,按需弹性接入涵盖园区治理、产业服务、公共服务等功能的应用模块,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及运营方式,实现园区的高效管理和便捷服务,助力形成优质的园区生活环境、产业发展环境、创新创业环境。

图1 智慧园区总体结构

智慧园区的建设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应用数据,必须要始终关注数据标准规范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通过制定相应的数据标准与规范,统一各类数据的采集、处理流程,实现与上级系统间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同时,高标准选取安全可靠的硬件设备与软件服务,并及时检查、更新网络和应用的安全性能,持续保持智慧园区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管理效率,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新基建推进园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1.全方位布局园区智能网络。建设以高可靠、高带宽光通信网络为核心,高密度移动通信和无线网络为补充的园区通信网络,推动实现企业平均接入带宽百兆以上、园区4G/5G网络深度覆盖、重点公共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组织实施工业企业内外网升级改造,推进以窄带物联网为基础的工业感知网络建设。针对园区楼宇、道路、管网、仪表等基础设施部署高清摄像、智能路灯、射频识别、地理信息系统等感知网络单元,架构起园区内设备与设备、人与人、设备与人交互通信的桥梁。

2.新基建助力打造高水平的园区管控平台。建设园区统一的运行管理指挥中心,提供监督指挥、科学决策、公众服务等三大功能。建立园区运行仪表盘,综合展示园区运行的监控信息、应急信息、决策信息、公众互动信息等。承担园区应急指挥功能,负责指挥和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及数据资源,实现综合应急指挥调度、多点远程协同视讯、多部门协同处置、园区综合管理等各类功能。通过集短信、微信、微博等跨平台全媒体信息服务,汇集园区各类公开信息,支持特定对象分类信息的智能推送。实时展示园区人员分布、道路状况、能源使用等运行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可视化显示、智能决策等技术手段,实现园区的集成化管控、平台化指挥和可视化运营,实现统一监控、统一报警和统一调度,提高园区的决策支持和应急效应能力。

3.新基建丰富智慧园区服务场景转型。为了打造多元化的园区展示体系,在主要建筑物一层大厅内设置触摸屏,进行信息导引多媒体查询,支持智能手机等多终端查询。建设智慧园区会客厅,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园区虚拟全景地图,叠加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监控、生活服务等信息图层,通过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园区发展情况,增加人与园区内容的互动性,为访客提供浸入式体验。

(三)新基建加快园区产业智慧化转型升级速度

1.推动地区“智能制造”方案建设力度。以小微科技园为载体,针对机械制造、汽摩配等优势产业鼓励企业引进或自主研发成套装备、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设备,实施设备智能化升级。推进企业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支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带动行业智能化水平提升。鼓励企业实行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生产过程执行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深化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装备、过程控制等环节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园区内特色行业产品的协同创新,促进设计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集聚与对接,推广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新模式。

2.挖掘并支持智慧产业发展。以高新科技园为载体,结合地区新兴产业导向,推动发展与园区现有产业配套紧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以成套装备制造、汽车关键零部件、通用航空制造等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延伸发展新型塑料制品和环保型新材料、高性能工程材料等产业。依托地区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工业应用及嵌入式软件,培育壮大智能家电控制系统、汽车控制嵌入式系统等软件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行业特色应用、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智慧城市应用等软件及平台系统。

3.逐步完善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园区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集聚园区内外专业服务资源,提供技术支持、技能培训、投融资、创业辅导、法律咨询等第三方服务。利用第三方平台或园区自建行业电商平台,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推进园区工业企业采购销售在线化、网络化、协同化。依托新兴产业园物流仓储园建设,重点发展运输、仓储、配送等现代物流服务,引进和建设园区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发展物流在线跟踪与过程控制服务,推进智能仓储和产品可追溯网络体系建设,完善园区综合物流配送体系。围绕中小微企业对金融的迫切需求,推动建立园区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为金融服务机构提供可靠的信用数据支撑,助力园区企业拓展融资渠道。

(四)新基建促使园区智能管控模式创新发展

1.积极筹措智慧交通建设。建立园区统一的现代交通智能管理系统,集成卡口防控、电子警察、联网信号控制、违停抓拍等功能,实现点、线、面各层次立体式智能化交通管理。合理利用园区闲置地块资源,推进光伏车棚、汽车充电桩等车辆充换电设施建设,加快拓宽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覆盖范围。

2.提升智慧城管建设力度。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和完善园区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园区道路照明、供水供气、管道设施、园区绿地、生活垃圾、违章建筑、占道经营等领域网格化管理。利用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开展园区内地下管网、设施布局的可视化管理。

3.提高公共安全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园区综合应急管理控制指挥中心,推动智慧应急指挥及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应用。建立园区治安动态监控系统,推进园区边界、交通要道、人群聚集区等关键位置高清视频探头全覆盖,加快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整合,构建覆盖全时空、智能化的园区科技防控网络。建设园区安全生产监管平台,推进园区企业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改造优化,提升生产过程协同管理和数字化控制水平。

4.重视园区环境保护与能源管理。建立智慧环境监测系统,在园区内重要监测点布设物联感知设备,实现环境数据的自动采集和污染源实时监控与预警。建设分布式高效能源互联网,推广智能储能设施和智能用电设施。建立园区低碳绿色节能管理平台,针对园区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耗实时监控、数据分析、能耗预警和节能监管。

(五)新基建丰富园区智慧服务手段

第一,提升生活公共服务质量。对接基层便民服务平台,整合政府相关部门和园区公共服务资源,搭建园区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园区企业和居民提供会议会展、生活信息、教育资源信息、环境信息等便捷服务。推广园区生活“一卡通”,逐步实现园区通行、医疗卫生、消费支付等公共服务领域统一认证、统一结算。第二,提高电子政务服务效率。建立园区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日常行政管理、办公文件管理、协同办公、统计分析、信息发布等事项线上处理。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完善提升网上行政审批、政务信息公开、在线政策解读、企业建议征集等政务公共服务。第三,开展多元化的智慧旅游服务方式。整合园区及周边旅游资源信息,融合应用二维码、视频监控、移动定位等技术,构建统一的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智能化技术在娱乐休闲区域建设中融合应用,推广电子门票、视频呼叫、智能导游等功能,提升园区旅游服务智慧化水平。

(六)新基建全面推进智慧园区四个能力提升

第一,智慧园区对外服务能力。建设面向企业发展和公众生活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便捷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园区及入驻企业运营成本节省。电子政务深入应用,“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完善,实现企业和公众办事“零跑腿”。第二,加快相关产业发展能力。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广泛推广,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和运营方式实现转型,“企业上云”数量逐渐增多,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效率逐步提升,实现园区产业向高端化升级。第三,逐步提升园区治理能力。建设智慧园区综合平台,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新模式在园区交通、安防、城管、环保等领域深度应用,以使园区达到“交通零拥堵、安全事件零发生、污染零乱排”,从而实现园区治理精细化和智慧化。第四,强化园区内外连接能力。建设“光纤+4G/5G+无线局域网”多层次覆盖的信息网络设施,实现“千兆到园区、百兆到桌面”,重点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全覆盖。智能感知终端在园区各类设施管理中广泛应用,建设云数据处理中心,制定园区分类数据标准和数据资源目录,建立全域基础数据库与专题数据库,对涉及园区管理的招商、项目、物资等重要数据信息通过私有云方式,在园区自建数据中心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四、新基建助力智慧园区建设的相关保障措施

(一)新基建赋能政府加强智慧园区顶层设计

现实中,一些园区在推进智慧化建设过程中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及可扩充性,经常出现上级考核什么下级建设什么的尴尬局面。在新基建背景下智慧园区的建设,政府需要制定智慧园区建设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及短期行动计划,同时还应该考虑未来一些新产品、新事物的可扩充性。为此,各地区应该借助新基建发展的战略机遇,成立智慧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工作,统筹智慧园区发展规划设计、政策制定和工作协调。发挥协同优势,设立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工作办公室,负责智慧园区建设日常工作,督促落实各项任务,建立责任制,确保智慧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另外,政府在加强智慧园区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各个园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布局、财政收入等方面的差异性,找到适合本区域智慧园区建设发展的路径。

(二)新基建创新智慧园区建设投融资机制

要实施滚动编制智慧园区建设项目库行动,根据公益性和经营性属性发布年度建设项目目录。制定合理的分配机制,如建立“谁开发谁受益”的投资回报机制,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主动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及运营。同时,积极推广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性属性项目的建设。鼓励金融资本、产业基金及企业资本等设立智慧园区产业发展基金和创投基金,加大对优秀企业和项目的支持。而且要不断地鼓励并支持园区内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智慧产业发展联盟等社会团体,集聚国内外资源助力园区智慧化发展,构建完善的园区建设投融资供给生态。

(三)优化智慧园区建设要素资源供给及丰富政策扶持形式

智慧园区的发展离不开资金、土地、技术、知识等要素,各地区需要协调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智慧园区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建立智慧园区建设专项基金,如以区财政为依托设立智慧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智慧园区重大项目建设的引导和支持。同时,为了进一步更好地落实国家和省市县关于税收、人才、投融资等相关政策,要尽快出台支持智慧园区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政策扶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在一些科技集聚地设立创新飞地,支持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孵化基地、人才基地等,通过“异地研发创新、本地应用服务”模式开展柔性引智、柔性引资,利用多样化的形式来吸引外部的资源。

(四)完善智慧园区创新主体的安全服务保障

为了增强智慧园区创新主体安全服务保障,推动园区健康发展,需要全面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健全信息安全测评指标体系、论证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容灾备份体系、统计体系,形成信息安全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充分发挥领先的网络安全、云安全、大数据安全解决方案商等专业力量的作用,建立完善的智慧园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园区各环节、各项目的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依托专业机构,定期开展信息安全专业测评,提升风险发现与预警能力。加强相关人员培训,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针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确保各项服务能够精准到位。

(五)新基建助力智慧园区集聚创新资源

在新基建背景下可以进一步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集聚智慧园区建设创新能量。建立智慧园区创新专家库,吸纳来自高校、企业(含本地)和政府的相关专家,为智慧化园区建设提供政策咨询、过程指导;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智慧园区指标评价体系,选取具体的评价方法,对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估。同时,借助新基建发展建设的一些大型会议和活动的契机,加强园区与国内外智慧园区领域创新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消化吸收他们的智慧园区创新发展理念,借鉴其成功的智慧园区发展经验。加快营造开放、协同、覆盖全过程的智慧园区创新生态,推动融合创新,吸纳高端智慧产业入驻,为打造科技型智慧园区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猜你喜欢

园区智慧建设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