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主义视角下RCEP对亚洲各国经贸相互依存的促进作用、挑战及其对策建议
2020-03-31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李浩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李浩东
京东大数据研究院 林 江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正式签署,15个成员国经贸部长通过视频方式签署协定,这标志着世界上人口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协定成功启动。(1)《RCEP正式签署 这次是全球最大!》,中华网新闻,2020年11月15日。15国签署协议的同时也给印度未来再次加入预留了窗口。RCEP自2011年由东盟首次提出,至今共进行了31轮谈判和4次领导人会议。2020年,受疫情影响,RCEP的谈判和11月15日最后签署协议的第四次领导人会议都通过线上进行。特别是,2019年11月第3次领导人会议之后,包括印度在内的16国领导人在联合声明中确认,除印度外的15国已经结束全部文本谈判及实质上所有市场准入谈判,准备第二年签署协议。(2)《RCEP声明:15国明年签协议 印度暂决定不加入RCEP》,载于《环球时报》2018年11月5日。评论界认为,RCEP 15国决定在没有印度加入情况下签署协议,但是向印度敞开谈判大门。之后,虽然在2020年,日本一度表态拒绝签署没有印度参与的RCEP,这使协议达成遇到一些波折,但是最终还是同意签署。协定的正式签署对参与成员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RCEP是“开放的区域主义”的成功示范,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cnt,FTA)的一次最成功尝试。至此,东亚基于开放包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已经基本搭建完成,RCEP整合了此前各成员国之间的自贸协定,同时解决了中日韩之间一直没有FTA的问题,避免了“意大利面碗”效应。从RCEP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国家间的相互依存是统一的区域经贸一体化体系能够成立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如何在RCEP签署生效的基础上,增进亚洲国家的相互依赖,让不同国家在开放包容的区域主义理念之下实现互利互惠基础上的自由贸易,是未来RCEP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应该看到,目前国际形势与RCEP谈判发起之初相比产生了较大变化,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之下,拜登上台给中美经贸关系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同时,日韩贸易摩擦虽然没有对RCEP的签署工作造成根本影响,但是成为日韩经贸关系发展的严重拖累,而且持续一年多时间没有看到解决的希望。印度和日本虽然在最后时刻没有阻止15国签署RCEP,但是未来如何处理印度市场与RCEP 15国市场的关系也是重大课题。
一、RCEP谈判促进东亚国家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作为国际关系领域中最广泛运用的概念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理论界深入研究了几十年,越来越多的实证案例证明了该理论的强大解释力。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出现了“从单一型到复合型,从区域型到全球型”的“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经济发展到政治、外交等其他更多、更复杂的领域。RCEP的签署过程表现出了东亚国家间特殊的相互依赖关系,为全球治理赤字、贸易保护主义横行的当下提供了合作共赢的典范和样板。
(一)在充分尊重东盟意见的基础上推进RCEP谈判
政治上,与美日、美韩之间的非对称相互依存关系不同,RCEP签署过程更多地体现非对称性向对称性发展的相互依存,东盟机制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在经济实力上东盟十国中任何一个国家相对较弱,但是东盟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形成的力量非常强大。在任何谈判开始之前,东盟内部首先协调一致,形成统一意见,进而对外争取更大的谈判空间。中国和日本等国家也充分尊重东盟国家在RCEP谈判过程中所处的中心地位和起到的关键作用,基于平等协商来推进谈判进程。整个谈判历时8年,由于16个成员国之间差异较大,2017年谈判开始进入较为艰难的时刻,通过协商和妥协,决定给予印度、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等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以此凝聚共识,加速推进协定的签署(见表1)。虽然印度最后没有能够成功签署,但是这种方式展示了其他成员国的诚意和RCEP本身开放包容的精神。
经济上,东盟国家的重要性也在不断上升。RCEP谈判从一开始就提出整合以东盟为中心的五个FTA(东盟与中、日、韩、印和澳新)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这一目标。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是东盟以外其他成员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主要关注的市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纷纷大幅下滑的情况下,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东盟贸易逆势增长,对东盟进出口额为3.38万亿元,同比增长7.7%,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6%,(3)《我国前三季进出口同比增0.7%,海关总署回应人民币大幅升值影响》,腾讯网,2020年10月13日。东盟与中国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RCEP签署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意义愈加重大。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谈判中能够缓解与其他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非对称性,有利于各方平等合作,增加东盟话语权。
表1 RCEP谈判的四个阶段
(二)通过开放包容争取最大公约数
RCEP谈判充分体现了开放的区域主义特征。东亚的新区域主义具有不干涉主权、倡导多极化世界、开放性、关注非主权国家等特点,RCEP充分体现了这些理念。如前所述,东盟作为区域国家共同体而非主权国家,在RCEP谈判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充分尊重东盟诉求、包容差异的基础上,开放包容的RCEP争取了成员国更多共识;在充分考虑各成员国国情、照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RCEP不仅在当下成功提高了区域内经济一体化水平,也为将来印度回归和进一步扩容留下了较大空间。
1.RCEP的覆盖面更广。2009年美国加入并主导TPP(4)《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谈判以来,其推进进程迅速。2013年日本加入,使TPP成员增加到12个,其成员经济规模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6%,贸易规模占全球贸易总量的近28%。2016年2月,TPP协议正式签署。但随后,特朗普在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之后退出TPP。在2017年11月APEC峰会期间,日本与越南共同宣布除美国之外的11个参与国就继续推进TPP正式达成一致,11国将签署新的自由贸易协定,即CPTPP(5)《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2018年12月,这一协定正式生效。
美国退出TPP之后,相较于TPP,CPTPP的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分别缩小了约1/3和1/2,签署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3%,相比RCEP的30%有较大差距。在双方有较大重叠的情况下,RCEP的覆盖面更大、影响范围更广。
2.RCEP更具包容性。CPTPP的自由化规格标准更高,这是其优势,但也正因为缺乏对不同成员具体国情的关照,使得谈判缺乏弹性,将会使其未来发展受到限制。CPTPP基本保留了逾95%的TPP内容,暂缓实施的条款主要集中在“第9章投资”“第15章政府采购”“第18章知识产权”。这意味着,虽然CPTPP的标准相对于TPP有所降低,但其仍然是一个全面而严格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其引领者的日本也就相应地拥有更多话语权。CPTPP体现了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意识,参与国要向美国和日本所主导的国际高标准规则看齐,有差距的国家被看作是“落后”的。需要强调的是,高标准不一定适用所有国家,不考虑国情的理想化标准是否能够真正落地,考验参与方的智慧和国力。
更重要的是,对等贸易从来不是WTO的核心精神。1934年美国的《互惠贸易协定法》强调的是“互惠”,也即互相让步、达成妥协。后来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和WTO也从来没有将“互惠”赋予关税减让幅度必须对等的含义。将“互惠”曲解为“对等”,是某些西方国家为自身利益进行的诡辩,同时也违反WTO精神。在这方面,RCEP为了照顾不同国家的国情,给予最不发达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最大限度兼顾了各方诉求,如柬埔寨、老挝和缅甸只需在二十年内实行与原产地有关的规定,而其他国家必须在十年内实施;在服务贸易方面,其他国家至少要开放100个领域的市场,但柬埔寨等三国享有特殊待遇,柬埔寨只需开放90个,老挝开放86个,缅甸开放80个,这充分体现了开放的区域主义的特点。从这一意义上讲,RCEP模式更有利于在区域内发展程度不同、经济结构更为复杂的经济体之间取得平衡,更好地扩大覆盖范围,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三)促进东亚各国主动优化产业布局
近年来,随着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产业链区域化、短缩化,甚至于“在岸化”的趋势明显,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生产网络内部循环逐渐被强化。在此基础上,疫情引起了各国对产业链安全的担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的演化。RCEP的形成首先使成员国范围内避免了“意大利面碗”效应的困扰,成功梳理整合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复杂的自贸协定网络。与此同时,在通过法律形式保障产业链安全和市场准入的基础上,根据规模收益递增理论,各国可以通过分工协作,提高效率和收益,降低成本,实现更广阔和更深入的合作。区域化是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的主要特征之一,世界三大生产网络中东亚生产网络最先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RCEP给东亚产业链分工提供了较好平台。过去产业链转移主要是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高企和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抬头,特别是CPTPP这类标准壁垒较高的自贸协定,迫使在中国的很多制造业企业出于节省成本和原产地规则等原因被动转移到东南亚地区。但是,RCEP给东亚生产网络带来了新的合作模式。中国企业可以利用RCEP范围广、包容性强的优势,主动布局东南亚等地区市场,将核心零部件生产和研发中心留在国内,组装和一般制造向东南亚转移,同时进一步挖掘东南亚国家数字经济、5G、移动通信等新兴领域的市场潜力,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新形势下,中国正逐渐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制造业中心转向制造服务双中心,RCEP正是在这一关键历史时刻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增强国家间经济依赖关系的良好平台。
二、后RCEP时代推进亚洲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
RCEP签署之后,随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降低,各国市场不断开放,东亚将迎来新的大发展,但是同时全球经济形势与RCEP发起之初相比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的国际治理机制框架是否能够继续支撑自由贸易的发展也成为未知之数。
(一)全球经济形势收紧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收紧,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显著抬头,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已经对国际贸易投资形成了较大的负面冲击。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产业链断链,令各国对产业链安全的潜在担忧表面化,让世界经济雪上加霜。美国的保护主义正在打乱东亚的稳定与发展。长久以来,东亚地区各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和繁荣受益于包容、透明、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化,这是区域内进一步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基础。美国破坏现有贸易规则和秩序的做法动摇了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稳定性以及其他国家基于规则依赖现有体制和秩序解决贸易问题的信心,这从整体上看对东亚地区的繁荣与发展构成了威胁。
同时,中美战略竞争对中国经济乃至整个亚洲经贸合作产生的影响巨大。近年来,美国逐渐把中国当作战略竞争对手,对中国进行全面遏制,通过建立“经济繁荣网络”打造“去中国化”的经济联盟;通过“蓝点网络”计划对冲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安全领域结成“五眼联盟”,等等。RCEP解决了东亚国家合作面临的关税和市场准入等问题,但是中美大国博弈以及疫情等外部压力对亚洲经贸合作产生的影响,自贸协定本身无法解决。
(二)规则标准过高给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造成一定困难
日本在成功领导CPTPP达成之后,成为国际上引领高标准经贸规则的旗手,其后签订的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EPA)、日美贸易协定等基本都是类似CPTPP的高标准FTA。但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CPTPP最大问题是具有一定的技术排他性,虽然它在理念上开放,但却在事实上排除很多潜在参与国,CPTPP实际上是一个针对理念与发展状况相近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安排。首先,其关税减让水平和原产地规则都比较严格,令很多国家望而却步。其次,其边境后规则与传统的WTO规则有较大差异,如关于数据跨境自由流动、国有企业等方面的条款,很多发展中国家较难接受。最后,美国倡导的TPP中关于“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的设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到成员国的主权,历史上关于该机制的一些案例也都表明其在透明度、自由裁量权、连贯性、仲裁员资格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使其合法性饱受质疑。在RCEP谈判的过程中,日本坚持将TPP代表的高标准复制到RCEP,导致了日本与东盟国家等发展中成员在贸易自由化方面的较大分歧,进而拖累了谈判进程。亚洲国家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不顾区域内不同国家发展进程差异,一味推行高标准经贸规则,容易给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造成困难。
(三)封闭的区域主义有所抬头
封闭区域主义的典型案例是美墨加协定(The 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USMCA)。首先,美墨加协定是一个封闭的贸易集团,其他国家无法参与进去。其次,这种封闭还具有很强的规则外部性,不仅限制缔约方,还能影响缔约方参与到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这使封闭的区域主义具有了传导性。该协定的第32.10条规定,若美墨加三方中任何一方试图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FTA谈判,该缔约方需要提前通知其他缔约方,其他缔约方可以进行评估,并允许其他缔约方终止美墨加协定相关条款,这就是著名的“毒丸条款”。墨西哥和加拿大都是CPTPP成员,如果我国申请加入CPTPP,美国可能出于遏制我国考虑动用“毒丸条款”威胁墨西哥和加拿大,进而对我国加入CPTPP的活动构成巨大潜在威胁。近年来,类似的封闭区域主义倾向有所抬头,特朗普政府一直试图扩大“毒丸条款”的签署国。这种情况如果成为趋势,将会在国际规则层面对一些特殊发展阶段国家及其社会制度产生歧视,对国际经贸合作产生严重影响。
(四)日韩贸易摩擦对未来亚洲经贸合作产生严重影响
日韩经贸关系从开始的“均势型”相互依存,发展到后来的“摩擦型”,乃至升级到“遏制型”,这一系列的变动轨迹折射出东亚经贸合作一直以来存在的隐患。2019年7月,日本宣布对韩国实行一系列贸易制裁手段,日韩贸易摩擦再次升级。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网站公告,7月1日起,对将韩国从《外汇及外国贸易法》“白名单”中剔除的动议征求意见;7月4日起,将限制“氟聚酰亚胺”“光刻胶”“高纯度氟化氢”三种材料以及相关制造技术和制造设备向韩国出口,即将由原来的特定品目出口许可制变为个别出口许可制,也就是未来出口相关产品和技术时,每一项合同都要申请获批才能进行贸易。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这样变化的理由是“经过相关部门的讨论,认为日韩之间的信赖关系明显受到了损害”。(6)《日媒:日本宣布将限制面向韩国的半导体材料出口》,凤凰新闻,2019年7月3日。韩国三星电子、LG和SK等厂商所需的大多数氟聚酰亚胺和高纯度氟化氢都是从日本进口。这些原料是智能手机、芯片等产业中的重要原材料。为了报复日本,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8月14日决定把贸易伙伴分类从原先的甲、乙两类调整为甲1、甲2、乙三类。其中,甲1类获得的出口手续简化待遇不变,相当于原先的甲类;而甲2类待遇下降,日本曾经属于“甲类”对象,如今将落入新增的甲2类。9月18日,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正式开始实施《战略货品进出口告示修订案》,把日本移出韩国贸易的“白色清单”,这种举措令贸易摩擦再次升级。
按照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主任山下一仁的理论,互征关税的两国相当于签订了一个排他性的“逆向贸易协定”。(7)《米中貿易戦争の“漁夫の利”》,朝日新聞DIGITAL,2019-7-8,https://webronza.asahi.com/business/articles/2019 070300001.html?page=2.正常的贸易协定是只有签订双方能够受益而其他国家不受影响;同理,逆向贸易协定是只有互征关税的双方受害而其他国家不受影响。日韩贸易摩擦的主要问题是日本并没有对韩国大规模加征关税,而是采取三种材料禁运的方式对韩国进行经济制裁。由于日本在关键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方面处于产业链高端地位,且日韩贸易主要以中间品为主,其他国家很难短期内进行替代生产,因此实际上日韩贸易摩擦开启之后,在半导体产业链上,中国和美国也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日韩贸易摩擦反映出经济上韩国对日本存在较强的依存。2019年,日本对韩国出口的中间品占比为66%(2018年为62%),韩国对日本出口的中间品占比为61%(2018年同为61%)。(8)OECD STAN 数据库。可以看出,在受到贸易摩擦严重影响的2019年,韩国对日本出口中间品的比例没有丝毫减少,而日本出口韩国的中间品占比在贸易摩擦背景下不降反升。日韩经济关系的非对称性,以及亚洲国家长久以来的历史问题等,给亚洲经贸合作的未来发展带来较大困难。同时,由于日韩都处于产业链的中高端,如果经贸摩擦持续下去,也将会殃及产业链上的其他国家。
三、加强RCEP背景下亚洲经贸合作的建议
面对较为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应该支持开放的诸边主义,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中推广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同时,深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吸引更多贸易和投资合作的机会。加速中日韩FTA谈判进程,加快推动亚太自贸区(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FTAAP)的建设和中国加入CPTPP的进程,争取在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制定中增加中国话语权。
(一)支持开放的诸边主义
从目前的国际贸易实践看,WTO包括封闭诸边协议、开放诸边协议和多边协议等多种协议方式,这就带来了如何处理诸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关系的问题。很显然RCEP提供了开放诸边协议的典型示范。理论上,封闭的诸边协议在小范围内有利于推动区域贸易一体化,同时对不想参与进来的旁观者影响较小;而开放的诸边协议既可以旁观又允许其他国家“搭便车”,前提是“搭便车”行为对创始成员方的利益没有较大影响。从根本上说,GATT在发起之初就是一个开放的诸边协议。WTO并没有明文规定禁止这些协议方式,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很多诸边协议多边化,同时也有政府采购协议等没有能够成功多边化,从当时的实践来看没有对不加入的国家产生不利影响。但是,由于“毒丸条款”和较强的原产地规则等的存在,封闭的诸边主义对不想参与的国家影响越来越大。另外,也有一些声音认为诸边协议过多会造成多边体制的碎片化甚至分裂,破坏多边体制的完整性。中国作为WTO改革的重要推动者,通过支持RCEP等开放的诸边主义协议维护多边主义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不断推动新议题和新规则纳入WTO框架。同时,为了规范诸边协议的形成,可以进一步完善WTO规则中的诸边协议签署程序,使之与时俱进。
(二)继续推动全面对外开放,深化国内改革
加快对外开放的同时,应该首先立足自身,积极适应国际规则,迎接更加规范的竞争环境,应对各种外部风险和挑战。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不断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证和宝贵经验。目前,中央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其内涵不再是简单的通过廉价资源环境、劳动力和财税让利,以吸引外资为目标的“优惠型”改革开放,而是以放开市场、强化服务、强调公平、优化资源配置为主的“效率型”改革开放,旨在构建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的市场竞争环境的改革开放,并通过全面对外开放,倒逼国内改革的深入推进。
(三)加速推进中国加入CPTPP进程
虽然CPTPP具有一定的技术排他性,但其仍然是世界公认的高标准经贸规则,中国想要在这方面不落人后,还是应该积极参与加入CPTPP的谈判,争取更多话语权。条件成熟时,可以尝试引导CPTPP的模式向更加包容多样的方向发展。就可行性而言,首先,CPTPP的现有规定允许扩容,任何国家或单独关税区都可在其生效后与既有各成员达成一致的基础上成为CPTPP的新成员。其次,在规则门槛有所降低的情况下,CPTPP对原本有意加入TPP的某些经济体反而更具吸引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韩国均已表达出这一意向。最后,更为重要的是,是否加入CPTPP是出于国内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开放与对接是当前国际贸易体系呈现出来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趋势,中国的经济发展无法完全独立于未来更加国际化和规范化的规则与标准体系之外。中国通过参与到规则的讨论和制定过程中,掌握主动性,从而使国内经济获取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和空间。
此外,中国加入CPTPP也是为了防止美国一旦重返CPTPP对中国进行排斥和孤立。拜登上台之后,从民主党多边主义价值观判断,美国有可能考虑回归CPTPP。但是,特朗普任期内许多与世界多边机制脱钩的举动逐渐在美国国内得到认可,他们认为凭借美国的贸易主导地位以及借助在政治、军事、安全等方面的综合话语权,美国有能力通过逐个重谈双边贸易协定为自身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和优势。因此,目前中国的合理选择是抓住美国政府换届造成的政策空隙,加速推进加入CPTPP的谈判,防止美国回归CPTPP之后,在国际经贸规则方面对我国进一步遏制。
(四)凭借RCEP签署机遇推动中日韩FTA加速谈判
到RCEP签署为止,我国已经签署自贸协定19个,涉及26个国家和地区。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中国自贸协议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与日本和韩国还有一定差距。截至2020年11月,日本共签署了21个自贸协定,其中包括RCEP和CPTPP这类巨型自贸协定;韩国共签署了17个自贸协定,若算上已经完成谈判的协议,共有19个。虽然韩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在数量上略少于中国,但是韩国自贸协定覆盖率在2018年就已达到67.8%,是中日韩三国中覆盖率最高的。(9)《ジェトロ世界貿易投資報告》(2019年版),日本貿易振興機構HP,2020-11-18,https://www.jetro.go.jp/ext_images/world/gtir/2019/dai3.pdf.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的谈判,包括加快现有自贸协定的升级谈判,加快推动中日韩自贸协定的谈判,加快FTAAP的建设工作等。中日韩FTA的构建依托于东盟“10+3”框架,RCEP的成功签署为中日韩FTA谈判提供参照标准。特别是中日韩三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有着密切合作,三国FTA谈判通常被视为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化的补充路径,也被认为是推动FTAAP建设的路径之一。日本政府虽有加快推进中日韩FTA谈判的意愿,但CPTPP达成后对高标准协议的追求,也可能会令这一多边经贸协定谈判进展受到影响。总体而言,中日韩FTA可以发挥促进各个自由贸易安排的润滑串联作用,可以盘活整个亚太地区的贸易一体化。
(五)FTAAP是亚太多边区域贸易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4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可考虑启动“亚太自贸区”(FTAAP)的可行性研究,外交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也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研究推动FTAAP进程的态度。FTAAP的构想早在2004年就由加拿大在美国的支持下提出。2006年,APEC《河内宣言》明确提出将建立FTAAP作为远景目标加以研究。FTAAP于2014年APEC北京峰会通过的《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启动相关进程,将长期愿景变为现实行动。2016年,APEC利马峰会发表的《亚太自贸区利马宣言》称,将在2020年以前就FTAAP的实施方式与内容展开研究和讨论。2017年,APEC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进一步指出,致力于全面系统推进并最终实现FTAAP,赞赏各经济体在推动实现FTAAP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但同时,由于美国在劳工及国有企业等若干问题上的不同意见,FTAAP在近两年取得的成果有限;考虑到美国在整体贸易政策上紧缩态度,继续推动FTAAP的建设将面临一些困难。但未来RCEP在各国得到落实之后,作为APEC成员的RCEP参与方将有更多的空间和动力推动相关工作。应该说,FTAAP是亚太地区经贸合作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