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反应堆物理分析”课程实施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2020-03-30叶滨姬彦玲吕会议
叶滨 姬彦玲 吕会议
摘 要:“课程思政”指向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是高等教育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核反应堆物理分析”课程为例,研究和探讨工科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内在机理,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让专业课程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更能突出育人价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
关键词:课程思政 核反应堆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称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教育的提倡无疑是符合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冲突等社会特征的要求。研究当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难发现专业知识和个人修养同等重要,甚至个人修养在涉及特殊行业时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工程师个人修养尤其是与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相关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做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培养未来工程师的职业素养。因此,“课程思政”教学目的主要是以此为载体,探索如何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目前“课程思政”研究多停留在柔性倡导和要求阶段、缺乏规范性指导和可抓可查的制度安排等情况。尤其是对理工科课程来说,在本身课时紧张的情况下研究如何实现“课程思政”[1],让专业课程不仅仅能完成传授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更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以“核反应堆物理分析”课程为例,研究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及其实践。
一、“核反应堆物理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核反应堆物理分析”是面向我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学位课,共计48学时。“核反应堆物理分析”课程于学生入学第六学期开课,采取教师面授与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授课。课程内容包括核电站反应堆的类型及结构、核能的产生与输运、核反应堆控制的手段与方法,核燃料的转换与增殖、核反应堆堆芯设计原理等。
由于核安全的特殊性,核事故一旦发生将引起社会大面积恐慌,因此该门课程的德育目标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專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探索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报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
二、“核反应堆物理分析”课程思政建设遵循的原则
1.着眼育人方向,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实施者,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育人、育德能力是能否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必须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教师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要树立新型育人观,将“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
2.明确课程目标,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课程思政”改革就是要深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融入适当的思政元素,做到自然渗透,润物无声。例如,在讲解“核反应堆的类型与结构”这一节时,可以选取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站反应堆相关资料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了解“华龙一号”堆型的同时,也为我国能够实现自主研发制造百万千瓦级的大型核电站而感到骄傲自豪,从而点燃学生对祖国日益强大的情感认同和爱国之情。这种类型的教学设计可以做到并未进行任何乏味的说教,却能达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在“核反应堆物理分析”课程教学中,也可以将原子能技术的发展历程贯穿于课程教学始末,在原有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现举例说明课程思政的融入点,见表 1 所示。
3.加强教学设计,设定合理的考核形式。课程思政的落脚点在学生。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否成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因此,设定合理的考核形式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尤为重要。比如在考核过程中设计半开放式、全开放式的考核题目,让学生结合课程知识要点对案例解读分析,选择合理设计方案,培养学生作为工程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工匠精神、科学素养等。
结语
本文以“核反应堆物理分析”课程为例,首先探讨了该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进一步制定了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的原则,设计了将思政元素融入“核反应堆物理分析”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途径,为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