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学会预习

2020-03-30濮雅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预习方法低年级

濮雅红

[摘要]预习课文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预习课文这一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多种预习方法,并通过“预习卡”来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这样,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课堂预习;自读自悟;预习方法;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4-0018-03

在1940年发表的《六年一贯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中,叶圣陶先生反复倡议在语文学习中落实学生的预习,并明确指出:“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主要的阶段。”然而,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却把这一古老而有效的学习习惯束之高阁。许多教师认为,小学生预习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去预习也不晚。其实不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先自主学习新知识。对小学生而言,预习就是课堂学习的预备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小学语文学习来说,具备这种能力更为重要。预习是一次很好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

一、书山有路“引”为径

语文教师都有同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预习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一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尝试渗入互动式的学习方法。

首先,让学生通读整篇文章,把自己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接着,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新词,力求把生字的字音读准、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小组合作对文章进行初步解读,小组成员根据本单元导读以及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各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记录下来;最后,小组合作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小组合作后仍无法达成共识,可以把问题记下,稍后在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互动式的课前预习方法,打破了以前预习时的安静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求读、写的生字很多。而低年级的学生抽象理解能力不强,如果课前没有进行预习,课堂必将是“一言堂”,学生要么无动于衷,要么乱扯一通。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如何基于课前预习进行低年级的阅读教学。

案例一:课文《乌鸦喝水》。

1.激趣导入

(爱猜谜语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教师讲《乌鸦爱妈妈》的故事,并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图片,使学生对乌鸦产生深刻的印象,并产生学习的热情)

师:咱们一起来猜个谜语:“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

生:乌鸦。

(教师出示乌鸦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新朋友啊?(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各抒己见。大部分学生都很乐意展示自己的课前准备,也很乐意倾听,效果优于教师的讲解)

2.预习检查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小组内一一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交流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提出自己学习时遇到的问题。

(3)全班重点检查。

①字音:乌、鸦、处、找、旁、进。

②字形:鸟、鸦、处、找。

③词语理解:“到处”“旁边”的含义,并能用它们各说一句话。

④讨论:主要内容这么概括是否合适:“课文写了乌鸦喝水的经过。”

⑤讨论: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你有更好的办法帮乌鸦喝到水吗?

3.练习巩固

(1)猜字谜。到河边去一去——(法)

小鸟闭上了眼睛——(乌)

力气多两点——(办)

右不出头——(石)

两座大山叠起来——(出)

(2)学生完成作业本第2、第5题练习。(第2题是“读一读,记一记”,目的是巩固生字、新词;第5题是用“渐渐”写一句话)

在案例中,初读的三个环节和一般的课堂教学最根本的區别就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喜欢猜谜语的学情,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为生字的教学做好铺垫。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困惑,又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

预习检查时,教师没有面面俱到地对所有的字词进行教学,而是将学生预习中出现的易错字重点展开教学。“喝”“渴”是形近字,学生容易读错;“瓶”是后鼻韵母。这三个字的读音需要强化识记。从字形看,“喝”容易和“渴”混淆,出错率比较高。“课文写了乌鸦喝水的经过”这个主要内容的概括也来自学生的预习作业。而“到处”“渐渐”这两个词语,作业本中有写话的练习,因此要先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这样写话就能迎刃而解了。这是教师在观察学生预习时发现的学生的疑难之处。

学生对课文字词的学习,通过课前预习时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小组检查、教师的引导点拨,进行了巩固练习,使初读阶段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案例二:课文《小壁虎借尾巴》。

1.初读课文。

2.预习检查。

(1)复习《咕咚》,说说课文中大家是怎么知道咕咚的秘密的。(课文中野牛拦住了大伙儿,问明了情况,大家一起来到湖边,找到了咕咚的真相)

(2)揭题,交流:“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引导:

①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②小壁虎向哪些小动物借尾巴?借到了吗?

③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小组内答疑解惑,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例中,学生已经基本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字词句、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教师直接导入,不再兜兜转转,解决学生预习时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教学,学生掌握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起来也感到轻松愉快。

初读交流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是需要精心预设的。案例中,教师从《咕咚》导入,实现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迁移。在学生交流时,将初读引向深入的三个方面,都是教师在批阅学生预习作业后所提取的相对比较集中的问题。小组的答疑解惑,旨在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学生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基本上是有价值的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從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有效的预习使课堂的教学起点提高了。字词教学不是盲目的面面俱到,而是针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再按部就班,而是根据学生的困惑找准切入点加以点拨。因此,基于课前预习的课堂教学不是从山脚开始爬山,而是站在山坡上,甚至山腰上往上攀登。同时,教学的形式与目的也有所不同,初读已不是简单地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而是检查、交流课前的预习效果,这样反过来也促进了学生课前自学能力的提高。同时,初读时的课堂练习,照顾全体,有效巩固,使基于课前预习的初读环节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引领,让学生在书山上一路走来,一路收获……

二、书山有路“法”为径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统编教材的不少文章篇幅较长、内涵深刻、语言含蓄、生字词多,这与学生的认知原点是有一定距离的,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学生要带着对文本的充分理解走进课堂。正像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预习的方法,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一)擒贼擒王,重点内容要预习

一直以来,小学生确实也进行适当的预习,只是不一定能真正抓住关键部分。他们往往通篇预习,没有主次之分,这就浪费了时间,又没有效果。什么是课前预习的重点?通常意义上说,教材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课文的层次结构、中心思想、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等,都称得上重点。同时,这些内容很多也是教学的难点。在预习时,学生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不能省略任何一个步骤,要先从识字开始再到无障碍地阅读课文,最终才是弄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在预习中,应要求学生把工具书放在旁边,不会的生字或者词语及时查阅,并立刻记住,从而为课堂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抓重点预习,即教师在预习前要设计预习单,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

比如,教学《要下雨了》一文前,教师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预习单:

(1)夏天的时候,下雷阵雨之前,天气会怎样?我们会有什么感觉?

(2)下雨之前,小动物会有什么变化?

(3)课文中先后出现了哪些小动物?

(4)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课文的哪些信息?

预习的问题要简单些,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从而逐步掌握阅读各类文章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有的放矢,目标清晰来预习

一般情况下,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我会把下一课要讲的重点内容提前告知学生。这样,学生会带着目标去预习。在预习时,他们就有方向和重点,不会走弯路。预习的目标应着眼于教学重点的把握和理解,目的是引领学生对课文展开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解。例如,预习《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教师提出了下面的预习目标:

(1)周总理参加傣族人民的节日。当地群众以什么样的形式欢迎总理的到来?

(2)从这篇文章中,你能知道哪些知识?

(3)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设置的问题,可从划分课文的层次开始到文章的细节描写,再到整体突破,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可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傣族泼水节这一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节日,了解云南傣族的风俗习惯。这样,为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做好铺垫。在预习时,学生应把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标记,力争在课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独立思考得以顺利解决。

(三)众人拾柴,协调合作带预习

分小组预习是一种值得运用的预习方法。它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并能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若能在遇到难题时共同探索,就能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根据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对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利用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机会,把学习扎实、善于思考的学生分别分到不同小组中,这样能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引领小组其他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

如,在预习《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小马过河》的动画播放给学生看;同时,制作好预习课件,让善于表达的学生给动画配音。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文的学习中。播放后,我把文章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都讲述了什么;然后,再让他们分析具体的内容、轮流朗读课文,对问题各抒己见。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之前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课堂上能紧跟教师的思维和步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的作用不容忽视。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要在语文实践中完成。

三、书山有路“妙”为径

预习课文,对低年级的许多学生来说常常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低年级的学生自觉性较差,要么走马观花,将课文粗略看一遍,就算是预习;要么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只画几个生字新词,或了解一下文学常识,便草草了事。即使认真一些的学生,也只是将课文读上两三遍。这与教师的预期效果相差甚远。

为了进一步提高预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每天的预习都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教师可给每一篇课文量身定做一份“课前预习卡”(如下表)。这样,便于让家长监督孩子完成。

课前预习卡

姓名()班级()时间()家长签名()

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学生根据预习卡上的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扎实地完成相应习题,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大部分学生坚持每天预习,从预习卡开始,不知不觉中学会了预习。预习卡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工具。同时,上课前,教师要认真阅读学生的预习卡,及时了解学生已知的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目前的知识准备来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方法,让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做好课前预习——即在教师讲课前,学生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文本内容,做好知识上、思想上的准备工作。低年级是阅读的起步阶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基础上,我们更要授之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他们听课时就会精力集中、心中有数,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更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预习方法低年级
抓好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优化语文预习设计,实现课堂效率提高
预习笔记在高中数学中的微研究